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三十一 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
李秉信
筆者在唸大學的時候,曾經對「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印象極為深刻。這樣的說法,勾起了筆者對於關係學的興趣。到底,人和人之間存在著一個什麼樣的緣分?這討論是1967年,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 [六度分隔] 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 。筆者就直接把這個結論,一針見血地陳述出來。
不管你相不相信,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緣分。無論是,你在街上遇到的流浪漢,或者是,電視上看到的電影明星,世界上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只隔了六級分離關係。這個實驗是這樣開始做起,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Peter Sheridon Dodds等人利用互聯網,再度精確地驗證了Milgram的理論。他們招募了166個國家6萬多人來進行研究。
參與者被指派要把一封郵件寄到十八個目標之中的一個人的電子郵箱。這十八個目標與參與者毫無關係,他們可能是美國教授,澳洲的警察,或挪威的獸醫。參與者首先將電子郵件寄給一個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再將電子郵件轉寄給他的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以此類推,直到最後到達目標爲止。
這個實驗得出了,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的關係鏈的長度,最平均的中值,爲六人的結論。這篇論文可參考Dr.Mark Buchanan所著的《NEXUS》,中文譯為《連結》。「六度分隔」理論所提出的理論說,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人,中間最多只隔了六重分隔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可以透過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直到你不認識的那個人之間,只隔了六個人就連結出某種關係;
而且,更弔詭的是,有時可能更少。這理論實驗的進行,是在近半個世紀前,經過一項郵包轉寄實驗進行的。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網路,也沒有手機,連結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連結的效率遠不如今日的電子郵件。筆者相信,如果這個理論,若是使用今日彈指可得的網路電子郵件,實驗結果一定會發現,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是如此接近的。
有心人細心的往下想深一點,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竟是如此的接近。我們和周圍的每一個人,甚至是,遠在天邊不相干的人,都存在著一份似有若無的關係。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叫做緣分。印證了,沒有一件事會毫無理由地憑空地單獨發生。日常會有何事發生、如何發生,彼此之間都是連環相扣的。這樣的味道,不就是中國人常常在說的因果關係?
Dr. Mark Buchanan所著的《NEXUS》,中文譯為《連結》,與1998年Dr. Watts與Dr. Strogatz兩位數學家所提出的「小世界」理論,都提到人類歷史的主觀規律、事件發生似是很偶發性,但是在歷史事件中卻必定找得出其相互的關連性,可能隱藏了,但必然有其互相牽涉如網絡般的客觀規律。東方文化所說的不昧因果,更是這個模型最佳的闡述。
書中有許多有趣的例子,說明這個世界卻其實很「小」;如有人在丹佛到紐約的飛機上,鄰座竟是四十年前和他的父親念同一所學校的同學;也許當你在巴黎度假時,和一個偶然遇到的女士閒聊,結果發現她和你遠在愛達荷州的好朋友的姊姊是室友……等等這些故事,似是偶然,但在「小世界」理論的實驗中,卻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存在約六度分隔的關係。
「…關心別人,同時細心的觀察。」,這是一個面對緣分的態度。只要我們願意,即使小小的善心也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沒有針對對象緣分這給予,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可以改變整個世界。但說易行難! 這世界病了:國際間無名的戰火、環球的無蹤病毒、各國的核武、生化武等等流血死亡事件;
人間種種恩怨情仇、錯綜複雜的關係,人彼此傷害,多少傷痕來自家人、親友、同事之間!我們的社會是生病了!我們有需要活下去嗎?能活下去嗎?有意義活下去嗎?人很難擺脫習氣的捆綁,就算你再怎麼修煉,深藏在內心的自我中心、猜疑、妒恨、貪婪;加上現實生活的競逐,使人狂妄失控!矛盾是在敗壞的人心中,善心仍存;
所以人性有醜惡與良善,這兩者不停在爭持,於是人就在善與惡之間持平,像走鋼索搖擺不定,有時也不知何去何從。最痛苦是力不從心知易行難!偉大如聖徒保羅也為此而心煩:「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的惡,我倒去作…..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我真是苦啊!」人很難靠自己有所改變,最後他要借助信仰的力量,才能夠掙脫罪惡的捆綁。
基督徒要靠著死而復活的主耶穌,他得到棄惡行善的力量!不錯,我們經驗的事實在令人沮喪,但記住,還有人存盼望,仍有人選擇付出,還有許許多多人得著棄惡行善的力量!所以人仍有需要、仍有可能、仍有意義地活下去!接受別人的善意需要勇氣,因為人的自尊會叫人受不了被人憐的卑下感,報恩更是一種壓力。
如果能夠將回報轉為施予,不但除掉虧欠的羞愧,更在自卑自憐裡重得尊榮,因為能施予而有的價值感。很多人都不知道,給予是擺脫業力捆綁,最有效的修煉。其實,改變世界與改變人性是二而一的,都是十分困難的事,亦不知從何入手,卻以一個簡單的行動掀開序幕,向我們證明了這個世界仍有美善。
將愛傳遞給三個人,而且是你不認識的三個人。也許,並不完全能實現受助者的期望,但一點愛,一點善意已經傳開了!如果世界逐點逐點小小的改變,一個一個小改變累積起來就成為大變。個人的小善影響一個人,一個又一個的個人續漸累積成了整體的善,慢慢世界就被改變過來。更重要的是,這些看似與你不認識的人,其實和你關係匪淺。
