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十四 生生不息不昧制化得宜
李秉信
當我們論述到, 存在於大自然界中法界眾生, 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的常存。 許多人,只是知其然, 但是, 不知其所以然。只要你是這法界中的元素, 一定無法擺脫自然規律的成住壞空。 或者是, 這是你常常會聽到的道理。許多高僧大德, 坐在壇城上為眾生講法。 耳提面命地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無常的世界。 所有你在乎的對象, 你一定會得到,但是,你也一定會失去。 面對這個,凡事留不住的殘忍世界, 你有沒有曾經很無奈地認識, 或者是,有那麼一點若有所失的體會, 這個亙古不變的定律。
那就是,每一個人,像是來往的過客一樣, 來來去去, 雖然曾經擁有, 但是無法不去面對, 一定會失去的時候。 不論是高高在上的掌權者, 或者是,再也平凡不過的升斗小民, 在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平等的。這就叫做,與生俱來的平等性。 從平等性的觀點,來看這個法界,你一定會發現,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 不論,你是尊貴還是卑賤的, 高高在上還是一文不值, 兩隻腳的人類,還是四隻腳的畜生,天地一定會為你留一個位子,讓你停留在法界的客棧中,做一個暫時的主人。
但是, 不論這一段停留的時光, 是一段多麼美好的回憶, 還是,令人不堪的經歷。你也一定要面對, 必須要告別辭行, 或者是折磨結束的時候。 我們不是常常在說, 天底下沒有不散的聚會。離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你好還是不好, 你對還是不對。只是單純的因為, 你現在佔據的位子, 在你有生之年,必須要交出去, 因為別人要繼續接棒下去。這個如是, 必須要交替的概念, 一定會出現在法界的同體網上。就是易經當中所說的,生生不息, 周而復始, 永遠不會停止的生命繁衍。
不論是東方的文化,還是西方的哲學, 嘔心吐血,絞盡腦汁, 窮其畢生之力,想要了解,這個生生不息的力量, 到底是從何而來?中國人智慧推演出來的五行學說, 把這個生生不息,一直會推動的力量, 用五行的關係,交代的清清楚楚。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這宇宙之間,只要是有形象的元素, 一定可以用五行作其分類。五行在無形之間, 會發生彼此感應地交互作用。 這個能量,會用有形的現象,表現在法界中的萬事萬物, 並且產生出一個綿延不絕,沒完沒了的力量。
這份來自造物主的神性, 無形無相, 讓人無法捉摸。 但是他的神奇, 以及世代相傳的玄妙,更讓人無法掌握。 這個來自於法界的力量, 扎扎實實的存在於,這個綿綿密密的同體網中,扮演著維繫世界存在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形的力量,更像是造物主的角色, 塑造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思想主軸。我們的老祖宗, 把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非常巧妙地, 而且出神入化的,用在中醫學中的疾病診斷,以及辨證論治。 順著這個力量而行, 就可以維持著健康的狀態。 違背這個力量而行, 就是疾病產生的原因。
其中所運用的範疇, 涵括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剋的規律。說得更細緻一點,叫做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 才能夠維持系統的生生不息。 簡單的來說,他的規律是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 ,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 ,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 ,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子復母仇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講五行制化的規律,這個就是把生和剋結合起來,形成這個力量具體的描述。什麼叫五行制化。我們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係,叫做五行制化。
這個規律勿須大家去背它,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全盤性的了解。比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係。 一般人在講五行生剋,都是認識有限,局限在兩行之間的關係。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能剋木。 一語點破其中的節骨眼,這三者處於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提到一個平衡的概念。 系統必須要平衡, 尤其是,要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才能夠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當系統無法維持平衡的時候, 推動的力量,就會產生病態,或者是毁滅的效應, 另外一個新的系統,就油然而生。
一般人都在害怕,摧毁的力量。 其實,他們都不知道,這個摧毁的力量, 和我們所熟悉繁衍的力量, 其實都是異曲同工, 一體兩面,沒有任何的差別。 繁衍的力量,是持續原有系統的運作, 讓系統的平衡能夠延續下去。 摧毁力量存在的主要功能,是在破壞原有的系統之後, 開始另外一個新的系統。 但是新舊系統之間,還是有一個, 盡在不言中傳承的關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僅有木剋土,無法保證木、土、金之間的平衡。當這個平衡點如果被打破, 就是局部系統呈現病態,或者是毁滅的時候。 新的系統,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成形了。
