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生死學系列之十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李秉信
佛經裡說到這個故事,是可以讓人細細玩味的。我們人生的際遇,像是種子發芽,歷經千辛萬苦,結成果實一樣,都是有跡可循的。從下面這一段很短的故事,字裡行間,已經把釋迦摩尼教導十二因緣思考方式,闡述的淋漓盡致。這個故事是這麼說起來,兩個女子,相同時間來到果園,都得到菴羅菓。這是一種很美味的果實。
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當下覺得味道甜美。但是,這位女子眼光短淺,吃過果實,享受了美味,事過境遷,就把一切給忘了。不但不留果實內的種子,反而很不珍惜的把它給扔了。所謂船過水無痕,這是這類眾生最貼切的描述。另一位女子,覺得果實肉這麼甜美,想要把這個美味延續下去,以後可以享用,也讓更多人分享。
吃完果實之後,把菴羅菓中的種子留下來。這位留種子的女子,覺得菴羅菓這品種很優良,於是,就把種子種在良好的田地中,依時灌溉。日日夜夜辛苦耕耘,留下汗水有收穫。過了沒有多久,種下的種子,就長出很多甜美的果實。種下的善因,得到的善果,不但在日後的日子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果可吃,更可以嘉惠他人。
這兩位女子的下場,截然不同。就好像世間有的人,以善為根本,多修善業,就會獲得善的果報。而那位吃完果子,而不留種子的女子,就像不懂善業的人,不知該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修造善業。等到人生走到了終點,一無所獲,才心生悔恨。遂說偈言:「如似得菓食,竟不留種子,後見他食菓,方生於悔恨。亦如彼女人,種子種得菓,復生大歡喜。」
很少人知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像這兩個女子,都是空手來到了果園。但是有的人,來到世上,一生下來就有果實吃,好像是從六十分開始起跳。有的人辛苦一輩子,卻是一無可取,更有那種爹不疼娘不愛的被遺棄感。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不公平的嗎?如同這個故事所陳述的,你今天來到人世間的發生,都是以前你種下的種子,在這輩子長出來的結果而已,你能說這是不公平的事嗎?
你身上的每一件發生,每一段際遇,全部都是為你量身訂作,從來都沒有意外,也沒有僥倖。你現在所獲得的,都只是你以前的耕耘,現在的結果而已。你所琅琅上口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只是在告訴你,你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綜然不在今生發業,你會在你將來的輪迴轉世中,得到報應。
許多人會嘆息,在冥冥中,似乎都有一個定數,報應你到一個命定的下場。但是,你所不知道的,你生下來有沒有果實吃,完全決於與累世累劫的因果定律。那就是,你以前到底有沒有耕耘過?而這一套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耕耘的概念,是來自於佛法裡所說的,十二因緣的念念相續。那是因果運作的基礎模型,更是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運作的定律。
因果報應不是什麼大道理,那只是我們的思考模式。就拿這個故事來說,這兩位女子最大的差別,是在嚐到美味水果的時候,內心所跳出來的念頭。那個念頭的差別,完全在於是不是要耕耘種子,日後可以得到美味的水果。這樣的選擇,完全決定與當事人當下的一念之間。念頭起了,想法就會順著你生生不息念念相續,繼續做下去。
當你虛相世界對思想決定這麼作,實相世界裡的結果不就是注定了?我們可以用幾句話,來表達它的味道。因果是順著我們的思考,也就是你思考的方向,產生輪迴不斷的業因,發生了在你現實世界裡果報。你可以把它簡單地切割成,虛相世界的因,也就是你怎麼想。最後,造就了實相世界的果,也就是你碰到的發生,以及最後注定的下場。
這一段看似錯綜複雜的因果報應,就是在故事中所說的果實而己。你可以說,一切都是必然,絕對沒有偶然。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必羨慕別人今生為何有種種善果。重要的是,相信「如是因,如是果」,從現在開始積極努力種善因,在因地上落實身口意三業清淨,廣修善法,淨化心靈,善緣成就,就能夠事事順利,圓滿光明的人生。
正本清源的是,當你在期待可以享用善果的時候,你有沒有很自覺地問自己,你種下善因了嗎?舉個例子來說,活在「有」上的情侶,常常會在乎,他得到了多少,擁有的多少。不懂釋迦摩尼十二因緣的眾生,就會怨聲載道的埋怨,命運對他不公平,讓他的得到及擁有,完全不符合他的期待。但是,你有沒有這樣的自覺性,擁有及得到只是結果而已,完全在於你種下什麼「取捨」的拿捏。
這個「取捨」,就是一般人內心的價值觀,什麼是值得,什麼是不值得。溯本追源,你上輩子,或者以前,所遭遇發生結果所種下「取捨」的種子,自然而然,會決定你現在「有」的世界。而且依照因果運作的模型,種下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不多不少剛剛好。有智慧的眾生看到這一點,就不會埋怨現在「有」的世界,而是去調整「取捨」的種子。
更殘忍的現實是,現在的調整,不會馬上奏效,必須要有耐心,等到種子成長成果實。想要了解釋迦摩尼所教導十二因緣思考方式,也就是這套因果的模型,可以用二分法,也就是陰陽的切割方式,來了解這樣的味道。先用人說能解釋的思考,把人的世界,分成虛相的世界及實相世界。你也可以說,一個是心裡的世界,一個是物質的世界。你也可以說,一個是內心的世界,一個是外在的世界。
