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二十四 上善若水
李秉信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有三乘,善也有三等。下乘之道,如一般邪說異端等,藉著名相之序,闡述無相之道。雖然有引導的味道,但是不同於上之盡性。若是沒有謹慎地誘導,會耽誤眾生。同樣的道理,下等沽名之善,當然亦不能與上善同日而語了。不過,道之與善雖屬異名,其實終不出一物體用關係。
故若明悉上乘之道者,自能生發上等之善。修下乘法之人,因不能透悟真理,故自然就要趨向於有為之途了。老子有鑑於此,所以在大道真象剖明之後,又將最好上善之方法告知世人。老子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乃在萬物中取水作比喻。
為什麼選擇水做標的,我們一針見血的把水說個清楚。水是最有相,也是最無相的。水蒸氣彌漫整個宇宙,遍布紅塵。生活中到處有濕氣,但是,我們自己無法察覺。冰天雪地下,映入眼簾的,都是水結成冰和雪的痕跡,似乎沒有一點生機。
不管是沒有形象的水蒸氣,或者,凝結成岩石般的冰塊,它們都是不折不扣,分子式裡扎扎實實水的共價鍵。不管是有相,還是無相,水不捨晝夜,如大道不息之機,有相及無相之間交錯,無時無刻不在大潤乾坤。這樣的味道,就像是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而不窮,流行萬古。
所以認為,水的有相及無相,俱備了多方面上善的條件,故說「上善若水」。這樣的相法,以及無中生有,有中引無,生化出我們滾滾的紅塵,即若水章之意。道本無言:聖人要留他的心法,也是相當的困難,因為道本來不可以闡釋出來,他無形無象,看不到。
如同,道德經第一章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在這種很特殊的情況之下,聖人怎麼把心法闡釋出來呢?一定要借物言道。道本無言,但是他不講不行。這個智慧就是在於,怎麼來講?
如果你是活著,又存在於宇宙天地之間。那麼,最好的取相,要借這個物來講道。老子他很高的智慧,他取水言道,有相無相本為一物。一言以蔽之,取水之道在於破相。因為有相無相,本為一體,哪裡有什麼高下之分?
拿這個水來言道,乃是藉著入相及離相的奧妙,來體會無所不在的道。聖人也是要借物來言道,所以我們常講,借相言理。借相言理,是破相的法門。從有相體會到無相的味道,再把相拿掉。借很多的相來講這些,只是一種工具,來描繪這樣的味道。
如同,中國人所說的文以載道,文字只是表達這個道,絕對不是道。千萬不要捨本逐末,執著在文字上,鑽入死胡同,還沾沾自喜呢!本來道無形無相,但是各位前賢,藉著有相的比喻,明道理後,最後一定要去相明理,把這個相去掉。
像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所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很多人也許有許多誤解。怎麼誤解呢?他說自性含萬法,他說自性本來就含萬法,為什麼還要來講這個法呢?因為在迷的時候,我們要借很多法來喻,借很多的法門。
如同佛講八萬四千的法門。但是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他拿這個筏來比喻。我們總是要有條船,才有個工具能夠從此岸要到彼岸。或許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此岸到彼岸,兩岸之間的間隔,就叫做苦海。
凡人都深陷在苦海中,我們總是在找尋一條道路,能夠從這個苦海到極樂,叫做開悟解脫。如果,你都還沒有過的話,請問你,你要丟掉什麼?不可能丟掉,要拿很多的法,這些法就是這個筏子。每個人的根器及業力都不一樣,能夠帶他脫離苦海的筏子也不同。
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好,他說我們的方法,好像這個筏,讓你從這一岸跑到彼岸。你目前都尚未到彼岸,請問你要把什麼丟掉?不可能丟掉,所以很多前賢說,自性本來含萬法,那就不必再講法,不講法,你就不能過岸,所以法者筏也。
以水喻道,是水德近道。拿這個水來比喻道。因為水德近道?性質:無色、無臭、無味。形狀:無我,無私,無欲。因為水是無色、無臭、無味的一個液體,無色是無我的意思,沒有我的存在,你看不出來,無臭他是無私的,無味,他是無欲的,沒有這個欲望,沒有我,所以他的性質、形狀,功用近道。
水靜則平,水動則低,因為有水平的原理,水靜就平,我們一靜下來,不要有波浪,又歸於無相。所以這一章拿水,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水靜則平,水動則低。我們一動就往低的地方,不要攀高,很多人一動就想爭名、爭利,這是不對的。
水遭橫逆、挫折、水性不變,水遭到怎麼樣的橫逆、怎麼樣的挫折,水性不變,他一靜下來,馬上就不變,同時他有水平跟沉澱的作用,有「沉澱」:放下。這個沉澱就是一直放下,水再濁、再髒,他馬上就會沉澱。
