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十九 十類同住時空寂滅法界
李秉信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遇到個奇遇, 讓人有非常深刻的省思, 更對法界時空同住有更深的體會。 問事者是個氣定神靜的老菩薩,雖然人生的經歷上下起伏, 但是一切的經歷, 宛如昨日。當事人的年紀已經超過八十歲, 但是身體非常的硬朗, 而且頭腦也非常的清楚。
說起往事,不但條理分明, 婉婉道來,如數家珍。 那樣身歷其境的感覺, 好像過去六十年以來發生的事情, 以及時空環境,所有經過都宛如當下一樣的鮮明。 當事人六十年前隨駕於呂樹根老前人的身邊, 對於圓覺大帝的行誼非常清楚, 而且每個細節如同親身經歷一樣。 說起前賢,如同先人音容宛在。
當他深刻地談起老前人的一言一行時候, 如同隨駕的前賢就坐在身旁, 而且時空倒流, 甚至時空超越一樣, 大家都同住存在場的道盤裡, 重新相聚。 隔著不同的空間,細數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內情。
那樣超越時空的共存, 如同所有的當事人, 都用生命中的靈魂, 共存同住於法界。當事人不但對在那個時空裡, 這麼多為道犧牲先賢所受的折磨, 所經歷的考驗, 所糾結的動機,歷歷在目。
而且更能詮釋先賢前人, 在那個時空所作關鍵性決定的真正用意。 後代的子孫及跟隨者,雖然用更美化, 或者是神話的方式, 對於前人的作法加以註解。 但是用當事人在那個時空裡的思考, 來琢磨每一件決定, 更讓人有時空已矣, 人事全非的感歎。
前人決定每一件事情的用心良苦, 又那是後代子孫的幾句話, 就能體會呢?而在冥冥中, 自然有一個未知的力量, 推動所有的人事物, 往既定的軌道發展。當事人提到, 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歷, 真像是一種夢中的感覺,那是一種真實的虛妄。
當事人更若有所思地提到,現實的生活,則是屬於幻化中的真實。這種境界,也只有歷經人生滄桑, 看透人生百態,覺悟的人才能體會。老菩薩說,世人無知,不了解事實的真相,迷在其中,往往以苦為樂、以假亂真,顛倒行事,故而起惑造業,造業受報,無有止期。
聽完當事人如數家珍的陳述, 讓筆者深深感悟到,經云:「生民以來,無不死者。世間如夢,所見歡愛,不知為化,悟乃覺空。當知是幻,勿以自欺。」這一段話說明了,世間的一切相,都是心現識變的,沒有一樣真實;換句話說,所有的事情和經過, 都有結束和過去的一刻。真實與虛妄,只是一念之隔而已。
如同呂老前人在生前的時候, 有多少的雄心壯志。 然而侷限於有限的生命, 以及會毀壞的身體,只能將他的精神, 化身成千百億化身, 感動更多的追隨者。覺悟的人,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眼前的一切現象,只不過是心的作用。然而迷的人,執境生心,認假為真。殊不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經此一意識的轉化,身心世界消失了,修行者進入一個沒有見聞覺知的世界。而在那個終點, 是十方同住共有的空間。如同這位老菩薩一樣, 多年的修行如入涅槃,打破了二元對立的世界,進入熟睡無夢的意識,涅槃是心靈寂靜本體的最後到達。
一個修行者只有出了涅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知覺者」。這樣的暸解,事實上已經超出了平常我們所熟悉的「存在即被知」的範籌,甚至也超出了修行人在禪定境界中來去自如的「意識轉換」。我們可以看到,修行人利用漸修的法本,在一次又一次心智的練習中靜心入定。
修行者由於自己的心智安住在禪定中,才能使心意清淨、無污染、柔軟、不動,終必得顯現自心的光明、滅除無明黑暗的境界,這種由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才能真正的將煩惱消失,而生出無漏煩惱的智慧。
我們是否會好奇,為什麼修行者能在一次又一次意識轉換的練習中,做到如此無所駐留,又能安靜無痕的心呢?這個道理,乃是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由於精勤努力,專心不忘於心意的淨化,而將內心的妄念逐一清除。
修行者在清除妄念的過程中,用各種的方法將妄念定住,觀察妄念,欣賞妄念,也練習了降低妄念升起的速度,最後才能將妄念收放自如。然而,對付了念頭, 得到了當下的清淨,這是喜歡清心靜坐修行者,在「漸悟」道路上的最大收穫。但是自己開悟解脫了, 對於眾生又有何益處呢?
