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四十三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四十三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李秉信
在判斷先天業力病的時候,寒熱辨證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廣泛的來說,寒熱是指疾病的性質而言。寒證的產生原因,不外陰氣過盛或陽氣不足,導致陰陽失衡,機體無力抵抗陰邪,而引發的病證。寒證的病位可在表也可在裡,病性可屬實也可屬虛。外感和內傷均可導致寒證。
外感的寒證多為感受寒邪,由寒邪侵襲體表,或直中臟腑而引發,內傷的寒證多為陽虛所導致的陰寒內盛。熱證的產生原因不外陽氣過盛或陰氣不足,導致陰陽失衡。熱證的病位可在表也可在裡,病性可屬實也可屬虛。在治療時,本著“寒者熱之”,“寒則留之”的原則,寒證治宜溫通經脈,溫中散寒,多為針灸並用,補瀉兼施。
對於寒邪在表,留滯於經絡,導致皮膚疼痛、麻木的情況,最宜艾灸,也可用皮膚針叩刺放血或以火罐拔除表寒;對於寒邪在裡,留滯於臟腑,導致疼痛或功能障礙的情況,宜用針深刺,久留針以候氣,並配合艾灸。一旦陽氣得複,則寒邪自可散走。
本著“熱者寒之”,“熱則疾之”的原則,熱證治宜清熱解表,或清瀉裡熱。針用瀉法,淺刺疾出,少留針或不留針。對於在表的熱邪,常以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清熱解表,治以淺刺;對於在裡的熱邪,常以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清瀉裡熱,深刺留針並行“透天涼”手法
在判斷先天業力病的時候,虛實辨證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虛實反映的是機體正氣和病邪之間消長情況。 《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的本質在於人體正氣的不足,其表現為機體、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的不足,以及陰陽偏衰的情況;實的本質在於邪氣的侵襲,其表現為邪盛正衰,或邪盛正氣不衰,兩者激烈抗爭,以及陰陽偏盛的一系列病證。
虛證的治療應以“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為原則。陽氣虛者,應當針灸並用,針用補法,同時重用灸法以補益氣血,培補正氣,以充實臟腑,化生氣血,濡養經絡。常用的補益要穴有氣海、關元、血海、神闕、足三里、三陰交、太谿、太白、膏肓,以及十二經原穴、臟腑的背俞穴等。
實證的治療應以“實則瀉之”,“宛陳則除之”為原則。在治療時只針不灸,針用瀉法,或刺絡放血,以瀉經絡、臟腑之實,達到通利氣血、舒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水溝、十宣、十二井、曲澤、委中,以及郗穴、下合穴等。對於虛實夾雜的情況,應扶正祛邪並用,先補後瀉。
需要注意的是,八綱從陰陽、寒熱、表裡、虛實四個方面總結了疾病過程中的四類主要矛盾,但由於機體感受的病邪不同,病人的正氣盛衰不同,病變的情況因人而異,在臨床應用時,八綱中的證候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其大多是相兼出現的。八綱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如表證可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之分,裡證也有里寒、裡熱、裡虛、裡實之別;
同時,還可能出現表寒裡熱、表熱裡寒、表裡俱熱、表裡俱寒、表實裡虛、表虛裡實、表裡俱虛、表裡俱實等。寒熱證除有虛寒、虛熱、實寒、實熱以外,還會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真假夾雜的情況。辨證時應靈活處理。
在先天業力病的判斷上,業力運作的部位,常常需藉由臟腑辨證,抓住邪氣運作的方向。臟腑辨證的理論基礎是臟腑學說,即將望、聞、問、切四診得到的證候和體徵進行整合分析,以臟腑為綱對病變所在部位、性質、機體邪正盛衰情況作出判斷,從而指導針灸治療。五臟六腑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無論何種病證,都可以歸因於臟腑功能失調。
而由於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不同,其在病變過程中所反映出的症狀和體徵也會有所差異,這也形成了臟腑辨證的依據。臟腑辨證就是根據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結合其病理特性,來判斷與疾病最為相關的髒腑。對於針灸而言,由於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將經脈與臟腑進行了密不可分的聯繫,相關臟腑的疾病反映和治療也可以藉助於經絡與腧穴來完成。
這也是《靈樞·經脈》中,十二經脈的“是動病”和“所生病”中很大一部分都與臟腑相關聯的原因。在診斷時,由於各個臟腑病變所出現的病證都是獨特的,是有規律的,這也為醫者提供了逆向思維的條件。只要能夠熟練掌握不同臟腑各證型的發病規律,就能準確判斷出病機所在,從而斷明疾病的病機、病因、病位、病性,治療時所涉及的經脈、穴位,乃至疾病的預後轉歸。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李秉信
