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傳燈公案系列之二 評明海和尚無門關夜話
李秉信
本文選自明海大和尚“無門關夜話”。
參話頭這個法門並不複雜,很簡單。最初的時候,也許我們會感到很困難,這個困難來自於我們提起話頭有無從下手之感,有心緒茫然,心路堵塞之感,就是生活裡面我們講的 撞牆的感覺,就是“行到水窮處”的感覺,走到路盡頭的感覺,而這個法門的特殊恰恰是要讓我們處在這種感覺下,我們要轉身面對這種感覺,擁抱這種感覺。
(覺性覺知, 空性自了,一切渾然天成,不假造作, 何處是牆?)
(信手拈來四句話,菩提本為樹,明鏡就是檯,本來為一物,何處無塵埃?)
(能所本一,何來糾結?)
因為無量劫來,我們一向都是迴避的,我們都是去找有滋味的,有理路的,有下手處的地方,我們向有滋味,有理路,有下手處的地方去行,發生作用的 就是那個分別心;現在我們以話頭做工具,將心念扭轉回來,導向它自己,讓它去碰觸那個無從下手處,那個不會,不知處。
(空性不染著,也不排斥有,性空心空,自然行深)
(長驅直入,不懂不會,不懂不知,下手抓空?好個明海空手道)
(留惑潤生,疑情爆破,一念成就)
(何必扭轉?)
趙州和尚說“狗子無佛性”,他為什麼那麼說?我們會嗎?我們不斷地反躬自問,我們並不會。這個所謂會,不是可以用一句佛言祖語,一個思維邏輯來 應付的,必須是你要體會到,體認到,或親自看到趙州和尚在“無”字的回答之後的心地,所以這個“無”是趙州和尚自己受用的心地境界。我們只有契合 到他的心地境界,我們才能算會,但是我們契合了嗎?沒有,所以不會。
(唉!明海大和尚,眾生自有道,何問世間過,心似意虛空,無狗亦無佛)
我們就是要在這個不會,不懂處,在這個地方逼迫自己,所以參禪是很容易強化我們心力的,宗門的祖師也都是力量很強大的,大破大立。文革以後你看修復道場 ,恢復叢林,主要都是宗門下的大德來做的,這就是他們的心力強大。
(修法唯心,成就唯覺,自覺自證,覺無所覺)
(只學不修,枉費工夫,今不了道,只怨文革)
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人生的路途上,也經常會遭遇這種萬念俱灰,無路可走,無從下手之感,而且我們對那種感覺是用負面詞彙來描述的,絕望啊,死灰啊 ,等等,而參話頭是讓我們正面地面對它,而且要不斷地通過提起話頭衝擊它,穿透它,在疑情的帶動下穿透這個不會處,穿透這個不懂處。
(既是性空,無礙緣起,疑情磁吸,緣至自爆)
(對待無別,緣份自足)
(何須勉強?)
所以你在生活和人生路上有什麼呢?其實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是其次,不管什麼事情,最終帶給你最大的壓力,無非就是這種感覺,但是現在我們要的就是這個不會,無路可走,因此我說它能強化我們的心力,原因在此。
(念依覺存,本自清淨,作用無差,何壓之有?)
在這個階段,我稱為鍛煉,鍛煉疑情,不斷地提起話頭鍛煉疑情。這個鍛煉,有一個時間積累以後,它會形成串習。串習就是習慣成自然,是通過不斷地重複達到的 。當這種串習形成的時候,心裡已經開始有一些疑情了,開始慢慢培養出一些疑情了。這個疑情也許不是百分之百,也許是三心兩意,但是當你專一地提起 話頭的時候,疑情就來了。
(慧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大)
(雖有生死,不住生死,雖在涅槃,不住涅磐)
(老祖師只有這幾句話,後來居上者,喜歡鍛煉?)