就如同禪宗歴代祖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我們是否也曾經如此誠實的問過自己,當心靈回到不可知的本體,在這本體的境界中,沒有知,沒有存在,也沒有非存在的意念,講得更深入一點,人類最根本的,像是種子一樣「二元」意識,不論是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收妄念和放妄念,甚至心動和不動的想法都被徹底打破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進入到一個心靈「不可知」的境界 。
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体會來形容那種一切「寂滅」的感覺?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知道」來形容「熟睡無夢」的心智活動消失呢?當一切文字,語言,我們一切能表達的方式,我們所能知道的作法,我們的核心價值,堅守信念都被打破的時候,我們的「知道」也被瓦解的時候,最後還有誰留在那裡呢?
其實, 正如同這位老菩薩的經歷一樣, 雖然呂老前人的身體早已歸空好幾十年, 過去的迫害都成為道盤的歷史,但是他的精神是道盤結構的元素, 能夠承載千千萬萬的追隨者。
甚至和老前人的靈魂, 可以同住在法界中。 這樣心意識停止運作的「寂滅」,正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證到涅槃,釋迦牟尼在那一瞬間,體驗到了心靈不可知的境界。而在那個當下, 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進入了另外個次元的世界。 那是個寂滅的世界。
就是那樣一個心中「寂滅」的境界,它所代表的意義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能自己發出光明的,而映照在行者不分別,寂滅的心智中。但是,人真的很難不分別,在原始佛教中認為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又落入二元論的意識層次裡。再舉個例,我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到底是月來照江,還是江來映月,由這樣的想法,我們發現,人的思維真的很難掙脫二元選擇的世界。其實由這些的例子,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當修行者自己認為自己已證入涅槃後,如果仍是無法打破,這種像是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江和月的照和映二元方式的思考,則只是停留在意識進出的死胡同裡,不可能進入那種完全「寂滅」的體會。
更沒有辦法在理天裡神交古人, 參透先聖先賢的放光照化, 以及那種與道合一的精髓所在。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遇到個奇遇, 讓人有非常深刻的省思, 更對法界時空同住有更深的體會。 問事者是個氣定神靜的老菩薩,雖然人生的經歷上下起伏, 但是一切的經歷, 宛如昨日。當事人的年紀已經超過八十歲, 但是身體非常的硬朗, 而且頭腦也非常的清楚。
說起往事,不但條理分明, 婉婉道來,如數家珍。 那樣身歷其境的感覺, 好像過去六十年以來發生的事情, 以及時空環境,所有經過都宛如當下一樣的鮮明。 當事人六十年前隨駕於呂樹根老前人的身邊, 對於圓覺大帝的行誼非常清楚, 而且每個細節如同親身經歷一樣。 說起前賢,如同先人音容宛在。
當他深刻地談起老前人的一言一行時候, 如同隨駕的前賢就坐在身旁, 而且時空倒流, 甚至時空超越一樣, 大家都同住存在場的道盤裡, 重新相聚。 隔著不同的空間,細數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內情。
那樣超越時空的共存, 如同所有的當事人, 都用生命中的靈魂, 共存同住於法界。當事人不但對在那個時空裡, 這麼多為道犧牲先賢所受的折磨, 所經歷的考驗, 所糾結的動機,歷歷在目。
而且更能詮釋先賢前人, 在那個時空所作關鍵性決定的真正用意。 後代的子孫及跟隨者,雖然用更美化, 或者是神話的方式, 對於前人的作法加以註解。 但是用當事人在那個時空裡的思考, 來琢磨每一件決定, 更讓人有時空已矣, 人事全非的感歎。
前人決定每一件事情的用心良苦, 又那是後代子孫的幾句話, 就能體會呢?而在冥冥中, 自然有一個未知的力量, 推動所有的人事物, 往既定的軌道發展。當事人提到, 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歷, 真像是一種夢中的感覺,那是一種真實的虛妄。
當事人更若有所思地提到,現實的生活,則是屬於幻化中的真實。這種境界,也只有歷經人生滄桑, 看透人生百態,覺悟的人才能體會。老菩薩說,世人無知,不了解事實的真相,迷在其中,往往以苦為樂、以假亂真,顛倒行事,故而起惑造業,造業受報,無有止期。
聽完當事人如數家珍的陳述, 讓筆者深深感悟到,經云:「生民以來,無不死者。世間如夢,所見歡愛,不知為化,悟乃覺空。當知是幻,勿以自欺。」這一段話說明了,世間的一切相,都是心現識變的,沒有一樣真實;換句話說,所有的事情和經過, 都有結束和過去的一刻。真實與虛妄,只是一念之隔而已。