這兩個世界但隨著時間的流動,互為種子及果實,更可以說是互為因果。你可以做一個很單純的理解,你在虛像世界裡的怎麼想,就會在實相世界怎麼樣的得到。如果說,虛相世界思考及期待是種子,實相世界的發生及下場,只是果實而已。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佛經裡說到這個故事,是可以讓人細細玩味的。我們人生的際遇,像是種子發芽,歷經千辛萬苦,結成果實一樣,都是有跡可循的。從下面這一段很短的故事,字裡行間,已經把釋迦摩尼教導十二因緣思考方式,闡述的淋漓盡致。這個故事是這麼說起來,兩個女子,相同時間來到果園,都得到菴羅菓。這是一種很美味的果實。
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當下覺得味道甜美。但是,這位女子眼光短淺,吃過果實,享受了美味,事過境遷,就把一切給忘了。不但不留果實內的種子,反而很不珍惜的把它給扔了。所謂船過水無痕,這是這類眾生最貼切的描述。另一位女子,覺得果實肉這麼甜美,想要把這個美味延續下去,以後可以享用,也讓更多人分享。
吃完果實之後,把菴羅菓中的種子留下來。這位留種子的女子,覺得菴羅菓這品種很優良,於是,就把種子種在良好的田地中,依時灌溉。日日夜夜辛苦耕耘,留下汗水有收穫。過了沒有多久,種下的種子,就長出很多甜美的果實。種下的善因,得到的善果,不但在日後的日子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果可吃,更可以嘉惠他人。
這兩位女子的下場,截然不同。就好像世間有的人,以善為根本,多修善業,就會獲得善的果報。而那位吃完果子,而不留種子的女子,就像不懂善業的人,不知該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修造善業。等到人生走到了終點,一無所獲,才心生悔恨。遂說偈言:「如似得菓食,竟不留種子,後見他食菓,方生於悔恨。亦如彼女人,種子種得菓,復生大歡喜。」
很少人知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像這兩個女子,都是空手來到了果園。但是有的人,來到世上,一生下來就有果實吃,好像是從六十分開始起跳。有的人辛苦一輩子,卻是一無可取,更有那種爹不疼娘不愛的被遺棄感。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不公平的嗎?如同這個故事所陳述的,你今天來到人世間的發生,都是以前你種下的種子,在這輩子長出來的結果而已,你能說這是不公平的事嗎?
你身上的每一件發生,每一段際遇,全部都是為你量身訂作,從來都沒有意外,也沒有僥倖。你現在所獲得的,都只是你以前的耕耘,現在的結果而已。你所琅琅上口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只是在告訴你,你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綜然不在今生發業,你會在你將來的輪迴轉世中,得到報應。
許多人會嘆息,在冥冥中,似乎都有一個定數,報應你到一個命定的下場。但是,你所不知道的,你生下來有沒有果實吃,完全決於與累世累劫的因果定律。那就是,你以前到底有沒有耕耘過?而這一套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耕耘的概念,是來自於佛法裡所說的,十二因緣的念念相續。那是因果運作的基礎模型,更是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運作的定律。
因果報應不是什麼大道理,那只是我們的思考模式。就拿這個故事來說,這兩位女子最大的差別,是在嚐到美味水果的時候,內心所跳出來的念頭。那個念頭的差別,完全在於是不是要耕耘種子,日後可以得到美味的水果。這樣的選擇,完全決定與當事人當下的一念之間。念頭起了,想法就會順著你生生不息念念相續,繼續做下去。
當你虛相世界對思想決定這麼作,實相世界裡的結果不就是注定了?我們可以用幾句話,來表達它的味道。因果是順著我們的思考,也就是你思考的方向,產生輪迴不斷的業因,發生了在你現實世界裡果報。你可以把它簡單地切割成,虛相世界的因,也就是你怎麼想。最後,造就了實相世界的果,也就是你碰到的發生,以及最後注定的下場。
這一段看似錯綜複雜的因果報應,就是在故事中所說的果實而己。你可以說,一切都是必然,絕對沒有偶然。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必羨慕別人今生為何有種種善果。重要的是,相信「如是因,如是果」,從現在開始積極努力種善因,在因地上落實身口意三業清淨,廣修善法,淨化心靈,善緣成就,就能夠事事順利,圓滿光明的人生。
正本清源的是,當你在期待可以享用善果的時候,你有沒有很自覺地問自己,你種下善因了嗎?舉個例子來說,活在「有」上的情侶,常常會在乎,他得到了多少,擁有的多少。不懂釋迦摩尼十二因緣的眾生,就會怨聲載道的埋怨,命運對他不公平,讓他的得到及擁有,完全不符合他的期待。但是,你有沒有這樣的自覺性,擁有及得到只是結果而已,完全在於你種下什麼「取捨」的拿捏。
這個「取捨」,就是一般人內心的價值觀,什麼是值得,什麼是不值得。溯本追源,你上輩子,或者以前,所遭遇發生結果所種下「取捨」的種子,自然而然,會決定你現在「有」的世界。而且依照因果運作的模型,種下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不多不少剛剛好。有智慧的眾生看到這一點,就不會埋怨現在「有」的世界,而是去調整「取捨」的種子。
更殘忍的現實是,現在的調整,不會馬上奏效,必須要有耐心,等到種子成長成果實。想要了解釋迦摩尼所教導十二因緣思考方式,也就是這套因果的模型,可以用二分法,也就是陰陽的切割方式,來了解這樣的味道。先用人說能解釋的思考,把人的世界,分成虛相的世界及實相世界。你也可以說,一個是心裡的世界,一個是物質的世界。你也可以說,一個是內心的世界,一個是外在的世界。
這兩個世界但隨著時間的流動,互為種子及果實,更可以說是互為因果。你可以做一個很單純的理解,你在虛像世界裡的怎麼想,就會在實相世界怎麼樣的得到。如果說,虛相世界思考及期待是種子,實相世界的發生及下場,只是果實而已。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