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六 陰陽之道系統同氣相感
李秉信
每個在中醫這條路上行走的行者, 都非常清楚的知道,陰陽本來就是一體的概念。 尤其在中醫的診斷學上, 陰陽虛實表裡寒熱的觀念, 是在決定治療原則時, 最重要的判斷標準。 但是很少人知道,陰陽虛實的觀念,不僅出現在中華文化的思想,以及中醫的基礎論述中。 在西醫病理學的鑒別診斷中, 更是被大量的引用, 只是引述者,沒有自知之明。比如說,同樣是,西醫診斷出來的大葉性肺炎,和中醫生也診斷出來的大葉性肺炎,在論述上,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但是,在觀察所得到的結論下, 中醫和西醫的看法,都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大家眾所皆知的, 大葉性肺炎整個病理發病過程中,疾病的性質乎寒乎熱,可以不斷的, 在不同的時期中,發生寒熱現象上的變化。初期可以是始於熱證,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有熱相轉成寒相。在這個時候的診斷上,有的人,就會認為病人的表現為寒證。 肺炎病理的表現是循環的,病人在一定條件下,他又會表現為熱證。 中醫診斷的論述,在面對這種寒熱往來的過程, 在學理上, ,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轉變。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中醫認識疾病過程中,用陰陽轉化的觀點,看待疾病性質的變化。
中醫診斷的原則認為,陰陽既然可以自然而然的轉換, 寒熱自然有往來的模式。 這種陰陽寒熱交互轉變,體現出來辨證論治的思想,和西醫不同。 從某個角度來說, 西醫的診斷比較機械化, 或者說是死板。西醫角度來看,一旦這個疾病定下來以後,病因找出來以後,治療從開始一直到最後,基本治療方針是不變的。 病人主述的說法,只是在這個病因上的加以延伸。從這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對於中醫,有了一個摸索性的認識。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看待疾病過程,看疾病病變性質.
在一段發展中, 病人內在和外在, 我們說他是一個系統上的變化。 這樣一個觀察角度是,中醫診斷非常經典的指標。也就是說,沒有一種症狀是恆定的。在每一個時期, 隨著內外環境的轉變,一定會發展成不同的證候。 觀察疾病的變化, 而且隨時遊地的變化,是中醫病理學的一個特有的概念。 這樣一個診斷的原則, 和易經卦爻變化的道理,是非常的相似。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以證候為中心來認識。 考慮的對象,不僅僅是病人而已。 在這個環節下,病人的心理狀態, 他處的環境,都是考察疾病運動狀態, 必須要佐證的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證候的性質,也在一定的條件下,陽證和陰證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 轉換的原因,不僅僅來自病人個人的因素。系統和病人合而為一的角色, 更是影響病程發展, 關鍵性的條件。說得更直接一點, 陽證和陰證都是本體呈現在外,不同的樣子,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一回事。在疾病過程中,中醫學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說明疾病屬性的改變。證候屬性的改變,也就是說用動態的觀點、變化的觀點,來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與疾病過程病性的變化,和證候的變化。
講到了這裡, 我們更要有一個開闊的認識, 陽證和陰證互相轉化, 只是系統在流動上,所呈現的一個樣子。 病人在現在這個當下,所呈現出來的病症,只是系統變化的結果而已。許多易經的學習者, 一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此整體性的看法,不正是易道裡卦變, 常常在遵循的原則。 那就是彼此互相的感應, 演變成陰陽轉化。 這樣的一個原則,被拿到中醫的陰陽學說裡面,發展出陰陽轉化這樣一個原理。 對於許多學習現代中醫的中醫師而言,他們很難了解, 陰陽轉化有什麼意義呢?一言以蔽之, 陰陽轉化奠定了,中醫學看待事物這觀察原則。始終是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待,不是用靜止的觀點。 而且,是用一種系統的觀念,內境,肉身, 以及外在環境,全部都當作一個系統來考慮。
整個系統,是以一種運動變化的觀點, 來呈現出他現在的狀態。 病例的變化,只是系統在變化當中, 所有呈現出來的一個結果而已。陰陽的分辨,是架構這個系統最重要的元素。 中國人用陰陽觀念來認識自然,認識生命,來處理健康、疾病的各種問題。 這種變化是質變和突變,也就是說,一旦陰陽發生轉化的時候,事物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比如,病性原來是寒,那麼現在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熱,那麼寒和熱之間兩者有質的區別,熱可以轉化為寒,不僅是運用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寒和熱之間的關係,而且一旦兩者發生轉化,兩者的屬性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
總之,陰陽轉化的意義在於,使中醫學建立起用陰陽動態變化的觀點,來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運動過程。 用系統的觀念,把握異常生命過程,來認識複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到這個系列為止,筆者把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講完了,它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其中,陰陽對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內容,如果陰陽對立、互根義,我們用現代術語表達,那就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陰陽對立強調是陰陽的一分為二,相互對待,而陰陽互根強調的是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也就是它的統一性.