如同呂老前人在生前的時候, 有多少的雄心壯志。 然而侷限於有限的生命, 以及會毀壞的身體,只能將他的精神, 化身成千百億化身, 感動更多的追隨者。覺悟的人,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眼前的一切現象,只不過是心的作用。然而迷的人,執境生心,認假為真。殊不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經此一意識的轉化,身心世界消失了,修行者進入一個沒有見聞覺知的世界。而在那個終點, 是十方同住共有的空間。如同這位老菩薩一樣, 多年的修行如入涅槃,打破了二元對立的世界,進入熟睡無夢的意識,涅槃是心靈寂靜本體的最後到達。
一個修行者只有出了涅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知覺者」。這樣的暸解,事實上已經超出了平常我們所熟悉的「存在即被知」的範籌,甚至也超出了修行人在禪定境界中來去自如的「意識轉換」。我們可以看到,修行人利用漸修的法本,在一次又一次心智的練習中靜心入定。
修行者由於自己的心智安住在禪定中,才能使心意清淨、無污染、柔軟、不動,終必得顯現自心的光明、滅除無明黑暗的境界,這種由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才能真正的將煩惱消失,而生出無漏煩惱的智慧。
我們是否會好奇,為什麼修行者能在一次又一次意識轉換的練習中,做到如此無所駐留,又能安靜無痕的心呢?這個道理,乃是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由於精勤努力,專心不忘於心意的淨化,而將內心的妄念逐一清除。
修行者在清除妄念的過程中,用各種的方法將妄念定住,觀察妄念,欣賞妄念,也練習了降低妄念升起的速度,最後才能將妄念收放自如。然而,對付了念頭, 得到了當下的清淨,這是喜歡清心靜坐修行者,在「漸悟」道路上的最大收穫。但是自己開悟解脫了, 對於眾生又有何益處呢?
就如同禪宗歴代祖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我們是否也曾經如此誠實的問過自己,當心靈回到不可知的本體,在這本體的境界中,沒有知,沒有存在,也沒有非存在的意念,講得更深入一點,人類最根本的,像是種子一樣「二元」意識,不論是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收妄念和放妄念,甚至心動和不動的想法都被徹底打破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進入到一個心靈「不可知」的境界 。
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体會來形容那種一切「寂滅」的感覺?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知道」來形容「熟睡無夢」的心智活動消失呢?當一切文字,語言,我們一切能表達的方式,我們所能知道的作法,我們的核心價值,堅守信念都被打破的時候,我們的「知道」也被瓦解的時候,最後還有誰留在那裡呢?
其實, 正如同這位老菩薩的經歷一樣, 雖然呂老前人的身體早已歸空好幾十年, 過去的迫害都成為道盤的歷史,但是他的精神是道盤結構的元素, 能夠承載千千萬萬的追隨者。
甚至和老前人的靈魂, 可以同住在法界中。 這樣心意識停止運作的「寂滅」,正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證到涅槃,釋迦牟尼在那一瞬間,體驗到了心靈不可知的境界。而在那個當下, 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進入了另外個次元的世界。 那是個寂滅的世界。
就是那樣一個心中「寂滅」的境界,它所代表的意義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能自己發出光明的,而映照在行者不分別,寂滅的心智中。但是,人真的很難不分別,在原始佛教中認為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又落入二元論的意識層次裡。再舉個例,我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到底是月來照江,還是江來映月,由這樣的想法,我們發現,人的思維真的很難掙脫二元選擇的世界。其實由這些的例子,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當修行者自己認為自己已證入涅槃後,如果仍是無法打破,這種像是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江和月的照和映二元方式的思考,則只是停留在意識進出的死胡同裡,不可能進入那種完全「寂滅」的體會。
更沒有辦法在理天裡神交古人, 參透先聖先賢的放光照化, 以及那種與道合一的精髓所在。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