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十六 體用一源變化顯微無間
李秉信
易的本體世界,不是一個絕然超越變化現實的神秘世界,也不是一個孤立絕緣的本質世界,甚至它也不是一個純然物件化的物件。 事實上本體就是我們自己, 深刻的瞭解我們自己,也就瞭解到本體,只是這個秘密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本體是一個超越我們用邏輯思考方式,可以物化瞭解的線性思考,或者是三度空間下的理論,我們很難用一具體化, 或者是三言兩語描述的模型, 就把它所有運作的範圍涵蓋了。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 這個系統是與主體人的心靈, 以及人在這個心靈的感應下, 他們所共同運作的系統。
本體系統下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密切相關的天地人的共同根源。正因為,人也是在本體功能運作下的主角之一, 所謂的球員兼裁判, 你很難用一個明顯的切割線, 來區別那一個是本體, 以及在本體運作下所創造的世界。 也就是說,當你在做切割的時候, 你對本體的體會也失真了。
所以,人很難用有限的靜態結構的概念理解與認知它,卻可以感應它,思考它,也可以用行為或行動來參與本體之活動。 這個道理也是很容易體會的, 你不見得瞭解,自己是怎麼來,將來要怎麼走。 但是你可以扎扎實實的觸摸自己, 甚至是可以分析自己怎麼想或是怎麼決定。
因為在人的身上,本來就具有本體的本質。這是由於人的行為也能改變事物,創造事物, 甚藉由他的意志力,來改變整個因果的方向。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個人和本體, 本來就是渾然一物, 無所界線上的分別,故為具有本體的意義。事實上,本體世界是包含著本源、實體與活動的真實,而非一個靜止的狀態。
這些運作上的蛛絲馬跡, 可以從易傳中是結合了「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已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其易之蘊耶」等概念形成的所指。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由本體之間的感應, 生生不息的孕育出來。
雖然說是本體的重心是再生與生生,故包含了生之原始,生之過程,生的作用與生之實體等意涵。但是我們本來就是本體的一個部分, 所以這些再生與生生的特質, 也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 而且生命運作的流動,是沒有間斷的, 也沒有暫停的空間。
是以本體世界就其連續性,講的一種種包含一切現象與活動的整體。 你所看到,所觸摸到,甚至你以為和自己不以為的一切元素, 全部都是你和本體之間感應出來的。 而且從物種被造至今, 這個連續的過程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樣的說法還不夠到位, 應該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本體。
用一個讓人很繞口令的說法來說,現象是本體的現象,變化是本體的變化,過程是本體的過程,生命是本體的生命等等。也是此等事物發生及持續之所繫, 哪一個環節不和我們個人息息相關。而在息息相關中, 更深入的體會,原來一切都是本體。
這種本來就是一體的概念, 出現在易經中許多的經文。 若是不瞭解這種整體的概念, 讀經者一定會對內容的前後矛盾,說法分歧, 而對經文的解釋有不知所云的困擾性。值得注意的是, 繫辭中孔子用下列意思解否卦九五爻:「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在苞桑。」東漢荀爽 (128-190)直接解,孔子所引的否九五為本體。由此可見本體一詞對人的生命,對國家的存亡的意義,具有人的存在與活動之所本、之所寄的意涵,而不可與人的存在有所乖離也。
在這裡說到了一件很到點的詮釋, 不論是安危, 存亡, 亂治, 從身體的角度來看, 他們本來都是本體的一個部分, 也是一個會經歷的過程。甚至這些對立的現象, 常常會讓人有錯亂及恐懼的感覺。身歷其境的當事人, 常常會以為他們所遭遇的情境是矛盾的, 碰到的發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然而在易經經文的詮釋中, 這些讓人有極大對比差異的經歷,本來就是本體的不同面向。 它們本來就是本體的部分, 甚至說是一體兩面,生命不需要執著在一個一定會來, 將來注定要走的當下, 而悲憂喜捨。 因為這些都只是本體在變化的過程過程,而不是, 而不是真正事情的本來面目。
