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十三 五行相生緣起相剋緣滅
李秉信
中國人的智慧,一向對於生命的源頭,生生不息的繁衍, 以及生老病死的機制, 充滿著探討的好奇。 不論是儒家生命起源哲學,或者是易經在變化上的探討,發展出許多學術的詮釋。 筆者在易道本體論裡面,強調一個重點, 就是中國人的智慧發揮的極致,叫做類比。這種以象取性,見相知性,是中國古代邏輯思維一個重要的特點,讓學者著一目了然,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過去我們叫援物比類,也叫取象比類。用邏輯學來說,它屬於類比思維,來形容現象的發生。
五行學說的核心價值,在於不用言語的言語,直指人心,用象取性。 易經的玄妙,在於一切的陳述,都只是在用六爻變化,去做表示。 一切的玄機,盡在只可神會,而無法言傳。 懂得人就是懂了, 不懂的人只能停留在門外, 對於發生的現象,遲疑徘徊猜測。 左思右考不能窺其奧秘, 叫做不得其門而入。 能夠一點就通,升堂入室的關鍵,在於讓觀察者,看到自然呈現的現象, 在心中產生感覺上的衝擊。當本體的易道, 在進入心裡的那一刻, 觀察者就全部了解。
在這個時候,無聲勝有聲, 沒有文字,勝過於千言萬語。易道的妙,就是在於不讓文字的敘述,局限在無法描述大自然的現象。 中國人不是常常在講,文以載道。但是拘泥於文字的人, 常常就是文以覆道。易經裡的每個卦爻象, 都是在讓人意有所指。一切奧妙之處,都盡在不言中。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常說到的木, 中醫師常常下意識地脫口而出,那是木氣極盛,也可以説它是肝陽上亢。 你不能說,他這樣的說法是錯。 只是這樣的說法, 沒有辦法表達,中國智慧的昇華。 而且,對於不熟悉五行學說的人而言, 會有所誤會。
更嚴謹的來說,肝絕不是木,它倆不是等值的。 只是,我們截取木有這樣的性質,類比說,肝也有這樣的性質。肝主疏泄,它具有木類比取象曲直的特性。但是它倆絕不等值, 也不能,斷章取義的講,曲直就是木。 五行學說的精華,就是架構象和性之間的橋樑。 用橋樑一點就通的特性, 當作語言,來詮釋造物主,創造世界的玄妙。 但是橋的兩端之間,還有差異。 沒有了橋樑,他們只是兩個世界中的元素。 橋樑只是一個語言, 連結橋的兩端,可以殊途同歸。 但是橋樑不是最後的到達。
這樣的取向,貴在我們中國的古代思想家,敢於把肝這一類這臟器,巧妙地歸類於,具有木的屬性,便於考察事物之間的關係。如此的五行取向,體現出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中國人的這個傳統的類比思維,具有高度的發揮空間,有豐富的創造力,有強大的生命力。 甚至,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 逐漸架構出一個,自己都無法想像的境界。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科學研究當中, 最具有創造思維特色。 也是中醫師在判斷疾病,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當然,類比它僅僅是像,是類似,絕不是判斷的「是」,也更不是西醫學,常常說是非的「是」。
當中醫師失去了這個能力的時候, 充其量,只能說他是一個醫匠或者是醫工而已。說的更清楚一點, 建築在中醫基礎上的易道,把本體是無形無相的本質, 發揮到淋漓盡致。所有文字能夠陳述的,都是和原型,有一定的差異。但是藉類比, 我們有了一種,對於本體的感覺, 那是五行學說和西方科學比較之後, 沒有一種論述,可以取代的長處。而且也是,在無法說清楚本體的體會之後, 五行學說,可以陳述本體感覺,最難能可貴的長處。 我們可以發現,現代科學的系統思維,也是如此這漸進發展。
充分的利用類比思維的方法,來考察事物,也是培養學者,具有創新能力的第一個基本功。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中醫師,在養成過程中的特色。 就是在培養,學者創造性思維能力。 中醫師邏輯思維培養, 在於他的生命本質內,具有類比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對於疾病的發展, 有了具體的判斷及掌握。沒有這個五行學說的素養,就沒有對於疾病形而上的認識。 更不用談到,在治病法則上的創新,不可能辨業論治上,有發明創造的能力。
從邏輯上來說,類比思維得出的結論,因為它類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確定的一部分。 所以在這裡,我們認識五行學說思維方式,必須要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看它得出的結論。 重點是在於,那個不確定的部分。 直接了當地說清楚, 中醫師的素養,重在考察,重在掌握病情的發展, 在病情不斷地傳變當中, 維持一個五行平衡點。 所以,觀察五行學說中所重視的平衡, 並不是最終的結果, 而是在於動態過程中的平衡。 充分發揮我們本自俱足,見象知性高度的創造性,豐富的想像力,系統的觀點來考察事物,就是中醫的思維方式。