正因為事物的陰陽在對立、互根的運動狀態下,它具體表現的形式,表現為量的變化,稱之為陰陽消長。在一定的條件下,由量的變化轉化為質的變化,稱之為陰陽轉化。實際上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對立、互根的結果。當讀者對陰陽之理,有了一個基礎上的認識。 這個時候,才會有一種感覺,了解天地之道。 這是宇宙和法界之間, 可以互相溝通的共振頻率。 而且可以普遍聯繫每一個元素, 共存於同體網當中。 而這個契入的關鍵,在於如何觀察同體網內, 每一個出現的現象。陰陽之間的關係,正是一個解釋所有變化共同的語言。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中國人智慧的卓越。利用陰陽之道,同氣相求,陰陽交感,三才一體,運動變化觀,陰陽相錯,上下相臨,動靜相召,而變由生,樸素辨證觀,一分為二,合二為一。 這麼一個樸素辨證思維方式,陰陽兩分的分類方法, 竟然可以把宇宙及法界當中,這麼複雜的系統,一網打盡, 加以詮釋,交代清楚。 而且更妙的是,所指無定在,劃分標準可變。天地是一個系統,人體也是一個系統, 這是下一個我們要問的問句, 這麼多的系統,要用一個什麼樣的標準, 做出一個整體性的觀察?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就是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陰陽學說闡述醫學的具體問題, 陰陽學說也為中醫學,確立了正確的科學觀,我們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哲學觀。這個哲學觀包括三個方面, 普遍聯繫的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強調「陰陽之道,同氣相感」,這句話表述了陰陽之間的普遍聯繫,那麼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強調的是整體的普遍聯繫。中醫學就是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這樣一個普遍聯繫的觀點。 運動變化的觀點,通過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表達了事物的陰陽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
用中醫的術語說,這種運動變化稱之為陰陽相錯,或者叫上下相臨,或者叫動靜相召,動靜也是陰陽的代名詞,動為陽,靜為陰,動靜相召,就是陰陽相召,上為陽,下為陰,上下相鄰,實際上就是陰陽相臨、陰陽相錯,它們都是同義語。 在整個系統裡,因為陰陽相錯,上下相臨,動靜相召,運動變化的結果,「而變由生」。這樣的運動變化的結果,事物才能夠發生、發展和變化。
每個在中醫這條路上行走的行者, 都非常清楚的知道,陰陽本來就是一體的概念。 尤其在中醫的診斷學上, 陰陽虛實表裡寒熱的觀念, 是在決定治療原則時, 最重要的判斷標準。 但是很少人知道,陰陽虛實的觀念,不僅出現在中華文化的思想,以及中醫的基礎論述中。 在西醫病理學的鑒別診斷中, 更是被大量的引用, 只是引述者,沒有自知之明。比如說,同樣是,西醫診斷出來的大葉性肺炎,和中醫生也診斷出來的大葉性肺炎,在論述上,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但是,在觀察所得到的結論下, 中醫和西醫的看法,都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大家眾所皆知的, 大葉性肺炎整個病理發病過程中,疾病的性質乎寒乎熱,可以不斷的, 在不同的時期中,發生寒熱現象上的變化。初期可以是始於熱證,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有熱相轉成寒相。在這個時候的診斷上,有的人,就會認為病人的表現為寒證。 肺炎病理的表現是循環的,病人在一定條件下,他又會表現為熱證。 中醫診斷的論述,在面對這種寒熱往來的過程, 在學理上, ,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轉變。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中醫認識疾病過程中,用陰陽轉化的觀點,看待疾病性質的變化。
中醫診斷的原則認為,陰陽既然可以自然而然的轉換, 寒熱自然有往來的模式。 這種陰陽寒熱交互轉變,體現出來辨證論治的思想,和西醫不同。 從某個角度來說, 西醫的診斷比較機械化, 或者說是死板。西醫角度來看,一旦這個疾病定下來以後,病因找出來以後,治療從開始一直到最後,基本治療方針是不變的。 病人主述的說法,只是在這個病因上的加以延伸。從這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對於中醫,有了一個摸索性的認識。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看待疾病過程,看疾病病變性質.
