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十九 氣屬陽血屬陰互根互用
李秉信
血的失常,包括血液的生成不足或因出血、久病等耗損血液太過,或血的濡養功能減弱而致血虛;由於血熱而導致血行加速;血的循行遲緩而導致血瘀等病理變化。茲分述如下: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
失血過多,新血不及生成補充;或因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礙;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等,均可導致血虛。
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養,因而,在血虛時,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失榮失養,功能活動逐漸衰退等虛弱的證候。如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乾澀,視物錯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徵象。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或氣虛而血運遲緩,或痰濁阻於脈絡,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熱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則血液瘀結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而瘀血形成之後,又可阻於脈絡,而成為形成血瘀的一種原因。
血瘀的病機主要是血行不暢,所以,血瘀而阻滯在臟腑、經絡等某一局部時,則發為疼痛,痛有定處,得寒溫而不減,甚則可形成腫塊,稱之為癥。同時,可伴見面目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暗以及有瘀斑、紅縷等血行遲緩和血液瘀滯的徵象。
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病理狀態。血熱多由於邪熱入血所致,也可由於情志鬱結,五志過極化火而導致血熱。由於血得溫則行,故在血熱的情況下,血液運行就加速,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邪熱又可煎熬血和津液,所以,血熱的臨床表現,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為其特徵。
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兩者之間的關係,猶如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
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而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
同樣,在血的虛衰和血的運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鬱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隨血脫逸,臨床上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絡等幾方面:
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由於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由於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
其次,由於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多先後發生血瘀而後導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癥瘕等病症。
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逸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降而導致血從下逸,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狀態。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推動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在臨床上,可同時見到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症。
經脈氣血不榮經脈,是指因氣血虛衰或氣血失和,以致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減退,對經脈、筋肉、皮膚的濡養作用減弱,從而產生肢體筋肉等運動失常或感覺異常的病理狀態。如肢體麻木或運動不便,甚則不用;肌膚乾燥、瘙癢、欠溫,甚則肌膚甲錯等,都是氣血不榮經脈的具體表現。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血的失常,包括血液的生成不足或因出血、久病等耗損血液太過,或血的濡養功能減弱而致血虛;由於血熱而導致血行加速;血的循行遲緩而導致血瘀等病理變化。茲分述如下: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
失血過多,新血不及生成補充;或因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礙;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等,均可導致血虛。
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養,因而,在血虛時,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失榮失養,功能活動逐漸衰退等虛弱的證候。如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乾澀,視物錯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徵象。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或氣虛而血運遲緩,或痰濁阻於脈絡,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熱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則血液瘀結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而瘀血形成之後,又可阻於脈絡,而成為形成血瘀的一種原因。
血瘀的病機主要是血行不暢,所以,血瘀而阻滯在臟腑、經絡等某一局部時,則發為疼痛,痛有定處,得寒溫而不減,甚則可形成腫塊,稱之為癥。同時,可伴見面目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暗以及有瘀斑、紅縷等血行遲緩和血液瘀滯的徵象。
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病理狀態。血熱多由於邪熱入血所致,也可由於情志鬱結,五志過極化火而導致血熱。由於血得溫則行,故在血熱的情況下,血液運行就加速,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邪熱又可煎熬血和津液,所以,血熱的臨床表現,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為其特徵。
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兩者之間的關係,猶如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
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而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
同樣,在血的虛衰和血的運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鬱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隨血脫逸,臨床上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絡等幾方面:
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由於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由於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
其次,由於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多先後發生血瘀而後導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癥瘕等病症。
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逸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降而導致血從下逸,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狀態。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推動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在臨床上,可同時見到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症。
經脈氣血不榮經脈,是指因氣血虛衰或氣血失和,以致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減退,對經脈、筋肉、皮膚的濡養作用減弱,從而產生肢體筋肉等運動失常或感覺異常的病理狀態。如肢體麻木或運動不便,甚則不用;肌膚乾燥、瘙癢、欠溫,甚則肌膚甲錯等,都是氣血不榮經脈的具體表現。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