Menu
診斷學 第 9 講 筆記
問診
(1) 局部汗出
a.頭部出汗─頸子以上出汗
常見原因:
(1)濕熱,如蒸籠上的熱氣,上/中焦濕熱。
(2)元氣將脫,虛陽上越 (亡陽),頭冒大汗,冷汗不止。
(3)吃辛辣食物,飲酒,陽氣向上。
b.半身汗 (左半或右半,或上半身,或下半身)
一般而言,汗出的一半是正常的,不出汗的一邊是病位所在,常見於痿病,中風,半身不遂,風痰濕痺。
c.手足心出汗
常因:(1) 陰虛內熱,手足心發熱 (2) 陽明燥熱,手足濈然汗出。
脾虛,津液不能循其路線,而由手足心散失。
有習慣性營衛不和、功能紊亂、手足心出汗
d.心胸汗 (心汗)
- 可能是正常現象,一般出汗多的部位有 (1) 背部 (2) 腋窩 (3) 心下 [原因:陽氣最旺盛的地方,散發熱能。〕
- 心脾兩虛。
e.陰部出汗
外陰部出汗,多半為下焦濕熱,濕熱下注。
問疼痛
疼、痛只是發音不同,無本質差別。
1.不通則痛
特點:新起之痛,劇烈,持續性,拒按
2.因虛而痛
多因陽氣虧虛,不能溫煦臟腑,經脈失去精血之濡養。不“榮”則痛。(營養,營運)
特點:痛的時間長,程度較輕,時痛時止,喜按,全身情況較差,體質弱。
問疼痛特點:
1.脹痛─常見於胸、脅、脘、腹部。原因:氣滯。
例外:頭眼脹痛常是(頭)氣血上壅,肝火(陽)迫血妄行,肝陽上亢。(頭目脹非氣滯而為氣血壅)
痰飲,青光眼,眼壓高,液體運行不暢,可能為肝火,肝陽或水濕。
2.刺痛─像針扎,姬啄米一樣。實際是血管在跳動。多是瘀血阻滯。
3.冷痛─有痛的感覺,兼有寒冷的感覺。喜溫。常見部位:腰脊,脘腹,四肢,關節等。
原因:陽氣虧虛,或寒盛則痛,冷痛。
4.灼痛─燒灼感,如生瘡,生癤子,燒燙傷之後。
常因:(1)陰虛 (2) 熱盛 (3) 陽盛
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5.重痛─除了疼痛以外,身體有酸重的感覺,手腳抬不起來,不想活動。
常因:濕阻氣機,濕邪阻困,陽氣不運,頭部重痛。
(1) 肝陽上亢 (2) 氣血上壅( 類似於頭目脹痛) (3) 氣血不足 (太勞累,如熬夜後的頭重)
6.酸痛─有酸的感覺
酸痛和重痛有類似的地方,多半是(1) 濕邪阻滯了經絡,肌肉,關節,經氣不利 (2) 腎虛,骨髓失養 (精不能充實骨髓)
7.絞痛─痛的厲害,像刀在絞動。
原因:多是有形實邪阻痺了氣機,最常見的原因是寒(寒凝氣滯),寒則筋脈收引,攣急。寒邪引起的疼痛一般較嚴重。
冠心痛,腎結石,膽道結石,常出現絞痛。
另一種氣腹痛:腸道氣機順,受寒後肚子痛。
8.空痛─有空虛的感覺,如婦女月經後小腹空痛。
9.隱痛─痛程度較輕,不明顯。
10.走竄痛─最常見原因 (1) 風痺 (2) 氣滯
風有行,走竄的特性。不通時痛,腸鳴,矢氣,積液走動,蛔蟲。
11.固定痛─疼痛部位固定,多屬於瘀血。屬寒凝,固定不移,濕邪黏滯不動。濕盛寒盛都可導致。
濕盛之痺─著痹。
風盛之痺─行痹。
寒盛之痺─痛痹。
血虛也能置固定痛,刺痛,稱瘡要化膿時,多半固定不移,似針扎。
12.掣痛─牽扯,牽引作痛。最常見為偏痺,坐骨神經痛。
西醫所謂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沿著坐骨神經,放射的疼痛。
肝經的疼痛,如腎結石(從小腹部,腰腹一直向下到陰器,甚至大腿),上連脅肋,下連陰器,牽扯痛,西醫說的膽石證,膽囊炎可反應到右肩。中醫說胸痺心痛。
複習:
刺痛、固定痛多為血瘀,脹痛,竄痛多為氣滯。
問疼痛的部位:
目的:掌握疼痛的確切部位,了解其反應對應之臟腑為何?