僅有土生金,只有生,沒有金剋木,木去剋土,它被抑制,無法保證三者之間的平衡。在這裡我們要對五行制化規律,要有一個嶄新的認識,那是指三行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包括生和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從這個概念,來聯想到它的規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間要想平衡,單純有生,單純有剋都不可以,必須是生剋同時存在。既要互相促進,又要互相制約,這才能保證五行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才保證了事物和生命過程中處於正常狀態。 就好像開車一樣,油門和煞車必須要同時共用得宜, 車子才能夠平順的前進。
更進一步來說,五行乘侮,五行相乘, 是指這一種病態的狀態。相剋太過之後,被剋者更加虛弱。五行相侮,反剋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間相剋太過,被剋者更加虛弱,表達了五行之間乘侮,是同時存在的。在異常情況下,乘侮是同時存在的,表達這樣一個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以木、金、土為例,當木太過的時候叫氣有餘,、木可以剋土,、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過,同時產生兩個結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說異常的剋,又可以侮金。
兩個結果,那就是說乘侮同時存在,當木不及的時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時候,也會出現兩種結果,金能夠加強對木的抑制,金剋木。土侮金,它不及的時候也是兩種結果,一是乘,二是侮,乘侮同時存在的。這在臨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比如,這個例子是最經典的,木旺乘土,說肝脾不和,肝脾不調,如果大家治療的時候,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針對的重點就調整木,行不行呢?按照這種思想就不全面了,那麼旺和衰同時存在,所以既要考慮木,還得要考慮土,治療肝脾不調,那我就治療肝,可不可以?
不可以,既要調肝,又要調脾。那麼從兩個方面來調整,達到木土之間的平衡。讀這個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體現了中醫學系統思想,整體思想。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開一個複方來調整,從整體來調節。還有一個重點,絕不是肝有病就調肝,脾有病就調脾。最簡單的方法,那是調整兩臟。高明的方法,調整三臟,調整三臟叫制化,調整兩臟不是相生就是相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 落入了佛家思想的二元意識, 或者是到家的陰陽分別,注定會有不平衡的時候。
所以最低級,最簡單的方法,是調整兩臟之間的關係。高明的方法,是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 使他們維持這一個動態的平衡, 生命就能夠健康地持續下去。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如果認真的去讀方劑的方解,或者是中醫古書的方解,就可以發現老祖宗配伍的原理,只是把這個動態平衡思想,加以發揚光大而已。
當我們論述到, 存在於大自然界中法界眾生, 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的常存。 許多人,只是知其然, 但是, 不知其所以然。只要你是這法界中的元素, 一定無法擺脫自然規律的成住壞空。 或者是, 這是你常常會聽到的道理。許多高僧大德, 坐在壇城上為眾生講法。 耳提面命地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無常的世界。 所有你在乎的對象, 你一定會得到,但是,你也一定會失去。 面對這個,凡事留不住的殘忍世界, 你有沒有曾經很無奈地認識, 或者是,有那麼一點若有所失的體會, 這個亙古不變的定律。
那就是,每一個人,像是來往的過客一樣, 來來去去, 雖然曾經擁有, 但是無法不去面對, 一定會失去的時候。 不論是高高在上的掌權者, 或者是,再也平凡不過的升斗小民, 在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平等的。這就叫做,與生俱來的平等性。 從平等性的觀點,來看這個法界,你一定會發現,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 不論,你是尊貴還是卑賤的, 高高在上還是一文不值, 兩隻腳的人類,還是四隻腳的畜生,天地一定會為你留一個位子,讓你停留在法界的客棧中,做一個暫時的主人。
但是, 不論這一段停留的時光, 是一段多麼美好的回憶, 還是,令人不堪的經歷。你也一定要面對, 必須要告別辭行, 或者是折磨結束的時候。 我們不是常常在說, 天底下沒有不散的聚會。離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你好還是不好, 你對還是不對。只是單純的因為, 你現在佔據的位子, 在你有生之年,必須要交出去, 因為別人要繼續接棒下去。這個如是, 必須要交替的概念, 一定會出現在法界的同體網上。就是易經當中所說的,生生不息, 周而復始, 永遠不會停止的生命繁衍。
不論是東方的文化,還是西方的哲學, 嘔心吐血,絞盡腦汁, 窮其畢生之力,想要了解,這個生生不息的力量, 到底是從何而來?中國人智慧推演出來的五行學說, 把這個生生不息,一直會推動的力量, 用五行的關係,交代的清清楚楚。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這宇宙之間,只要是有形象的元素, 一定可以用五行作其分類。五行在無形之間, 會發生彼此感應地交互作用。 這個能量,會用有形的現象,表現在法界中的萬事萬物, 並且產生出一個綿延不絕,沒完沒了的力量。
這份來自造物主的神性, 無形無相, 讓人無法捉摸。 但是他的神奇, 以及世代相傳的玄妙,更讓人無法掌握。 這個來自於法界的力量, 扎扎實實的存在於,這個綿綿密密的同體網中,扮演著維繫世界存在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形的力量,更像是造物主的角色, 塑造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思想主軸。我們的老祖宗, 把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非常巧妙地, 而且出神入化的,用在中醫學中的疾病診斷,以及辨證論治。 順著這個力量而行, 就可以維持著健康的狀態。 違背這個力量而行, 就是疾病產生的原因。
