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八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李秉信
為而不恃
眾生的眼界,認為擁有眼前的世界,是他來這個世界的目的。在這段句子中,恃:就是依靠萬物。為而不恃,不恃的味道,暗指著天地生育萬物,是無私的。第一因創造世界,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在人的世界裡,失去所抓取的,好像沒有了希望。堅持的事情上失去了,就萬念俱灰。我們對這世界的認識,都被局限在六根上。
例如,有人罵你,你的耳根對聲塵起耳識認識了,在你的耳朵裡似乎有個聲音,似乎被這個訊息所迷惑著。然而,我們是被天地所創造的。在我們本自俱足覺醒中,就有天地的本性。疑情一起,自己問自己,是誰把我牽著鼻子走?但由於,第六識被疑情遏止住暫停作用,故無法與耳識的訊息起俱生意識,僅停留在聽只是聽。
僅知道有個聲音,卻聽而不聞,亦不起認識分別,亦不分辨這句話是褒是貶。當你進入得越深,你就會越悶。似懂非懂地告訴自己,我們從來都不擁有什麼。更確切的說,天地擁有了我們。在你我最深的潛意識裡,我們都隱隱約約地知道。天地的存在體,不須要跟萬物同滅。道理是很簡單的,萬物在他的身上,才能夠欣欣向榮。
你如果「為」萬物,那萬物生滅,你也要同時生滅,道在這個物外,不是在這個物內,你要了解這一點,所以為而不恃,為:就是所作所為,沒有依賴。
功成而弗居
這個時候,很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當疑情一起,疑情就代替原來的心,對著外緣內境的能,進行行者意識的接管。這時候,你的心,就好像隔著一個絕緣體一樣,外緣外境對行者卻不起干擾作用。我們來看,道德經裡面,怎麼說這樣的味道。在這句話當中,居:是居功。天地創造萬物,生化萬物。你本來具有的性,已經和本體有了連結。
從人的眼光來看,天地的功德實在很大。眾生在內心充滿著敬畏的說,萬物這樣的成功,天地這樣的生存,都是道的德。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狀態,像隔著一個絕緣體一樣,毫無所感。
我們的生命狀態,就像天地一樣,對於所創造世界,毫無感覺。更不可能居功。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所作所為視為是應該的,但是天地萬物稱他為「尊」。所以上天這個道,萬古長存,給百姓、給萬物絕對不能離開他的德,今天我們受到歷代祖師祖傳法大德,我們不能離開根本。道德經給我們的味道是,修道不在比較,也不在計較。反而,越是眾人味口所不願意做的。我們像絕緣體一樣,沒有感覺,隨著緣分而行。
緣分來了,沒有太多的喜好取捨,越是樂意往前。一般人所不足的地方,正是聖人成就的所在。天地的緣分來了,要你要努力去做。我們就好不推托的,認真去做。我們無執、無念、無欲,為而不恃,在天地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話:正其誼,不謀其利,我們互相交往要正心,不要在眼前的利益上動腦筋,想賺錢。
明其道,不計其功:不要跟老天說,我渡了多少人,設了多少功德。我拓了多少荒。該辦的事,要認真的去做。辦好了,兩手一拍,還要放得下,沒有執著。明白大道的寶貴,就要趕緊修道、行道,認真的做,但你是付出的,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雖然,你很認真去做,但禍福,天司之;榮辱,君司之;毀譽,人司之;善惡,我司之,只管我司,其他的莫管。
用人間的話來說,雖然做了很多,但不求回饋。所以為而不恃,你只管我司,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在這種趨近絕緣,尚未絕緣的過程中。此時的疑情網住第七末那識,令其無法取得第六識的俱生意識來進行思量。這時候你的生命狀態,才能夠無怨無悔堅持往疑情走。一場很激烈的鬥爭開始,第七末那識被疑情逼得無路可走之下,反而更執取阿賴耶識種子流動為實我實法。
無法合理化的意識鬥爭,造成種子更加強力的蠢動反彈。這種蠢動反彈的“反作用力”,激起疑情不疑自疑的“作用力”也隨之更為加強,這股不經作意自然加強的“作用力”就是“逆增上的 力道“。這股“疑情不疑自疑的作用力” ,會自動“慧照磁吸”第七末那識啟動的動能及阿賴耶識種子蠢動的能量,轉為“疑情凝結滾動”的力道。
若是行者,能夠無怨無悔地堅持下去。更有可能由於外緣外境的聲色撞擊,反而使行者隨著聲音的觸動令疑情更加“凝結滾動”,這股自然“凝結滾動的力量”也就是“逆增上的作用力道” 。這樣的味道,就是道德經理所說的,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為而不恃