只要我們能夠入定,就算是曾經沾染過什麼污垢,只要有若水的生命狀態,修道人都能夠全部放下。我們說修道人的德行,像水一樣。說的味道,就是水有水平跟沉澱的作用。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有三乘,善也有三等。下乘之道,如一般邪說異端等,藉著名相之序,闡述無相之道。雖然有引導的味道,但是不同於上之盡性。若是沒有謹慎地誘導,會耽誤眾生。同樣的道理,下等沽名之善,當然亦不能與上善同日而語了。不過,道之與善雖屬異名,其實終不出一物體用關係。
故若明悉上乘之道者,自能生發上等之善。修下乘法之人,因不能透悟真理,故自然就要趨向於有為之途了。老子有鑑於此,所以在大道真象剖明之後,又將最好上善之方法告知世人。老子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乃在萬物中取水作比喻。
為什麼選擇水做標的,我們一針見血的把水說個清楚。水是最有相,也是最無相的。水蒸氣彌漫整個宇宙,遍布紅塵。生活中到處有濕氣,但是,我們自己無法察覺。冰天雪地下,映入眼簾的,都是水結成冰和雪的痕跡,似乎沒有一點生機。
不管是沒有形象的水蒸氣,或者,凝結成岩石般的冰塊,它們都是不折不扣,分子式裡扎扎實實水的共價鍵。不管是有相,還是無相,水不捨晝夜,如大道不息之機,有相及無相之間交錯,無時無刻不在大潤乾坤。這樣的味道,就像是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而不窮,流行萬古。
所以認為,水的有相及無相,俱備了多方面上善的條件,故說「上善若水」。這樣的相法,以及無中生有,有中引無,生化出我們滾滾的紅塵,即若水章之意。道本無言:聖人要留他的心法,也是相當的困難,因為道本來不可以闡釋出來,他無形無象,看不到。
如同,道德經第一章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在這種很特殊的情況之下,聖人怎麼把心法闡釋出來呢?一定要借物言道。道本無言,但是他不講不行。這個智慧就是在於,怎麼來講?
如果你是活著,又存在於宇宙天地之間。那麼,最好的取相,要借這個物來講道。老子他很高的智慧,他取水言道,有相無相本為一物。一言以蔽之,取水之道在於破相。因為有相無相,本為一體,哪裡有什麼高下之分?
拿這個水來言道,乃是藉著入相及離相的奧妙,來體會無所不在的道。聖人也是要借物來言道,所以我們常講,借相言理。借相言理,是破相的法門。從有相體會到無相的味道,再把相拿掉。借很多的相來講這些,只是一種工具,來描繪這樣的味道。
如同,中國人所說的文以載道,文字只是表達這個道,絕對不是道。千萬不要捨本逐末,執著在文字上,鑽入死胡同,還沾沾自喜呢!本來道無形無相,但是各位前賢,藉著有相的比喻,明道理後,最後一定要去相明理,把這個相去掉。
像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所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很多人也許有許多誤解。怎麼誤解呢?他說自性含萬法,他說自性本來就含萬法,為什麼還要來講這個法呢?因為在迷的時候,我們要借很多法來喻,借很多的法門。
如同佛講八萬四千的法門。但是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他拿這個筏來比喻。我們總是要有條船,才有個工具能夠從此岸要到彼岸。或許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此岸到彼岸,兩岸之間的間隔,就叫做苦海。
凡人都深陷在苦海中,我們總是在找尋一條道路,能夠從這個苦海到極樂,叫做開悟解脫。如果,你都還沒有過的話,請問你,你要丟掉什麼?不可能丟掉,要拿很多的法,這些法就是這個筏子。每個人的根器及業力都不一樣,能夠帶他脫離苦海的筏子也不同。
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好,他說我們的方法,好像這個筏,讓你從這一岸跑到彼岸。你目前都尚未到彼岸,請問你要把什麼丟掉?不可能丟掉,所以很多前賢說,自性本來含萬法,那就不必再講法,不講法,你就不能過岸,所以法者筏也。
以水喻道,是水德近道。拿這個水來比喻道。因為水德近道?性質:無色、無臭、無味。形狀:無我,無私,無欲。因為水是無色、無臭、無味的一個液體,無色是無我的意思,沒有我的存在,你看不出來,無臭他是無私的,無味,他是無欲的,沒有這個欲望,沒有我,所以他的性質、形狀,功用近道。
水靜則平,水動則低,因為有水平的原理,水靜就平,我們一靜下來,不要有波浪,又歸於無相。所以這一章拿水,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水靜則平,水動則低。我們一動就往低的地方,不要攀高,很多人一動就想爭名、爭利,這是不對的。
水遭橫逆、挫折、水性不變,水遭到怎麼樣的橫逆、怎麼樣的挫折,水性不變,他一靜下來,馬上就不變,同時他有水平跟沉澱的作用,有「沉澱」:放下。這個沉澱就是一直放下,水再濁、再髒,他馬上就會沉澱。
只要我們能夠入定,就算是曾經沾染過什麼污垢,只要有若水的生命狀態,修道人都能夠全部放下。我們說修道人的德行,像水一樣。說的味道,就是水有水平跟沉澱的作用。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