其中所運用的範疇, 涵括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剋的規律。說得更細緻一點,叫做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 才能夠維持系統的生生不息。 簡單的來說,他的規律是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 ,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 ,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 ,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子復母仇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講五行制化的規律,這個就是把生和剋結合起來,形成這個力量具體的描述。什麼叫五行制化。我們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係,叫做五行制化。
這個規律勿須大家去背它,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全盤性的了解。比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係。 一般人在講五行生剋,都是認識有限,局限在兩行之間的關係。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能剋木。 一語點破其中的節骨眼,這三者處於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提到一個平衡的概念。 系統必須要平衡, 尤其是,要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才能夠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當系統無法維持平衡的時候, 推動的力量,就會產生病態,或者是毁滅的效應, 另外一個新的系統,就油然而生。
一般人都在害怕,摧毁的力量。 其實,他們都不知道,這個摧毁的力量, 和我們所熟悉繁衍的力量, 其實都是異曲同工, 一體兩面,沒有任何的差別。 繁衍的力量,是持續原有系統的運作, 讓系統的平衡能夠延續下去。 摧毁力量存在的主要功能,是在破壞原有的系統之後, 開始另外一個新的系統。 但是新舊系統之間,還是有一個, 盡在不言中傳承的關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僅有木剋土,無法保證木、土、金之間的平衡。當這個平衡點如果被打破, 就是局部系統呈現病態,或者是毁滅的時候。 新的系統,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成形了。
僅有土生金,只有生,沒有金剋木,木去剋土,它被抑制,無法保證三者之間的平衡。在這裡我們要對五行制化規律,要有一個嶄新的認識,那是指三行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包括生和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從這個概念,來聯想到它的規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間要想平衡,單純有生,單純有剋都不可以,必須是生剋同時存在。既要互相促進,又要互相制約,這才能保證五行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才保證了事物和生命過程中處於正常狀態。 就好像開車一樣,油門和煞車必須要同時共用得宜, 車子才能夠平順的前進。
更進一步來說,五行乘侮,五行相乘, 是指這一種病態的狀態。相剋太過之後,被剋者更加虛弱。五行相侮,反剋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間相剋太過,被剋者更加虛弱,表達了五行之間乘侮,是同時存在的。在異常情況下,乘侮是同時存在的,表達這樣一個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以木、金、土為例,當木太過的時候叫氣有餘,、木可以剋土,、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過,同時產生兩個結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說異常的剋,又可以侮金。
兩個結果,那就是說乘侮同時存在,當木不及的時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時候,也會出現兩種結果,金能夠加強對木的抑制,金剋木。土侮金,它不及的時候也是兩種結果,一是乘,二是侮,乘侮同時存在的。這在臨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比如,這個例子是最經典的,木旺乘土,說肝脾不和,肝脾不調,如果大家治療的時候,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針對的重點就調整木,行不行呢?按照這種思想就不全面了,那麼旺和衰同時存在,所以既要考慮木,還得要考慮土,治療肝脾不調,那我就治療肝,可不可以?
不可以,既要調肝,又要調脾。那麼從兩個方面來調整,達到木土之間的平衡。讀這個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體現了中醫學系統思想,整體思想。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開一個複方來調整,從整體來調節。還有一個重點,絕不是肝有病就調肝,脾有病就調脾。最簡單的方法,那是調整兩臟。高明的方法,調整三臟,調整三臟叫制化,調整兩臟不是相生就是相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 落入了佛家思想的二元意識, 或者是到家的陰陽分別,注定會有不平衡的時候。
所以最低級,最簡單的方法,是調整兩臟之間的關係。高明的方法,是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 使他們維持這一個動態的平衡, 生命就能夠健康地持續下去。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如果認真的去讀方劑的方解,或者是中醫古書的方解,就可以發現老祖宗配伍的原理,只是把這個動態平衡思想,加以發揚光大而已。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