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二十一 煩惱菩提如是無常即常
李秉信
許多的修行人, 汲汲於追求開悟解脫, 明心見性。 希望自己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修煉中, 脫胎換骨。 或者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很有德行, 功力非凡的行者。 太多的人把修煉前,和修煉後的差別性, 看得太重。
總是在乎,自己到底改變了多少 。而忘記了,因地的菩薩, 都是由果地的眾生修持而成, 眾生及菩薩本來都是同一人, 那有甚麼太大的差別。但是很少人知道,既然,「法界唯心,心即法界」,何來凡聖的差別?有差別是眾生的境界, 或者是生命在意識中,自己的以為。
修持的行者, 若是把這種差別性看得太重, 會落入另外一種執著更深的法執。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它是湛然寂靜之相;只因眾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才有凡聖的差別。 一切法,都是清淨心中之物。如果,能夠了解心境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就不生虛妄之相。而分別心一起, 又落入了紅塵。
生命的境界, 本來就像是鏡像一樣, 真實和虛幻是很難區分的。 一不小心,就會把真的看成是假的。 一個念頭跳起,又把假的看成是真的。 這樣真真假假,以及假假真真的糾結, 常常會讓我們的心智產生迷惑。 要知道覺性像是鏡子一樣, 清淨而沒有染著。 除非鏡子染上了灰塵, 迷濛不清。
否則本自清淨的覺性,當根塵與它接觸的時候,如鏡照物一般,物來即照,物去不留。 宇宙中的的萬事萬物,本來就是自然呈相,在意識的起伏間交錯著。 只是人的分別心, 把它們給區分了。 被照的外境一被抓取, 就會蒙蔽我們的覺性。
很少人知道覺性的真正本質, 它就像是個警報器一樣, 提醒我們不要落入無明的追逐。我們的見聞覺知,是「覺性」的作用。照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著一點痕跡。只要不在境上生心,覺性就能現前。修行人,必須從悟, 也就是自己本自俱足的自覺力起修,才不會又落入分別心的死胡同裡。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就遇到個令人深省的例子。 問事者是個非常有根器的修行者, 她不但是個非常盡職和付出的母親, 更對於自己的生命, 有追求更好生命品質的認識。不論是跟隨西藏大師仁波切, 或是人世間大師上師,潛心學佛幾十年。
不但在各宗及各派中,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對於紅塵間的取捨和放下, 更有這一份不同於常人的認知。但是在他的內心裡,總是存著一份不安,老是覺得,自己對於眾生的付出不夠, 才會讓他生活的際遇, 上下起伏很大。 當事人憂心忡忡的詢問筆者, 不是他的努力不夠,付出不足。
否則為甚麼她這麼認真, 但是業力老是現前,總是有障礙在生活中擋路, 好像和她努力修行, 所應該得到的福報, 不成比例。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 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自己的兒子, 那是他生命中最無法割捨的一塊, 也是他那麼努力修行的最重要動機。說起問事人的孩子, 那是當事人在心中,最無法放下的痛楚。
當事人的孩子,在外表看起來非常機伶清秀, 唇紅齒白,就像是個資賦優異的年青人。 但是和他差稍微有深入的交談, 就會發現這個孩子,有輕微的自閉症。這個孩子把他的生命,關在他自己的世界裡, 不想和外面的人有太深刻的接觸。 在他自己的世界中, 這個孩子活得自得其樂, 而且也對自己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若是不符合他自己內心的標準, 他會堅持到底,而且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 。 很有趣的,這個孩子不但在自我對話中,可以講出一篇大道理, 有的時候聽起來,還真的頗有見地。 更重要的是,這個孩子的言談舉止, 是非常的真實,幾乎沒有任何一點虛偽的空間。
就像是一面非常乾淨的鏡子, 照見及反應出,他所接觸的每一件事物。 有的時候,也正因為這樣的反應太過於真實, 反而讓周圍相處的人都無法接受,問事人因為她的孩子異於常人的言行, 耿耿於懷不能自已。
當事人總是希望藉著各式各樣不同宗教上的寄託,了解這個緣分,到底因何而起?到底他應該要怎麼修行,才能夠圓滿這輩子,這份特別的緣分?甚至,他也很想為她的孩子做些甚麼, 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當事人把這一切都因緣際會,都歸咎在自己的身上。 認為是自己的德行不夠,才會有這樣的遭遇。 筆者用鏡相為例, 告訴問事人, 這宇宙中所有的萬事萬物, 包括他的家庭和他的孩子, 都是自然呈象, 本來就在。 若是自己真心不動,本無增減,非從外得。若能超情離見、破相離相,就能超越兩邊,不與諸塵作對,也不與萬法為侶。
這一念心,就能從相對的境界中,入絕對清淨的法界。此時,即能與菩提 妙明真心相應。當下,就能體悟煩惱即菩提,無常即常,唯我獨尊,真正達到自在清涼的法界。 換句話說, 不論是他們的孩子, 以甚麼樣的狀態,或者是甚麼樣的樣子, 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
對修行者的一個考驗是, 你和環境中的對待是什麼?你會不會在不知不覺當中, 落入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分別裡。 很少人能夠清楚知道意識分別作用的機構, 總是在不自覺裡,落入能知和被知的兩邊中。人類整套意識系統,沒有一個意識,甚至每一個細節不是被主宰,便是被控制的。
那麼誰是主宰者?創造一切被創造的第一念,才是真正的「主宰者」和「知道者」。這是一個很難預測的真相, 或許, 這個孩子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這也是說不定的。而每一層次的意識,又可以繼續往細部區分不同的意識感覺。其實不論我們討論的心智,它是在作二種,或是多種型式的轉換,其最終所呈現出來的.