不要低估了人的善意,即使偶爾心境清明的把那一絲一毫的愛意傳遞出去,因為這一點點愛心,就能引發一股強大的暖流循環不息,為人生添上色彩,使人間倍增溫暖!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筆者在唸大學的時候,曾經對「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印象極為深刻。這樣的說法,勾起了筆者對於關係學的興趣。到底,人和人之間存在著一個什麼樣的緣分?這討論是1967年,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 [六度分隔] 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 。筆者就直接把這個結論,一針見血地陳述出來。
不管你相不相信,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緣分。無論是,你在街上遇到的流浪漢,或者是,電視上看到的電影明星,世界上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只隔了六級分離關係。這個實驗是這樣開始做起,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Peter Sheridon Dodds等人利用互聯網,再度精確地驗證了Milgram的理論。他們招募了166個國家6萬多人來進行研究。
參與者被指派要把一封郵件寄到十八個目標之中的一個人的電子郵箱。這十八個目標與參與者毫無關係,他們可能是美國教授,澳洲的警察,或挪威的獸醫。參與者首先將電子郵件寄給一個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再將電子郵件轉寄給他的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以此類推,直到最後到達目標爲止。
這個實驗得出了,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的關係鏈的長度,最平均的中值,爲六人的結論。這篇論文可參考Dr.Mark Buchanan所著的《NEXUS》,中文譯為《連結》。「六度分隔」理論所提出的理論說,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人,中間最多只隔了六重分隔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可以透過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直到你不認識的那個人之間,只隔了六個人就連結出某種關係;
而且,更弔詭的是,有時可能更少。這理論實驗的進行,是在近半個世紀前,經過一項郵包轉寄實驗進行的。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網路,也沒有手機,連結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連結的效率遠不如今日的電子郵件。筆者相信,如果這個理論,若是使用今日彈指可得的網路電子郵件,實驗結果一定會發現,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是如此接近的。
有心人細心的往下想深一點,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竟是如此的接近。我們和周圍的每一個人,甚至是,遠在天邊不相干的人,都存在著一份似有若無的關係。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叫做緣分。印證了,沒有一件事會毫無理由地憑空地單獨發生。日常會有何事發生、如何發生,彼此之間都是連環相扣的。這樣的味道,不就是中國人常常在說的因果關係?
Dr. Mark Buchanan所著的《NEXUS》,中文譯為《連結》,與1998年Dr. Watts與Dr. Strogatz兩位數學家所提出的「小世界」理論,都提到人類歷史的主觀規律、事件發生似是很偶發性,但是在歷史事件中卻必定找得出其相互的關連性,可能隱藏了,但必然有其互相牽涉如網絡般的客觀規律。東方文化所說的不昧因果,更是這個模型最佳的闡述。
書中有許多有趣的例子,說明這個世界卻其實很「小」;如有人在丹佛到紐約的飛機上,鄰座竟是四十年前和他的父親念同一所學校的同學;也許當你在巴黎度假時,和一個偶然遇到的女士閒聊,結果發現她和你遠在愛達荷州的好朋友的姊姊是室友……等等這些故事,似是偶然,但在「小世界」理論的實驗中,卻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存在約六度分隔的關係。
「…關心別人,同時細心的觀察。」,這是一個面對緣分的態度。只要我們願意,即使小小的善心也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沒有針對對象緣分這給予,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可以改變整個世界。但說易行難! 這世界病了:國際間無名的戰火、環球的無蹤病毒、各國的核武、生化武等等流血死亡事件;
人間種種恩怨情仇、錯綜複雜的關係,人彼此傷害,多少傷痕來自家人、親友、同事之間!我們的社會是生病了!我們有需要活下去嗎?能活下去嗎?有意義活下去嗎?人很難擺脫習氣的捆綁,就算你再怎麼修煉,深藏在內心的自我中心、猜疑、妒恨、貪婪;加上現實生活的競逐,使人狂妄失控!矛盾是在敗壞的人心中,善心仍存;
所以人性有醜惡與良善,這兩者不停在爭持,於是人就在善與惡之間持平,像走鋼索搖擺不定,有時也不知何去何從。最痛苦是力不從心知易行難!偉大如聖徒保羅也為此而心煩:「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的惡,我倒去作…..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我真是苦啊!」人很難靠自己有所改變,最後他要借助信仰的力量,才能夠掙脫罪惡的捆綁。
基督徒要靠著死而復活的主耶穌,他得到棄惡行善的力量!不錯,我們經驗的事實在令人沮喪,但記住,還有人存盼望,仍有人選擇付出,還有許許多多人得著棄惡行善的力量!所以人仍有需要、仍有可能、仍有意義地活下去!接受別人的善意需要勇氣,因為人的自尊會叫人受不了被人憐的卑下感,報恩更是一種壓力。
如果能夠將回報轉為施予,不但除掉虧欠的羞愧,更在自卑自憐裡重得尊榮,因為能施予而有的價值感。很多人都不知道,給予是擺脫業力捆綁,最有效的修煉。其實,改變世界與改變人性是二而一的,都是十分困難的事,亦不知從何入手,卻以一個簡單的行動掀開序幕,向我們證明了這個世界仍有美善。
將愛傳遞給三個人,而且是你不認識的三個人。也許,並不完全能實現受助者的期望,但一點愛,一點善意已經傳開了!如果世界逐點逐點小小的改變,一個一個小改變累積起來就成為大變。個人的小善影響一個人,一個又一個的個人續漸累積成了整體的善,慢慢世界就被改變過來。更重要的是,這些看似與你不認識的人,其實和你關係匪淺。
不要低估了人的善意,即使偶爾心境清明的把那一絲一毫的愛意傳遞出去,因為這一點點愛心,就能引發一股強大的暖流循環不息,為人生添上色彩,使人間倍增溫暖!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