在一段發展中, 病人內在和外在, 我們說他是一個系統上的變化。 這樣一個觀察角度是,中醫診斷非常經典的指標。也就是說,沒有一種症狀是恆定的。在每一個時期, 隨著內外環境的轉變,一定會發展成不同的證候。 觀察疾病的變化, 而且隨時遊地的變化,是中醫病理學的一個特有的概念。 這樣一個診斷的原則, 和易經卦爻變化的道理,是非常的相似。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以證候為中心來認識。 考慮的對象,不僅僅是病人而已。 在這個環節下,病人的心理狀態, 他處的環境,都是考察疾病運動狀態, 必須要佐證的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證候的性質,也在一定的條件下,陽證和陰證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 轉換的原因,不僅僅來自病人個人的因素。系統和病人合而為一的角色, 更是影響病程發展, 關鍵性的條件。說得更直接一點, 陽證和陰證都是本體呈現在外,不同的樣子,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一回事。在疾病過程中,中醫學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說明疾病屬性的改變。證候屬性的改變,也就是說用動態的觀點、變化的觀點,來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與疾病過程病性的變化,和證候的變化。
講到了這裡, 我們更要有一個開闊的認識, 陽證和陰證互相轉化, 只是系統在流動上,所呈現的一個樣子。 病人在現在這個當下,所呈現出來的病症,只是系統變化的結果而已。許多易經的學習者, 一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此整體性的看法,不正是易道裡卦變, 常常在遵循的原則。 那就是彼此互相的感應, 演變成陰陽轉化。 這樣的一個原則,被拿到中醫的陰陽學說裡面,發展出陰陽轉化這樣一個原理。 對於許多學習現代中醫的中醫師而言,他們很難了解, 陰陽轉化有什麼意義呢?一言以蔽之, 陰陽轉化奠定了,中醫學看待事物這觀察原則。始終是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待,不是用靜止的觀點。 而且,是用一種系統的觀念,內境,肉身, 以及外在環境,全部都當作一個系統來考慮。
整個系統,是以一種運動變化的觀點, 來呈現出他現在的狀態。 病例的變化,只是系統在變化當中, 所有呈現出來的一個結果而已。陰陽的分辨,是架構這個系統最重要的元素。 中國人用陰陽觀念來認識自然,認識生命,來處理健康、疾病的各種問題。 這種變化是質變和突變,也就是說,一旦陰陽發生轉化的時候,事物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比如,病性原來是寒,那麼現在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熱,那麼寒和熱之間兩者有質的區別,熱可以轉化為寒,不僅是運用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寒和熱之間的關係,而且一旦兩者發生轉化,兩者的屬性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
總之,陰陽轉化的意義在於,使中醫學建立起用陰陽動態變化的觀點,來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運動過程。 用系統的觀念,把握異常生命過程,來認識複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到這個系列為止,筆者把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講完了,它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其中,陰陽對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內容,如果陰陽對立、互根義,我們用現代術語表達,那就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陰陽對立強調是陰陽的一分為二,相互對待,而陰陽互根強調的是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也就是它的統一性.
正因為事物的陰陽在對立、互根的運動狀態下,它具體表現的形式,表現為量的變化,稱之為陰陽消長。在一定的條件下,由量的變化轉化為質的變化,稱之為陰陽轉化。實際上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對立、互根的結果。當讀者對陰陽之理,有了一個基礎上的認識。 這個時候,才會有一種感覺,了解天地之道。 這是宇宙和法界之間, 可以互相溝通的共振頻率。 而且可以普遍聯繫每一個元素, 共存於同體網當中。 而這個契入的關鍵,在於如何觀察同體網內, 每一個出現的現象。陰陽之間的關係,正是一個解釋所有變化共同的語言。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中國人智慧的卓越。利用陰陽之道,同氣相求,陰陽交感,三才一體,運動變化觀,陰陽相錯,上下相臨,動靜相召,而變由生,樸素辨證觀,一分為二,合二為一。 這麼一個樸素辨證思維方式,陰陽兩分的分類方法, 竟然可以把宇宙及法界當中,這麼複雜的系統,一網打盡, 加以詮釋,交代清楚。 而且更妙的是,所指無定在,劃分標準可變。天地是一個系統,人體也是一個系統, 這是下一個我們要問的問句, 這麼多的系統,要用一個什麼樣的標準, 做出一個整體性的觀察?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就是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陰陽學說闡述醫學的具體問題, 陰陽學說也為中醫學,確立了正確的科學觀,我們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哲學觀。這個哲學觀包括三個方面, 普遍聯繫的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強調「陰陽之道,同氣相感」,這句話表述了陰陽之間的普遍聯繫,那麼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強調的是整體的普遍聯繫。中醫學就是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這樣一個普遍聯繫的觀點。 運動變化的觀點,通過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表達了事物的陰陽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
用中醫的術語說,這種運動變化稱之為陰陽相錯,或者叫上下相臨,或者叫動靜相召,動靜也是陰陽的代名詞,動為陽,靜為陰,動靜相召,就是陰陽相召,上為陽,下為陰,上下相鄰,實際上就是陰陽相臨、陰陽相錯,它們都是同義語。 在整個系統裡,因為陰陽相錯,上下相臨,動靜相召,運動變化的結果,「而變由生」。這樣的運動變化的結果,事物才能夠發生、發展和變化。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