我們可以說, 五行學說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思維方式,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 以及核心價值之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相生 相剋。 用下列的排序,可以很簡單陳述,五行間生剋定義。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叫作以次滋生,循環不已。木->火->土->金->水->木 關係。 架構彼此之間的橋樑,叫做相生。 這樣的母子關係,代表著一個因果上的循環。 舉個例子來說,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 沒有母親,就不就一定不會有孩子。 ,沒有這樣的原因,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相生是世界上錯綜複雜關係產生,最重要的原因。
用中醫的術語來講,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它是一個關係範疇、概念,相生。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環不已,這是它相生的規律。它的次序之間的關係,任何兩行之間,按照相生規律,都有一個母子關係。以木、火、土為例,木能生火,木對火而言為之母,火相對木而言為之子,那麼火對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在五行當中,任何一行,在相生關係當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兩行相比較而言。
五行相剋是指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五行相剋的規律,叫以次相剋,反復無窮。說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叫以次相剋,不能違背了這個次序。往復無窮,循環不已的關係。 人世間的因果,因為相生開始了關係的緣起, 因為相剋終結的關係的緣滅。 從中醫的術語來說,五行之間相剋,兩行之間關係叫所勝,所不勝關係,誰抑制誰。以水和火為例,水能剋火,水是火之所不勝,而火又能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勝,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較而言,它不同的比較,和不同行的比較,那麼它可以是所勝,也可以是所不勝。
中醫學出現的這個特殊術語,所勝、所不勝的關係,是講五行之間的相剋關係。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勝,又可以是所不勝,只是看它和誰相比較而言。 五行學說把中醫疾病上的因果關係, 用橋樑結構式的模型, 發揮得出神入化。 我們可以說, 千言萬語不如生剋制化的因果。
中國人的智慧,一向對於生命的源頭,生生不息的繁衍, 以及生老病死的機制, 充滿著探討的好奇。 不論是儒家生命起源哲學,或者是易經在變化上的探討,發展出許多學術的詮釋。 筆者在易道本體論裡面,強調一個重點, 就是中國人的智慧發揮的極致,叫做類比。這種以象取性,見相知性,是中國古代邏輯思維一個重要的特點,讓學者著一目了然,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過去我們叫援物比類,也叫取象比類。用邏輯學來說,它屬於類比思維,來形容現象的發生。
五行學說的核心價值,在於不用言語的言語,直指人心,用象取性。 易經的玄妙,在於一切的陳述,都只是在用六爻變化,去做表示。 一切的玄機,盡在只可神會,而無法言傳。 懂得人就是懂了, 不懂的人只能停留在門外, 對於發生的現象,遲疑徘徊猜測。 左思右考不能窺其奧秘, 叫做不得其門而入。 能夠一點就通,升堂入室的關鍵,在於讓觀察者,看到自然呈現的現象, 在心中產生感覺上的衝擊。當本體的易道, 在進入心裡的那一刻, 觀察者就全部了解。
在這個時候,無聲勝有聲, 沒有文字,勝過於千言萬語。易道的妙,就是在於不讓文字的敘述,局限在無法描述大自然的現象。 中國人不是常常在講,文以載道。但是拘泥於文字的人, 常常就是文以覆道。易經裡的每個卦爻象, 都是在讓人意有所指。一切奧妙之處,都盡在不言中。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常說到的木, 中醫師常常下意識地脫口而出,那是木氣極盛,也可以説它是肝陽上亢。 你不能說,他這樣的說法是錯。 只是這樣的說法, 沒有辦法表達,中國智慧的昇華。 而且,對於不熟悉五行學說的人而言, 會有所誤會。
更嚴謹的來說,肝絕不是木,它倆不是等值的。 只是,我們截取木有這樣的性質,類比說,肝也有這樣的性質。肝主疏泄,它具有木類比取象曲直的特性。但是它倆絕不等值, 也不能,斷章取義的講,曲直就是木。 五行學說的精華,就是架構象和性之間的橋樑。 用橋樑一點就通的特性, 當作語言,來詮釋造物主,創造世界的玄妙。 但是橋的兩端之間,還有差異。 沒有了橋樑,他們只是兩個世界中的元素。 橋樑只是一個語言, 連結橋的兩端,可以殊途同歸。 但是橋樑不是最後的到達。
這樣的取向,貴在我們中國的古代思想家,敢於把肝這一類這臟器,巧妙地歸類於,具有木的屬性,便於考察事物之間的關係。如此的五行取向,體現出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中國人的這個傳統的類比思維,具有高度的發揮空間,有豐富的創造力,有強大的生命力。 甚至,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 逐漸架構出一個,自己都無法想像的境界。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科學研究當中, 最具有創造思維特色。 也是中醫師在判斷疾病,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當然,類比它僅僅是像,是類似,絕不是判斷的「是」,也更不是西醫學,常常說是非的「是」。