頭痛─分經辨治
a. 前額痛,連到眉棱骨 (屬陽明經)
b.後頭痛, (屬太陽經)
c.頭之兩側痛 (屬少陽經)
d.上額交巔,巔頂頭痛 (屬厥陰肝)
頭痛 的原因
1.最常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熱
2.癆蟲患腦,結核
3.瘧蟲(惡寒戰慄,後高熱頭痛,汗出而解)
4.各種中毒
注意和其他(耳朵,鼻子,眼睛,喉嚨)等臟器有何關係。
2. 胸痛─常見真心痛,胸痺 (厥心痛)
胸痺:一般是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情況。病情嚴重,(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真正的心臟部位,可能在劍突下的地方痛。
肺熱病:肺炎,急性肺炎,《素問‧熱論》,陳平伯《外感溫病篇》,風溫肺熱病。
肺癰,脅肋痛─肋間神經痛,肺癌,胸部外傷等。
3. 脅痛
肝膽的病。西醫說的脾病。
最常見原因:鬱熱,溫熱,火旺,陰虛
飲邪停於胸隙,胸腔積液。(懸飲)
膽癉,膽石,膽脹,肝熱病,肝癰,肝積,肝著,肝癌。
4.胃脘痛
劍突稍微偏下一點,多半是胃病,也時也包括膽。胃氣失和,氣機不暢。要分虛實,喜/拒按?隱痛/劇痛?
最常見原因:胃瘍,胃痿(萎縮性胃炎),胃脘穿孔,胃痺,食積,受寒,辛辣烈酒。
5 腹痛
範圍很廣,(部位)大腹 ,小腹,少腹,臍周。(性質)刺痛,脹痛,遊走痛,竄痛,轉移痛。(原因) 腸癰,腸痺,腸結,腹瀉,氣腹痛。
6 背痛 ─ 大椎以下,包括肩胛到肋沿以上。
足太陽膀胱經所經過部位。
中間是脊髓,督脈行於脊內。經常要檢查內臟的病變。
腧穴─背部有內臟的腧穴。哪一個腧穴上有壓痛點,可能和那一個臟器有關。(膀胱腧,大腸腧,胃腧,膽腧,腎腧,脾腧等)
最常見原因:寒濕阻滯督脈
7 腰痛 ─ 肋沿以下,臀部以上。
腰為腎之府,帶脈環繞。有病多為反應這些部位病變。帶脈和經落組織常受傷。腰椎骨折。
8 四肢痛 ─ 手腳。
仍是經絡脈的不利。看經絡循行的部位。多半是風寒濕熱之邪阻滯。關節肢體疼,中醫認為多半是 風寒濕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最關鍵為寒)
足跟痛:脛膝酸痛,為腎虛表現,西醫可能診斷為跟骨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老年人。
9 周身痛
講不清哪兒痛。新病之周身痛多為實證,邪氣外感,久病多虛證,氣血不流暢。
問診
(1) 局部汗出
a.頭部出汗─頸子以上出汗
常見原因:
(1)濕熱,如蒸籠上的熱氣,上/中焦濕熱。
(2)元氣將脫,虛陽上越 (亡陽),頭冒大汗,冷汗不止。
(3)吃辛辣食物,飲酒,陽氣向上。
b.半身汗 (左半或右半,或上半身,或下半身)
一般而言,汗出的一半是正常的,不出汗的一邊是病位所在,常見於痿病,中風,半身不遂,風痰濕痺。
c.手足心出汗
常因:(1) 陰虛內熱,手足心發熱 (2) 陽明燥熱,手足濈然汗出。
脾虛,津液不能循其路線,而由手足心散失。
有習慣性營衛不和、功能紊亂、手足心出汗
d.心胸汗 (心汗)
- 可能是正常現象,一般出汗多的部位有 (1) 背部 (2) 腋窩 (3) 心下 [原因:陽氣最旺盛的地方,散發熱能。〕
- 心脾兩虛。
e.陰部出汗
外陰部出汗,多半為下焦濕熱,濕熱下注。
問疼痛
疼、痛只是發音不同,無本質差別。
1.不通則痛
特點:新起之痛,劇烈,持續性,拒按
2.因虛而痛
多因陽氣虧虛,不能溫煦臟腑,經脈失去精血之濡養。不“榮”則痛。(營養,營運)
特點:痛的時間長,程度較輕,時痛時止,喜按,全身情況較差,體質弱。
問疼痛特點:
1.脹痛─常見於胸、脅、脘、腹部。原因:氣滯。
例外:頭眼脹痛常是(頭)氣血上壅,肝火(陽)迫血妄行,肝陽上亢。(頭目脹非氣滯而為氣血壅)
痰飲,青光眼,眼壓高,液體運行不暢,可能為肝火,肝陽或水濕。
2.刺痛─像針扎,姬啄米一樣。實際是血管在跳動。多是瘀血阻滯。
3.冷痛─有痛的感覺,兼有寒冷的感覺。喜溫。常見部位:腰脊,脘腹,四肢,關節等。
原因:陽氣虧虛,或寒盛則痛,冷痛。
4.灼痛─燒灼感,如生瘡,生癤子,燒燙傷之後。
常因:(1)陰虛 (2) 熱盛 (3) 陽盛
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5.重痛─除了疼痛以外,身體有酸重的感覺,手腳抬不起來,不想活動。