只是我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用什麼層次的意識,對於我們所處的世界,作什麼樣的意識顯現而已。 意識層次,就像程式設計師所熟悉不同功用的程式語言一樣,可以因著撰寫者的心意,喜好,專長,而隨心隨手的編織出,撰寫者心智所期待的世界。
清楚的說明白,我們每一層的意識,都可以編織一個那個意識所主宰的世界。而在心智內每一種意識之間都存在著聯結,甚至都是彼此糾結的。這種関係看起來似乎複雜,但是以一般人所能瞭解的相生關係簡單的說,高階的意識可以生出次一階級的意識。
但若是以另外一種更深入的關係,就是用「主控」和「被控」的角色, 「能知道」和「被知道」的關係,來看我們心智內的每一種意識,就會顯得更加的清楚。上一層的意識可以知道和控制下一層的意識。但是有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發生.
我們心智現在所處的意識層次,竟然不知道,也無法感覺到,控制我們心智,或是我們心智所感覺到的,所創造的世界,竟然被另外一種,也是來自我們相同內心的另外一種層次的意識,所「知道」和「所控制」。
許多的修行人, 汲汲於追求開悟解脫, 明心見性。 希望自己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修煉中, 脫胎換骨。 或者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很有德行, 功力非凡的行者。 太多的人把修煉前,和修煉後的差別性, 看得太重。
總是在乎,自己到底改變了多少 。而忘記了,因地的菩薩, 都是由果地的眾生修持而成, 眾生及菩薩本來都是同一人, 那有甚麼太大的差別。但是很少人知道,既然,「法界唯心,心即法界」,何來凡聖的差別?有差別是眾生的境界, 或者是生命在意識中,自己的以為。
修持的行者, 若是把這種差別性看得太重, 會落入另外一種執著更深的法執。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它是湛然寂靜之相;只因眾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才有凡聖的差別。 一切法,都是清淨心中之物。如果,能夠了解心境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就不生虛妄之相。而分別心一起, 又落入了紅塵。
生命的境界, 本來就像是鏡像一樣, 真實和虛幻是很難區分的。 一不小心,就會把真的看成是假的。 一個念頭跳起,又把假的看成是真的。 這樣真真假假,以及假假真真的糾結, 常常會讓我們的心智產生迷惑。 要知道覺性像是鏡子一樣, 清淨而沒有染著。 除非鏡子染上了灰塵, 迷濛不清。
否則本自清淨的覺性,當根塵與它接觸的時候,如鏡照物一般,物來即照,物去不留。 宇宙中的的萬事萬物,本來就是自然呈相,在意識的起伏間交錯著。 只是人的分別心, 把它們給區分了。 被照的外境一被抓取, 就會蒙蔽我們的覺性。
很少人知道覺性的真正本質, 它就像是個警報器一樣, 提醒我們不要落入無明的追逐。我們的見聞覺知,是「覺性」的作用。照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著一點痕跡。只要不在境上生心,覺性就能現前。修行人,必須從悟, 也就是自己本自俱足的自覺力起修,才不會又落入分別心的死胡同裡。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就遇到個令人深省的例子。 問事者是個非常有根器的修行者, 她不但是個非常盡職和付出的母親, 更對於自己的生命, 有追求更好生命品質的認識。不論是跟隨西藏大師仁波切, 或是人世間大師上師,潛心學佛幾十年。
不但在各宗及各派中,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對於紅塵間的取捨和放下, 更有這一份不同於常人的認知。但是在他的內心裡,總是存著一份不安,老是覺得,自己對於眾生的付出不夠, 才會讓他生活的際遇, 上下起伏很大。 當事人憂心忡忡的詢問筆者, 不是他的努力不夠,付出不足。
