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二十 天人相應整體觀
中醫師 李秉信
“天人相應”整體觀,中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應”整體觀。中醫學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把人納入天、地、人同一宇宙動態空間結構,將其作為一個子系統,強調人體生理病理變化與氣候變化和宇宙時空變化的動態對應性。
<黃帝內經>以氣作為溝通天、地、人的基本物質,認為無形之氣與有形之氣能相互感應《素問•天元紀大論》曰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人為天地之氣所生,亦與天地相互感應。天人一氣,天人同構,這反映了“天人相應”整體觀的物質基礎[1]。
在 《 黃帝內 經 》 中, 陰陽、五行代表天道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素問•天元紀大論》(2)。陰陽主要是指陰氣和陽兩種物質之氣,在針對地平空間的時候,是指地平空間環境的四時陰陽的狀態。
如《管子•乘馬》曰“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3)。在現代物理學視野下,地平空間的陰陽狀態可理解為地平空間的物質場的狀態,因此,陰陽之道是針對天地物質場而言的,為天地間物質之道。
五運即五行,五行與四季、六節、二十四時節氣一樣,是古天文學劃分的天文時間節點(4)。古天文學將宇宙中的星辰劃分為五個區,依次臨禦於地平上空,向地球布施宇宙之氣,宇宙旋轉一周即為一年,為五個時段《黃帝內經》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五行和六氣,建立起了五運六氣曆法。
曆法在<黃帝內經>中也稱為“氣數”,“氣數者,所以紀生化之用也”(5)。從本質上講,曆法代表時間,它是依據日月星辰運行規律而製定出來的,能夠反映氣象物候的變化,因而可稱為時空之道。宇宙時空的變化使地平空間的物質場發生改變,從而形成不同時段的氣候狀態 。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地平空間的物質場作用於生命,從而使萬物生、長、化、收、藏,使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發生順應性改變。
天、地、人處於同一時空動態結構中,通過物質場聯 系 起 來 , 從 而 表 現 出 整 體 性 節 律 變 化 , 也 即“天人相應’。《黃帝內經》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廣泛總結了各天文時間節點與人體生理功能的對應關係。
例如五臟應五行和六氣,十二經絡應十二時、十二月,穴位應十二時,衛氣循行應晝夜,脈相應四時,面色應時等,這些對應關係貫穿於中醫生理和病理研究、臨床診治的整個過程,是《黃帝內經> “天人相應”思想最為具體的體現。
天人一氣,並行一 “數’,“天人相應”揭示了自然與生命的統一性和整體性,是中醫學對自然與生命的關係最為獨到而深刻的認識。結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醫物質觀、宇宙觀和“天人相應”整體觀與我國古代宇宙天文學一脈相承,有深厚的自然科學基礎。
在量子物理學視野下,中醫和現代科學在對物質、宇宙、宇宙天體與生命的關係等的認識上存在根本性的契合,這種契合體現在中醫氣、陰陽、五行等基礎理論層面的可通約性,因而具有根本性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燦珅.黃帝內經文獻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309^21.
(2)孟景春.黃帝內經素問譯釋W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 謝浩範,朱迎平.管子全譯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55.
(4) 顧植山.從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關係談五運六氣
(5) 王洪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0704076.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天人相應”整體觀,中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應”整體觀。中醫學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把人納入天、地、人同一宇宙動態空間結構,將其作為一個子系統,強調人體生理病理變化與氣候變化和宇宙時空變化的動態對應性。
<黃帝內經>以氣作為溝通天、地、人的基本物質,認為無形之氣與有形之氣能相互感應《素問•天元紀大論》曰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人為天地之氣所生,亦與天地相互感應。天人一氣,天人同構,這反映了“天人相應”整體觀的物質基礎[1]。
在 《 黃帝內 經 》 中, 陰陽、五行代表天道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素問•天元紀大論》(2)。陰陽主要是指陰氣和陽兩種物質之氣,在針對地平空間的時候,是指地平空間環境的四時陰陽的狀態。
如《管子•乘馬》曰“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3)。在現代物理學視野下,地平空間的陰陽狀態可理解為地平空間的物質場的狀態,因此,陰陽之道是針對天地物質場而言的,為天地間物質之道。
五運即五行,五行與四季、六節、二十四時節氣一樣,是古天文學劃分的天文時間節點(4)。古天文學將宇宙中的星辰劃分為五個區,依次臨禦於地平上空,向地球布施宇宙之氣,宇宙旋轉一周即為一年,為五個時段《黃帝內經》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五行和六氣,建立起了五運六氣曆法。
曆法在<黃帝內經>中也稱為“氣數”,“氣數者,所以紀生化之用也”(5)。從本質上講,曆法代表時間,它是依據日月星辰運行規律而製定出來的,能夠反映氣象物候的變化,因而可稱為時空之道。宇宙時空的變化使地平空間的物質場發生改變,從而形成不同時段的氣候狀態 。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地平空間的物質場作用於生命,從而使萬物生、長、化、收、藏,使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發生順應性改變。
天、地、人處於同一時空動態結構中,通過物質場聯 系 起 來 , 從 而 表 現 出 整 體 性 節 律 變 化 , 也 即“天人相應’。《黃帝內經》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廣泛總結了各天文時間節點與人體生理功能的對應關係。
例如五臟應五行和六氣,十二經絡應十二時、十二月,穴位應十二時,衛氣循行應晝夜,脈相應四時,面色應時等,這些對應關係貫穿於中醫生理和病理研究、臨床診治的整個過程,是《黃帝內經> “天人相應”思想最為具體的體現。
天人一氣,並行一 “數’,“天人相應”揭示了自然與生命的統一性和整體性,是中醫學對自然與生命的關係最為獨到而深刻的認識。結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醫物質觀、宇宙觀和“天人相應”整體觀與我國古代宇宙天文學一脈相承,有深厚的自然科學基礎。
在量子物理學視野下,中醫和現代科學在對物質、宇宙、宇宙天體與生命的關係等的認識上存在根本性的契合,這種契合體現在中醫氣、陰陽、五行等基礎理論層面的可通約性,因而具有根本性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燦珅.黃帝內經文獻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309^21.
(2)孟景春.黃帝內經素問譯釋W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 謝浩範,朱迎平.管子全譯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55.
(4) 顧植山.從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關係談五運六氣
(5) 王洪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0704076.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