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上經心法提要之二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李秉信
周文王紂囚於姜里三年,期間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乃由原八卦重疊為六爻而成,後人將之排列為園形,方形,長形或菱形等,掛圖統稱之為象。易之術。文王演易,係指文王將伏義八卦,創建筮術易。筮術易在周初共有三種:曰連山(夏朝),曰歸藏(商朝),曰周易。前二者逐漸被淘汰,其中部分被周易所襲用,至東周僅周易流傳。周易乃文王將八卦重疊六爻,反復變易而成六十四卦。使伏義之原八卦,其所含蘊之哲理得以精確發揮,且能普遍應用,以占斷事理,使【易道】與人事結合。
故意術在易學之發展史上乃上承伏義之思想,加以發揚光大,下開孔子以人生為本位,贊易之光河。吾人不可視易術為迷信,或如江術士所謂之「聖人以神道設教」。易術不過為文王用以設【教】【化】民之一種,使人知所趨避遷改。其中充滿智著智慧及哲學思想。孔子承文王之緖,更進一步將易學建立起完整之思想體系,其十翼無不緊緊扣合易象。筮數與先秦易學不能分開,但學易者,儘可不會筮術,卻必須瞭解筮術之占斷,否則無法了知易學之根本,孔子繋辭中言及易術甚多,是以後人學易,不知孔子所談乃易術,故各加揣測,歧見異議,各憑己說。
如:【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夫易何為者,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矣】。又如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異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所說皆為易筮。易之發展,由自然現象而至人事,而天人思想,固有其社會潮流發展, 歷史背景之必然演進,但若無三聖,易學不可能如此影響中國文化,老子之思想亦頗多涉及,更不論以後其形成兩漢【數術易】諸家之風起云涌,於是陰陽五行干支盛行。
易之數,術依筮術而有,伏義昼八卦,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卦】等,便是【易】有 之【數】,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皆有【數】字存在。但所說皆是自然現象之抽象數字。 乃至於以後占筮, 為斷吉凶禍福,必須經過一套繁複的程序,以昭鄭重。於是易之【數】,乃漸漸被視為渺冥而又玄妙,且不易由人力所能把捉者。秦後,筮術與天文,歷譜,五行,襍占,形法等結合,漢書 文誌,統歸之為【數術家】。彼等認為【數】乃一切事務之決定。 因術不過為求得數之方法。 東漢末年, 管輅直言:【術足數成】【數不妙,不為術】。至宋朝【易數】更為發揚。
河圖,漢書顧命篇:【天球河圖】。其傳曰: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 龍馬出河, 遂則其文, 以畫八卦, 謂之河圖。洛書,易繋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謂:【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漢書引劉歆說:【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範之,洪範是也】。鄭康成則謂【河以通乾,出天 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皆是【數】之推想。至邵康節,與【元,會,運,世】,之學,乃易之數發展至極致。
在繋辭中,關於數,分為三類。(1)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說以成變化,而形鬼神也。
大衍之數,即掩蓍之數。繋辭傳:【大衍五十,共用四十有九。分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陰陽老少之數:揲蓍時,得【七】【九】【八】【六】四數。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故六十四卦,陽乾用【九】,陰坤用【六】。漢之術數家謂:【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又謂:【易一陰與一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為九,陰變八為六。變與不變,合之皆為十五。故術數家又謂【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宋朝談易所言之【數】更多。
易之文
(1):卦辭:文王作,如【乾】卦之辭為【乾,元,亨,利,貞】。
(2):爻辭:周公作,如【乾】卦之初爻為【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皆成於周初,文王至成王之間。乃為筮占時,吉,凶,悔,吝,之斷語,故文句簡約直接。六十四卦之卦辭 爻辭,總共僅三千餘字,是為【經】。
(3):十翼:翼如鳥之有翼,乃輔佐【經】者。為孔子及其門下弟子,以後之學易所作,乃就【經】之【卦】【爻】發揮已經之哲學理論,故理趣幽深,稱之為【傳】。