否則為甚麼她這麼認真, 但是業力老是現前,總是有障礙在生活中擋路, 好像和她努力修行, 所應該得到的福報, 不成比例。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 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自己的兒子, 那是他生命中最無法割捨的一塊, 也是他那麼努力修行的最重要動機。說起問事人的孩子, 那是當事人在心中,最無法放下的痛楚。
當事人的孩子,在外表看起來非常機伶清秀, 唇紅齒白,就像是個資賦優異的年青人。 但是和他差稍微有深入的交談, 就會發現這個孩子,有輕微的自閉症。這個孩子把他的生命,關在他自己的世界裡, 不想和外面的人有太深刻的接觸。 在他自己的世界中, 這個孩子活得自得其樂, 而且也對自己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若是不符合他自己內心的標準, 他會堅持到底,而且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 。 很有趣的,這個孩子不但在自我對話中,可以講出一篇大道理, 有的時候聽起來,還真的頗有見地。 更重要的是,這個孩子的言談舉止, 是非常的真實,幾乎沒有任何一點虛偽的空間。
就像是一面非常乾淨的鏡子, 照見及反應出,他所接觸的每一件事物。 有的時候,也正因為這樣的反應太過於真實, 反而讓周圍相處的人都無法接受,問事人因為她的孩子異於常人的言行, 耿耿於懷不能自已。
當事人總是希望藉著各式各樣不同宗教上的寄託,了解這個緣分,到底因何而起?到底他應該要怎麼修行,才能夠圓滿這輩子,這份特別的緣分?甚至,他也很想為她的孩子做些甚麼, 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當事人把這一切都因緣際會,都歸咎在自己的身上。 認為是自己的德行不夠,才會有這樣的遭遇。 筆者用鏡相為例, 告訴問事人, 這宇宙中所有的萬事萬物, 包括他的家庭和他的孩子, 都是自然呈象, 本來就在。 若是自己真心不動,本無增減,非從外得。若能超情離見、破相離相,就能超越兩邊,不與諸塵作對,也不與萬法為侶。
這一念心,就能從相對的境界中,入絕對清淨的法界。此時,即能與菩提 妙明真心相應。當下,就能體悟煩惱即菩提,無常即常,唯我獨尊,真正達到自在清涼的法界。 換句話說, 不論是他們的孩子, 以甚麼樣的狀態,或者是甚麼樣的樣子, 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
對修行者的一個考驗是, 你和環境中的對待是什麼?你會不會在不知不覺當中, 落入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分別裡。 很少人能夠清楚知道意識分別作用的機構, 總是在不自覺裡,落入能知和被知的兩邊中。人類整套意識系統,沒有一個意識,甚至每一個細節不是被主宰,便是被控制的。
那麼誰是主宰者?創造一切被創造的第一念,才是真正的「主宰者」和「知道者」。這是一個很難預測的真相, 或許, 這個孩子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這也是說不定的。而每一層次的意識,又可以繼續往細部區分不同的意識感覺。其實不論我們討論的心智,它是在作二種,或是多種型式的轉換,其最終所呈現出來的.
只是我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用什麼層次的意識,對於我們所處的世界,作什麼樣的意識顯現而已。 意識層次,就像程式設計師所熟悉不同功用的程式語言一樣,可以因著撰寫者的心意,喜好,專長,而隨心隨手的編織出,撰寫者心智所期待的世界。
清楚的說明白,我們每一層的意識,都可以編織一個那個意識所主宰的世界。而在心智內每一種意識之間都存在著聯結,甚至都是彼此糾結的。這種関係看起來似乎複雜,但是以一般人所能瞭解的相生關係簡單的說,高階的意識可以生出次一階級的意識。
但若是以另外一種更深入的關係,就是用「主控」和「被控」的角色, 「能知道」和「被知道」的關係,來看我們心智內的每一種意識,就會顯得更加的清楚。上一層的意識可以知道和控制下一層的意識。但是有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發生.
我們心智現在所處的意識層次,竟然不知道,也無法感覺到,控制我們心智,或是我們心智所感覺到的,所創造的世界,竟然被另外一種,也是來自我們相同內心的另外一種層次的意識,所「知道」和「所控制」。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