當我們的心念和話頭能比較好地連接在一起的時候,然後進一步地我們又能感受到身心的安定,專注,心和氣的一定的統一,這時候我們就能體驗到一點專注和寧靜。 參話頭對我們也不再變得那麼毫無滋味,但是在心念上仍然是沒有滋味的,注意,仍然是前面講的咬鐵橛,有滋味的可能是在身體。在很多修行人很重視的 身體的感受上,你開始有滋味了,那是因為你有專注力了,但是身體的感受並不是我們的目標。
(不識本心,話頭無益)
(話頭本無體,何須下工夫,疑情吸自爆,應作當下了)
有了這一種專注,在這中間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禪坐境界,這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身心狀態,不同的業力因緣,過去生不同的善根。也許你會翻出很多 嚇人的妄念,也許你會進入到煩悶難耐的狀態,貪嗔癡的種子在內心翻騰,如同一鍋煮沸了的水。也許你會經驗到身心進去以後的各種奇特的感受,身體的感受消失, 或者身體變大,變細,呼吸長時間停頓等等。
(念無情趣,境界不生,念念如是,念歸何處?)
(明海境界?)
所有這些都是光影門頭,都必須要放下,要透過,否則你就是半路打住了。因為那個話頭我們仍然沒有真正的透過,所以要不斷地引話頭的疑情幫助我們穿透所有這些感受 。
(空性俱足,緣起性空,疑情無差,何須引導?)
穿過這個領域以後,我們的心會變細膩,疑情會變細,話頭開始逐漸成為我們身心一個很具體,很生動,很直接的一個存在了。它不再是腦子裡的一個概念,符號 ,而是我們身心直接感受到的一種存在。乃至於說,我們舉手投足,看,聽,好像無不是它,都是它,它跟我們已經有凝聚力了。在這個時候你仍然要呵護,要 不斷地用功,以後才有可能有真疑現前。
(疑情俱足,無修自成,法界無法,當体成空)
(如何用功,無法用功,不會用功,不懂用功)
(難不成,把境界當成實相了?)
昨天我講這個真疑,其實它是一種妙觀,是我們心念在轉向心念自己,完全轉向內。這個內外是相對而言的,我們順著分別心去流動就是向外,現在運用 話頭向它自己去逼迫,而這種逼迫到這個時候已經成為一個連綿不斷的過程,所以真疑現前其實就是妙觀現前,就是勝觀現前,就是不疑而自疑。
(如念無念,無念如念,念念疑念,悶無無念)
(明海大和尚還不夠悶?)
心念會很綿密地生起觀,或者說生起疑 - 不管用什麼詞,都是那個東西那麼到這個時候,你要放下就很難,但是雖然是這樣,也需要呵護 - 所謂的呵護 ,就是不要有其他因緣中斷你的功夫。
(無住生念,念生無住,隨緣疑吸,心無增減)
(明海大和尚好大的功夫,可以呵護)
依照祖師們所講,一旦你進入到真疑現前,連綿不斷,可能你白天黑夜,晚上睡覺都是它了,舉手投足都是它了。在這種情況下,高峰原妙祖師講過一句話 ,當然他前面講的都是真疑,但是他說的其實就是真疑現前,他說這個情況下,如果七天之內你還不開悟的話,我下拔舌地獄。
(無生而生,本自俱足,若不連綿,拔舌下獄)
(又把境界當成實相!)
所以真疑現前,那個時候你其實也沒有念頭去想開悟的事了,你也不會再跑出來一個念頭去等待一個什麼境界出現了,成佛,開悟,修行這些執著都放下了 ,那個時候的念頭是真實的,你還有一個其他的什麼念頭 - “我要搞什麼”,那就是問題了,所以這個念頭是純一無雜的。
(動靜本無心,何來純與雜?)