在否卦的九五爻爻辭中, 提點了我們,在這世界上所有現象或是結果, 事實上在起點以及終點都是一樣的。 甚至應該要以更警醒, 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的角度,對待每一件事情的成敗興衰。
更衍生出,生命要以更豁達的態度, 面對所發生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事實和結果。 對於這些成敗, 安危, 存亡, 亂治, 不需要有太大的得失心理。 因為黑暗之後黎明一定到來, 春天過了冬天大雪即將紛至。 所有的利弊得失,只是本體變化的過程。 不論是你說喜歡,或是厭惡的結果, 不需要太執著於在那個當下對於你的衝擊。
因為沒有一個結果是永遠的,當結果發生的時候,又產生變化了。 看得更清楚一點,在成功裡早已種下了失敗的種子。 而在失敗中,再次爬起的火苗又被燃燒了。 而在相對稱,強烈天壤之別的感覺中, 只是要讓我們體會到, 在本體變化裡的多樣性, 及一致性。
程頤易傳序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釋易之象與理,即是本體的寫照。顯然,本體世界可以從易義來加以說明,因為它即是易的整體化的概念。在變化的世界中, 生命所能看到的是相上的變化, 也就是形象世界。本體世界在變化上,必然表現或者是呈現為形象的世界。
不瞭解這個道理的人,一定以為本體和形象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實際上這是截然一體,不可分割的。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成為道與器的分野與分別的特徵,但形上與形下是一個連續體,道可以在器之中,器也可以在道之內,只是形而上之道,不可以器物之言言之。形而上之道,可以涵蓋並寓於形而下的事物之中。
所謂器即是器用,道即具有根源性與整體性的活動本體,道與其器用是不可分的。形又是象的本,形不只是形象,而且是物象,事象,法象,天地之象,甚至可以是晝夜之象,進退之象,失得之象,憂慮之象。
易的本體世界,不是一個絕然超越變化現實的神秘世界,也不是一個孤立絕緣的本質世界,甚至它也不是一個純然物件化的物件。 事實上本體就是我們自己, 深刻的瞭解我們自己,也就瞭解到本體,只是這個秘密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本體是一個超越我們用邏輯思考方式,可以物化瞭解的線性思考,或者是三度空間下的理論,我們很難用一具體化, 或者是三言兩語描述的模型, 就把它所有運作的範圍涵蓋了。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 這個系統是與主體人的心靈, 以及人在這個心靈的感應下, 他們所共同運作的系統。
本體系統下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密切相關的天地人的共同根源。正因為,人也是在本體功能運作下的主角之一, 所謂的球員兼裁判, 你很難用一個明顯的切割線, 來區別那一個是本體, 以及在本體運作下所創造的世界。 也就是說,當你在做切割的時候, 你對本體的體會也失真了。
所以,人很難用有限的靜態結構的概念理解與認知它,卻可以感應它,思考它,也可以用行為或行動來參與本體之活動。 這個道理也是很容易體會的, 你不見得瞭解,自己是怎麼來,將來要怎麼走。 但是你可以扎扎實實的觸摸自己, 甚至是可以分析自己怎麼想或是怎麼決定。
因為在人的身上,本來就具有本體的本質。這是由於人的行為也能改變事物,創造事物, 甚藉由他的意志力,來改變整個因果的方向。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個人和本體, 本來就是渾然一物, 無所界線上的分別,故為具有本體的意義。事實上,本體世界是包含著本源、實體與活動的真實,而非一個靜止的狀態。
這些運作上的蛛絲馬跡, 可以從易傳中是結合了「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已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其易之蘊耶」等概念形成的所指。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由本體之間的感應, 生生不息的孕育出來。