當中醫師失去了這個能力的時候, 充其量,只能說他是一個醫匠或者是醫工而已。說的更清楚一點, 建築在中醫基礎上的易道,把本體是無形無相的本質, 發揮到淋漓盡致。所有文字能夠陳述的,都是和原型,有一定的差異。但是藉類比, 我們有了一種,對於本體的感覺, 那是五行學說和西方科學比較之後, 沒有一種論述,可以取代的長處。而且也是,在無法說清楚本體的體會之後, 五行學說,可以陳述本體感覺,最難能可貴的長處。 我們可以發現,現代科學的系統思維,也是如此這漸進發展。
充分的利用類比思維的方法,來考察事物,也是培養學者,具有創新能力的第一個基本功。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中醫師,在養成過程中的特色。 就是在培養,學者創造性思維能力。 中醫師邏輯思維培養, 在於他的生命本質內,具有類比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對於疾病的發展, 有了具體的判斷及掌握。沒有這個五行學說的素養,就沒有對於疾病形而上的認識。 更不用談到,在治病法則上的創新,不可能辨業論治上,有發明創造的能力。
從邏輯上來說,類比思維得出的結論,因為它類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確定的一部分。 所以在這裡,我們認識五行學說思維方式,必須要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看它得出的結論。 重點是在於,那個不確定的部分。 直接了當地說清楚, 中醫師的素養,重在考察,重在掌握病情的發展, 在病情不斷地傳變當中, 維持一個五行平衡點。 所以,觀察五行學說中所重視的平衡, 並不是最終的結果, 而是在於動態過程中的平衡。 充分發揮我們本自俱足,見象知性高度的創造性,豐富的想像力,系統的觀點來考察事物,就是中醫的思維方式。
我們可以說, 五行學說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思維方式,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 以及核心價值之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相生 相剋。 用下列的排序,可以很簡單陳述,五行間生剋定義。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叫作以次滋生,循環不已。木->火->土->金->水->木 關係。 架構彼此之間的橋樑,叫做相生。 這樣的母子關係,代表著一個因果上的循環。 舉個例子來說,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 沒有母親,就不就一定不會有孩子。 ,沒有這樣的原因,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相生是世界上錯綜複雜關係產生,最重要的原因。
用中醫的術語來講,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它是一個關係範疇、概念,相生。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環不已,這是它相生的規律。它的次序之間的關係,任何兩行之間,按照相生規律,都有一個母子關係。以木、火、土為例,木能生火,木對火而言為之母,火相對木而言為之子,那麼火對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在五行當中,任何一行,在相生關係當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兩行相比較而言。
五行相剋是指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五行相剋的規律,叫以次相剋,反復無窮。說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叫以次相剋,不能違背了這個次序。往復無窮,循環不已的關係。 人世間的因果,因為相生開始了關係的緣起, 因為相剋終結的關係的緣滅。 從中醫的術語來說,五行之間相剋,兩行之間關係叫所勝,所不勝關係,誰抑制誰。以水和火為例,水能剋火,水是火之所不勝,而火又能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勝,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較而言,它不同的比較,和不同行的比較,那麼它可以是所勝,也可以是所不勝。
中醫學出現的這個特殊術語,所勝、所不勝的關係,是講五行之間的相剋關係。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勝,又可以是所不勝,只是看它和誰相比較而言。 五行學說把中醫疾病上的因果關係, 用橋樑結構式的模型, 發揮得出神入化。 我們可以說, 千言萬語不如生剋制化的因果。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