常因:濕阻氣機,濕邪阻困,陽氣不運,頭部重痛。
(1) 肝陽上亢 (2) 氣血上壅( 類似於頭目脹痛) (3) 氣血不足 (太勞累,如熬夜後的頭重)
6.酸痛─有酸的感覺
酸痛和重痛有類似的地方,多半是(1) 濕邪阻滯了經絡,肌肉,關節,經氣不利 (2) 腎虛,骨髓失養 (精不能充實骨髓)
7.絞痛─痛的厲害,像刀在絞動。
原因:多是有形實邪阻痺了氣機,最常見的原因是寒(寒凝氣滯),寒則筋脈收引,攣急。寒邪引起的疼痛一般較嚴重。
冠心痛,腎結石,膽道結石,常出現絞痛。
另一種氣腹痛:腸道氣機順,受寒後肚子痛。
8.空痛─有空虛的感覺,如婦女月經後小腹空痛。
9.隱痛─痛程度較輕,不明顯。
10.走竄痛─最常見原因 (1) 風痺 (2) 氣滯
風有行,走竄的特性。不通時痛,腸鳴,矢氣,積液走動,蛔蟲。
11.固定痛─疼痛部位固定,多屬於瘀血。屬寒凝,固定不移,濕邪黏滯不動。濕盛寒盛都可導致。
濕盛之痺─著痹。
風盛之痺─行痹。
寒盛之痺─痛痹。
血虛也能置固定痛,刺痛,稱瘡要化膿時,多半固定不移,似針扎。
12.掣痛─牽扯,牽引作痛。最常見為偏痺,坐骨神經痛。
西醫所謂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沿著坐骨神經,放射的疼痛。
肝經的疼痛,如腎結石(從小腹部,腰腹一直向下到陰器,甚至大腿),上連脅肋,下連陰器,牽扯痛,西醫說的膽石證,膽囊炎可反應到右肩。中醫說胸痺心痛。
複習:
刺痛、固定痛多為血瘀,脹痛,竄痛多為氣滯。
問疼痛的部位:
目的:掌握疼痛的確切部位,了解其反應對應之臟腑為何?
頭痛─分經辨治
a. 前額痛,連到眉棱骨 (屬陽明經)
b.後頭痛, (屬太陽經)
c.頭之兩側痛 (屬少陽經)
d.上額交巔,巔頂頭痛 (屬厥陰肝)
頭痛 的原因
1.最常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熱
2.癆蟲患腦,結核
3.瘧蟲(惡寒戰慄,後高熱頭痛,汗出而解)
4.各種中毒
注意和其他(耳朵,鼻子,眼睛,喉嚨)等臟器有何關係。
2. 胸痛─常見真心痛,胸痺 (厥心痛)
胸痺:一般是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情況。病情嚴重,(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真正的心臟部位,可能在劍突下的地方痛。
肺熱病:肺炎,急性肺炎,《素問‧熱論》,陳平伯《外感溫病篇》,風溫肺熱病。
肺癰,脅肋痛─肋間神經痛,肺癌,胸部外傷等。
3. 脅痛
肝膽的病。西醫說的脾病。
最常見原因:鬱熱,溫熱,火旺,陰虛
飲邪停於胸隙,胸腔積液。(懸飲)
膽癉,膽石,膽脹,肝熱病,肝癰,肝積,肝著,肝癌。
4.胃脘痛
劍突稍微偏下一點,多半是胃病,也時也包括膽。胃氣失和,氣機不暢。要分虛實,喜/拒按?隱痛/劇痛?
最常見原因:胃瘍,胃痿(萎縮性胃炎),胃脘穿孔,胃痺,食積,受寒,辛辣烈酒。
5 腹痛
範圍很廣,(部位)大腹 ,小腹,少腹,臍周。(性質)刺痛,脹痛,遊走痛,竄痛,轉移痛。(原因) 腸癰,腸痺,腸結,腹瀉,氣腹痛。
6 背痛 ─ 大椎以下,包括肩胛到肋沿以上。
足太陽膀胱經所經過部位。
中間是脊髓,督脈行於脊內。經常要檢查內臟的病變。
腧穴─背部有內臟的腧穴。哪一個腧穴上有壓痛點,可能和那一個臟器有關。(膀胱腧,大腸腧,胃腧,膽腧,腎腧,脾腧等)
最常見原因:寒濕阻滯督脈
7 腰痛 ─ 肋沿以下,臀部以上。
腰為腎之府,帶脈環繞。有病多為反應這些部位病變。帶脈和經落組織常受傷。腰椎骨折。
8 四肢痛 ─ 手腳。
仍是經絡脈的不利。看經絡循行的部位。多半是風寒濕熱之邪阻滯。關節肢體疼,中醫認為多半是 風寒濕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最關鍵為寒)
足跟痛:脛膝酸痛,為腎虛表現,西醫可能診斷為跟骨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老年人。
9 周身痛
講不清哪兒痛。新病之周身痛多為實證,邪氣外感,久病多虛證,氣血不流暢。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