眾生的眼界,認為擁有眼前的世界,是他來這個世界的目的。在這段句子中,恃:就是依靠萬物。為而不恃,不恃的味道,暗指著天地生育萬物,是無私的。第一因創造世界,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在人的世界裡,失去所抓取的,好像沒有了希望。堅持的事情上失去了,就萬念俱灰。我們對這世界的認識,都被局限在六根上。
例如,有人罵你,你的耳根對聲塵起耳識認識了,在你的耳朵裡似乎有個聲音,似乎被這個訊息所迷惑著。然而,我們是被天地所創造的。在我們本自俱足覺醒中,就有天地的本性。疑情一起,自己問自己,是誰把我牽著鼻子走?但由於,第六識被疑情遏止住暫停作用,故無法與耳識的訊息起俱生意識,僅停留在聽只是聽。
僅知道有個聲音,卻聽而不聞,亦不起認識分別,亦不分辨這句話是褒是貶。當你進入得越深,你就會越悶。似懂非懂地告訴自己,我們從來都不擁有什麼。更確切的說,天地擁有了我們。在你我最深的潛意識裡,我們都隱隱約約地知道。天地的存在體,不須要跟萬物同滅。道理是很簡單的,萬物在他的身上,才能夠欣欣向榮。
你如果「為」萬物,那萬物生滅,你也要同時生滅,道在這個物外,不是在這個物內,你要了解這一點,所以為而不恃,為:就是所作所為,沒有依賴。
功成而弗居
這個時候,很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當疑情一起,疑情就代替原來的心,對著外緣內境的能,進行行者意識的接管。這時候,你的心,就好像隔著一個絕緣體一樣,外緣外境對行者卻不起干擾作用。我們來看,道德經裡面,怎麼說這樣的味道。在這句話當中,居:是居功。天地創造萬物,生化萬物。你本來具有的性,已經和本體有了連結。
從人的眼光來看,天地的功德實在很大。眾生在內心充滿著敬畏的說,萬物這樣的成功,天地這樣的生存,都是道的德。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狀態,像隔著一個絕緣體一樣,毫無所感。
我們的生命狀態,就像天地一樣,對於所創造世界,毫無感覺。更不可能居功。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所作所為視為是應該的,但是天地萬物稱他為「尊」。所以上天這個道,萬古長存,給百姓、給萬物絕對不能離開他的德,今天我們受到歷代祖師祖傳法大德,我們不能離開根本。道德經給我們的味道是,修道不在比較,也不在計較。反而,越是眾人味口所不願意做的。我們像絕緣體一樣,沒有感覺,隨著緣分而行。
緣分來了,沒有太多的喜好取捨,越是樂意往前。一般人所不足的地方,正是聖人成就的所在。天地的緣分來了,要你要努力去做。我們就好不推托的,認真去做。我們無執、無念、無欲,為而不恃,在天地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話:正其誼,不謀其利,我們互相交往要正心,不要在眼前的利益上動腦筋,想賺錢。
明其道,不計其功:不要跟老天說,我渡了多少人,設了多少功德。我拓了多少荒。該辦的事,要認真的去做。辦好了,兩手一拍,還要放得下,沒有執著。明白大道的寶貴,就要趕緊修道、行道,認真的做,但你是付出的,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雖然,你很認真去做,但禍福,天司之;榮辱,君司之;毀譽,人司之;善惡,我司之,只管我司,其他的莫管。
用人間的話來說,雖然做了很多,但不求回饋。所以為而不恃,你只管我司,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在這種趨近絕緣,尚未絕緣的過程中。此時的疑情網住第七末那識,令其無法取得第六識的俱生意識來進行思量。這時候你的生命狀態,才能夠無怨無悔堅持往疑情走。一場很激烈的鬥爭開始,第七末那識被疑情逼得無路可走之下,反而更執取阿賴耶識種子流動為實我實法。
無法合理化的意識鬥爭,造成種子更加強力的蠢動反彈。這種蠢動反彈的“反作用力”,激起疑情不疑自疑的“作用力”也隨之更為加強,這股不經作意自然加強的“作用力”就是“逆增上的 力道“。這股“疑情不疑自疑的作用力” ,會自動“慧照磁吸”第七末那識啟動的動能及阿賴耶識種子蠢動的能量,轉為“疑情凝結滾動”的力道。
若是行者,能夠無怨無悔地堅持下去。更有可能由於外緣外境的聲色撞擊,反而使行者隨著聲音的觸動令疑情更加“凝結滾動”,這股自然“凝結滾動的力量”也就是“逆增上的作用力道” 。這樣的味道,就是道德經理所說的,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