在判斷先天業力病的時候,寒熱辨證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廣泛的來說,寒熱是指疾病的性質而言。寒證的產生原因,不外陰氣過盛或陽氣不足,導致陰陽失衡,機體無力抵抗陰邪,而引發的病證。寒證的病位可在表也可在裡,病性可屬實也可屬虛。外感和內傷均可導致寒證。
外感的寒證多為感受寒邪,由寒邪侵襲體表,或直中臟腑而引發,內傷的寒證多為陽虛所導致的陰寒內盛。熱證的產生原因不外陽氣過盛或陰氣不足,導致陰陽失衡。熱證的病位可在表也可在裡,病性可屬實也可屬虛。在治療時,本著“寒者熱之”,“寒則留之”的原則,寒證治宜溫通經脈,溫中散寒,多為針灸並用,補瀉兼施。
對於寒邪在表,留滯於經絡,導致皮膚疼痛、麻木的情況,最宜艾灸,也可用皮膚針叩刺放血或以火罐拔除表寒;對於寒邪在裡,留滯於臟腑,導致疼痛或功能障礙的情況,宜用針深刺,久留針以候氣,並配合艾灸。一旦陽氣得複,則寒邪自可散走。
本著“熱者寒之”,“熱則疾之”的原則,熱證治宜清熱解表,或清瀉裡熱。針用瀉法,淺刺疾出,少留針或不留針。對於在表的熱邪,常以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清熱解表,治以淺刺;對於在裡的熱邪,常以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清瀉裡熱,深刺留針並行“透天涼”手法
在判斷先天業力病的時候,虛實辨證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虛實反映的是機體正氣和病邪之間消長情況。 《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的本質在於人體正氣的不足,其表現為機體、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的不足,以及陰陽偏衰的情況;實的本質在於邪氣的侵襲,其表現為邪盛正衰,或邪盛正氣不衰,兩者激烈抗爭,以及陰陽偏盛的一系列病證。
虛證的治療應以“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為原則。陽氣虛者,應當針灸並用,針用補法,同時重用灸法以補益氣血,培補正氣,以充實臟腑,化生氣血,濡養經絡。常用的補益要穴有氣海、關元、血海、神闕、足三里、三陰交、太谿、太白、膏肓,以及十二經原穴、臟腑的背俞穴等。
實證的治療應以“實則瀉之”,“宛陳則除之”為原則。在治療時只針不灸,針用瀉法,或刺絡放血,以瀉經絡、臟腑之實,達到通利氣血、舒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水溝、十宣、十二井、曲澤、委中,以及郗穴、下合穴等。對於虛實夾雜的情況,應扶正祛邪並用,先補後瀉。
需要注意的是,八綱從陰陽、寒熱、表裡、虛實四個方面總結了疾病過程中的四類主要矛盾,但由於機體感受的病邪不同,病人的正氣盛衰不同,病變的情況因人而異,在臨床應用時,八綱中的證候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其大多是相兼出現的。八綱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如表證可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之分,裡證也有里寒、裡熱、裡虛、裡實之別;
同時,還可能出現表寒裡熱、表熱裡寒、表裡俱熱、表裡俱寒、表實裡虛、表虛裡實、表裡俱虛、表裡俱實等。寒熱證除有虛寒、虛熱、實寒、實熱以外,還會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真假夾雜的情況。辨證時應靈活處理。
在先天業力病的判斷上,業力運作的部位,常常需藉由臟腑辨證,抓住邪氣運作的方向。臟腑辨證的理論基礎是臟腑學說,即將望、聞、問、切四診得到的證候和體徵進行整合分析,以臟腑為綱對病變所在部位、性質、機體邪正盛衰情況作出判斷,從而指導針灸治療。五臟六腑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無論何種病證,都可以歸因於臟腑功能失調。
而由於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不同,其在病變過程中所反映出的症狀和體徵也會有所差異,這也形成了臟腑辨證的依據。臟腑辨證就是根據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結合其病理特性,來判斷與疾病最為相關的髒腑。對於針灸而言,由於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將經脈與臟腑進行了密不可分的聯繫,相關臟腑的疾病反映和治療也可以藉助於經絡與腧穴來完成。
這也是《靈樞·經脈》中,十二經脈的“是動病”和“所生病”中很大一部分都與臟腑相關聯的原因。在診斷時,由於各個臟腑病變所出現的病證都是獨特的,是有規律的,這也為醫者提供了逆向思維的條件。只要能夠熟練掌握不同臟腑各證型的發病規律,就能準確判斷出病機所在,從而斷明疾病的病機、病因、病位、病性,治療時所涉及的經脈、穴位,乃至疾病的預後轉歸。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