(唉,說複雜了)
祖師說,這個純一無雜的念頭綿綿密密地生起來,開悟是早晚的事,早晚都會引爆。時間越成熟,你就越可能引爆它。但是在古代,如果有好的善知識, 好的師父在旁邊,再臨門一腳,助推一下,點撥一下,一棒一喝,或者乃至使一個眼色,可能學人就會當場悟入啊!所以說,禪的修行說起來也並不複雜。
(佛心眾生, 三無差別,行深自通, 啐啄同時)
(明海大和尚說的太有道理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本文選自明海大和尚“無門關夜話”。
參話頭這個法門並不複雜,很簡單。最初的時候,也許我們會感到很困難,這個困難來自於我們提起話頭有無從下手之感,有心緒茫然,心路堵塞之感,就是生活裡面我們講的 撞牆的感覺,就是“行到水窮處”的感覺,走到路盡頭的感覺,而這個法門的特殊恰恰是要讓我們處在這種感覺下,我們要轉身面對這種感覺,擁抱這種感覺。
(覺性覺知, 空性自了,一切渾然天成,不假造作, 何處是牆?)
(信手拈來四句話,菩提本為樹,明鏡就是檯,本來為一物,何處無塵埃?)
(能所本一,何來糾結?)
因為無量劫來,我們一向都是迴避的,我們都是去找有滋味的,有理路的,有下手處的地方,我們向有滋味,有理路,有下手處的地方去行,發生作用的 就是那個分別心;現在我們以話頭做工具,將心念扭轉回來,導向它自己,讓它去碰觸那個無從下手處,那個不會,不知處。
(空性不染著,也不排斥有,性空心空,自然行深)
(長驅直入,不懂不會,不懂不知,下手抓空?好個明海空手道)
(留惑潤生,疑情爆破,一念成就)
(何必扭轉?)
趙州和尚說“狗子無佛性”,他為什麼那麼說?我們會嗎?我們不斷地反躬自問,我們並不會。這個所謂會,不是可以用一句佛言祖語,一個思維邏輯來 應付的,必須是你要體會到,體認到,或親自看到趙州和尚在“無”字的回答之後的心地,所以這個“無”是趙州和尚自己受用的心地境界。我們只有契合 到他的心地境界,我們才能算會,但是我們契合了嗎?沒有,所以不會。
(唉!明海大和尚,眾生自有道,何問世間過,心似意虛空,無狗亦無佛)
我們就是要在這個不會,不懂處,在這個地方逼迫自己,所以參禪是很容易強化我們心力的,宗門的祖師也都是力量很強大的,大破大立。文革以後你看修復道場 ,恢復叢林,主要都是宗門下的大德來做的,這就是他們的心力強大。
(修法唯心,成就唯覺,自覺自證,覺無所覺)
(只學不修,枉費工夫,今不了道,只怨文革)
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人生的路途上,也經常會遭遇這種萬念俱灰,無路可走,無從下手之感,而且我們對那種感覺是用負面詞彙來描述的,絕望啊,死灰啊 ,等等,而參話頭是讓我們正面地面對它,而且要不斷地通過提起話頭衝擊它,穿透它,在疑情的帶動下穿透這個不會處,穿透這個不懂處。
(既是性空,無礙緣起,疑情磁吸,緣至自爆)
(對待無別,緣份自足)
(何須勉強?)
所以你在生活和人生路上有什麼呢?其實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是其次,不管什麼事情,最終帶給你最大的壓力,無非就是這種感覺,但是現在我們要的就是這個不會,無路可走,因此我說它能強化我們的心力,原因在此。
(念依覺存,本自清淨,作用無差,何壓之有?)
在這個階段,我稱為鍛煉,鍛煉疑情,不斷地提起話頭鍛煉疑情。這個鍛煉,有一個時間積累以後,它會形成串習。串習就是習慣成自然,是通過不斷地重複達到的 。當這種串習形成的時候,心裡已經開始有一些疑情了,開始慢慢培養出一些疑情了。這個疑情也許不是百分之百,也許是三心兩意,但是當你專一地提起 話頭的時候,疑情就來了。
(慧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大)
(雖有生死,不住生死,雖在涅槃,不住涅磐)
(老祖師只有這幾句話,後來居上者,喜歡鍛煉?)