秦以前,經,傳分離,未遭秦火者,僅【經】。西漢末年,費直開始以【傳】解【經】乃將【傳】附於【經】之後。復經鄭玄及王弼等之提倡,乃成為以傳附經,直至今日之易經流行本, 自史記起, 凡引易傳之語, 僅標明「易曰」。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周文王紂囚於姜里三年,期間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乃由原八卦重疊為六爻而成,後人將之排列為園形,方形,長形或菱形等,掛圖統稱之為象。易之術。文王演易,係指文王將伏義八卦,創建筮術易。筮術易在周初共有三種:曰連山(夏朝),曰歸藏(商朝),曰周易。前二者逐漸被淘汰,其中部分被周易所襲用,至東周僅周易流傳。周易乃文王將八卦重疊六爻,反復變易而成六十四卦。使伏義之原八卦,其所含蘊之哲理得以精確發揮,且能普遍應用,以占斷事理,使【易道】與人事結合。
故意術在易學之發展史上乃上承伏義之思想,加以發揚光大,下開孔子以人生為本位,贊易之光河。吾人不可視易術為迷信,或如江術士所謂之「聖人以神道設教」。易術不過為文王用以設【教】【化】民之一種,使人知所趨避遷改。其中充滿智著智慧及哲學思想。孔子承文王之緖,更進一步將易學建立起完整之思想體系,其十翼無不緊緊扣合易象。筮數與先秦易學不能分開,但學易者,儘可不會筮術,卻必須瞭解筮術之占斷,否則無法了知易學之根本,孔子繋辭中言及易術甚多,是以後人學易,不知孔子所談乃易術,故各加揣測,歧見異議,各憑己說。
如:【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夫易何為者,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矣】。又如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異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所說皆為易筮。易之發展,由自然現象而至人事,而天人思想,固有其社會潮流發展, 歷史背景之必然演進,但若無三聖,易學不可能如此影響中國文化,老子之思想亦頗多涉及,更不論以後其形成兩漢【數術易】諸家之風起云涌,於是陰陽五行干支盛行。
易之數,術依筮術而有,伏義昼八卦,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卦】等,便是【易】有 之【數】,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皆有【數】字存在。但所說皆是自然現象之抽象數字。 乃至於以後占筮, 為斷吉凶禍福,必須經過一套繁複的程序,以昭鄭重。於是易之【數】,乃漸漸被視為渺冥而又玄妙,且不易由人力所能把捉者。秦後,筮術與天文,歷譜,五行,襍占,形法等結合,漢書 文誌,統歸之為【數術家】。彼等認為【數】乃一切事務之決定。 因術不過為求得數之方法。 東漢末年, 管輅直言:【術足數成】【數不妙,不為術】。至宋朝【易數】更為發揚。
河圖,漢書顧命篇:【天球河圖】。其傳曰: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 龍馬出河, 遂則其文, 以畫八卦, 謂之河圖。洛書,易繋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謂:【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漢書引劉歆說:【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範之,洪範是也】。鄭康成則謂【河以通乾,出天 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皆是【數】之推想。至邵康節,與【元,會,運,世】,之學,乃易之數發展至極致。
在繋辭中,關於數,分為三類。(1)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說以成變化,而形鬼神也。
大衍之數,即掩蓍之數。繋辭傳:【大衍五十,共用四十有九。分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陰陽老少之數:揲蓍時,得【七】【九】【八】【六】四數。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故六十四卦,陽乾用【九】,陰坤用【六】。漢之術數家謂:【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又謂:【易一陰與一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為九,陰變八為六。變與不變,合之皆為十五。故術數家又謂【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宋朝談易所言之【數】更多。
易之文
(1):卦辭:文王作,如【乾】卦之辭為【乾,元,亨,利,貞】。
(2):爻辭:周公作,如【乾】卦之初爻為【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皆成於周初,文王至成王之間。乃為筮占時,吉,凶,悔,吝,之斷語,故文句簡約直接。六十四卦之卦辭 爻辭,總共僅三千餘字,是為【經】。
(3):十翼:翼如鳥之有翼,乃輔佐【經】者。為孔子及其門下弟子,以後之學易所作,乃就【經】之【卦】【爻】發揮已經之哲學理論,故理趣幽深,稱之為【傳】。
秦以前,經,傳分離,未遭秦火者,僅【經】。西漢末年,費直開始以【傳】解【經】乃將【傳】附於【經】之後。復經鄭玄及王弼等之提倡,乃成為以傳附經,直至今日之易經流行本, 自史記起, 凡引易傳之語, 僅標明「易曰」。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