雖然說是本體的重心是再生與生生,故包含了生之原始,生之過程,生的作用與生之實體等意涵。但是我們本來就是本體的一個部分, 所以這些再生與生生的特質, 也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 而且生命運作的流動,是沒有間斷的, 也沒有暫停的空間。
是以本體世界就其連續性,講的一種種包含一切現象與活動的整體。 你所看到,所觸摸到,甚至你以為和自己不以為的一切元素, 全部都是你和本體之間感應出來的。 而且從物種被造至今, 這個連續的過程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樣的說法還不夠到位, 應該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本體。
用一個讓人很繞口令的說法來說,現象是本體的現象,變化是本體的變化,過程是本體的過程,生命是本體的生命等等。也是此等事物發生及持續之所繫, 哪一個環節不和我們個人息息相關。而在息息相關中, 更深入的體會,原來一切都是本體。
這種本來就是一體的概念, 出現在易經中許多的經文。 若是不瞭解這種整體的概念, 讀經者一定會對內容的前後矛盾,說法分歧, 而對經文的解釋有不知所云的困擾性。值得注意的是, 繫辭中孔子用下列意思解否卦九五爻:「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在苞桑。」東漢荀爽 (128-190)直接解,孔子所引的否九五為本體。由此可見本體一詞對人的生命,對國家的存亡的意義,具有人的存在與活動之所本、之所寄的意涵,而不可與人的存在有所乖離也。
在這裡說到了一件很到點的詮釋, 不論是安危, 存亡, 亂治, 從身體的角度來看, 他們本來都是本體的一個部分, 也是一個會經歷的過程。甚至這些對立的現象, 常常會讓人有錯亂及恐懼的感覺。身歷其境的當事人, 常常會以為他們所遭遇的情境是矛盾的, 碰到的發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然而在易經經文的詮釋中, 這些讓人有極大對比差異的經歷,本來就是本體的不同面向。 它們本來就是本體的部分, 甚至說是一體兩面,生命不需要執著在一個一定會來, 將來注定要走的當下, 而悲憂喜捨。 因為這些都只是本體在變化的過程過程,而不是, 而不是真正事情的本來面目。
在否卦的九五爻爻辭中, 提點了我們,在這世界上所有現象或是結果, 事實上在起點以及終點都是一樣的。 甚至應該要以更警醒, 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的角度,對待每一件事情的成敗興衰。
更衍生出,生命要以更豁達的態度, 面對所發生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事實和結果。 對於這些成敗, 安危, 存亡, 亂治, 不需要有太大的得失心理。 因為黑暗之後黎明一定到來, 春天過了冬天大雪即將紛至。 所有的利弊得失,只是本體變化的過程。 不論是你說喜歡,或是厭惡的結果, 不需要太執著於在那個當下對於你的衝擊。
因為沒有一個結果是永遠的,當結果發生的時候,又產生變化了。 看得更清楚一點,在成功裡早已種下了失敗的種子。 而在失敗中,再次爬起的火苗又被燃燒了。 而在相對稱,強烈天壤之別的感覺中, 只是要讓我們體會到, 在本體變化裡的多樣性, 及一致性。
程頤易傳序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釋易之象與理,即是本體的寫照。顯然,本體世界可以從易義來加以說明,因為它即是易的整體化的概念。在變化的世界中, 生命所能看到的是相上的變化, 也就是形象世界。本體世界在變化上,必然表現或者是呈現為形象的世界。
不瞭解這個道理的人,一定以為本體和形象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實際上這是截然一體,不可分割的。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成為道與器的分野與分別的特徵,但形上與形下是一個連續體,道可以在器之中,器也可以在道之內,只是形而上之道,不可以器物之言言之。形而上之道,可以涵蓋並寓於形而下的事物之中。
所謂器即是器用,道即具有根源性與整體性的活動本體,道與其器用是不可分的。形又是象的本,形不只是形象,而且是物象,事象,法象,天地之象,甚至可以是晝夜之象,進退之象,失得之象,憂慮之象。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