當我們的心念和話頭能比較好地連接在一起的時候,然後進一步地我們又能感受到身心的安定,專注,心和氣的一定的統一,這時候我們就能體驗到一點專注和寧靜。 參話頭對我們也不再變得那麼毫無滋味,但是在心念上仍然是沒有滋味的,注意,仍然是前面講的咬鐵橛,有滋味的可能是在身體。在很多修行人很重視的 身體的感受上,你開始有滋味了,那是因為你有專注力了,但是身體的感受並不是我們的目標。
(不識本心,話頭無益)
(話頭本無體,何須下工夫,疑情吸自爆,應作當下了)
有了這一種專注,在這中間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禪坐境界,這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身心狀態,不同的業力因緣,過去生不同的善根。也許你會翻出很多 嚇人的妄念,也許你會進入到煩悶難耐的狀態,貪嗔癡的種子在內心翻騰,如同一鍋煮沸了的水。也許你會經驗到身心進去以後的各種奇特的感受,身體的感受消失, 或者身體變大,變細,呼吸長時間停頓等等。
(念無情趣,境界不生,念念如是,念歸何處?)
(明海境界?)
所有這些都是光影門頭,都必須要放下,要透過,否則你就是半路打住了。因為那個話頭我們仍然沒有真正的透過,所以要不斷地引話頭的疑情幫助我們穿透所有這些感受 。
(空性俱足,緣起性空,疑情無差,何須引導?)
穿過這個領域以後,我們的心會變細膩,疑情會變細,話頭開始逐漸成為我們身心一個很具體,很生動,很直接的一個存在了。它不再是腦子裡的一個概念,符號 ,而是我們身心直接感受到的一種存在。乃至於說,我們舉手投足,看,聽,好像無不是它,都是它,它跟我們已經有凝聚力了。在這個時候你仍然要呵護,要 不斷地用功,以後才有可能有真疑現前。
(疑情俱足,無修自成,法界無法,當体成空)
(如何用功,無法用功,不會用功,不懂用功)
(難不成,把境界當成實相了?)
昨天我講這個真疑,其實它是一種妙觀,是我們心念在轉向心念自己,完全轉向內。這個內外是相對而言的,我們順著分別心去流動就是向外,現在運用 話頭向它自己去逼迫,而這種逼迫到這個時候已經成為一個連綿不斷的過程,所以真疑現前其實就是妙觀現前,就是勝觀現前,就是不疑而自疑。
(如念無念,無念如念,念念疑念,悶無無念)
(明海大和尚還不夠悶?)
心念會很綿密地生起觀,或者說生起疑 - 不管用什麼詞,都是那個東西那麼到這個時候,你要放下就很難,但是雖然是這樣,也需要呵護 - 所謂的呵護 ,就是不要有其他因緣中斷你的功夫。
(無住生念,念生無住,隨緣疑吸,心無增減)
(明海大和尚好大的功夫,可以呵護)
依照祖師們所講,一旦你進入到真疑現前,連綿不斷,可能你白天黑夜,晚上睡覺都是它了,舉手投足都是它了。在這種情況下,高峰原妙祖師講過一句話 ,當然他前面講的都是真疑,但是他說的其實就是真疑現前,他說這個情況下,如果七天之內你還不開悟的話,我下拔舌地獄。
(無生而生,本自俱足,若不連綿,拔舌下獄)
(又把境界當成實相!)
所以真疑現前,那個時候你其實也沒有念頭去想開悟的事了,你也不會再跑出來一個念頭去等待一個什麼境界出現了,成佛,開悟,修行這些執著都放下了 ,那個時候的念頭是真實的,你還有一個其他的什麼念頭 - “我要搞什麼”,那就是問題了,所以這個念頭是純一無雜的。
(動靜本無心,何來純與雜?)
(唉,說複雜了)
祖師說,這個純一無雜的念頭綿綿密密地生起來,開悟是早晚的事,早晚都會引爆。時間越成熟,你就越可能引爆它。但是在古代,如果有好的善知識, 好的師父在旁邊,再臨門一腳,助推一下,點撥一下,一棒一喝,或者乃至使一個眼色,可能學人就會當場悟入啊!所以說,禪的修行說起來也並不複雜。
(佛心眾生, 三無差別,行深自通, 啐啄同時)
(明海大和尚說的太有道理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