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生死學系列之一 實存的死難逃活著的生
李秉信
不論你在這世界上,開心的活著,還是不愉快的掙扎著。當你埋怨,這世界對你不公平的時候,筆者要說,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死也平等的,叫做生死的平等。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生從哪裡來,死從哪裡去?我是誰? 現在的我,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人?怎麼會經歷這樣的事情?
對於這個自古以來的大疑問,是許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間接地貫注精神,以謀這個問題的解決。南傳《大般涅槃經》:「諸因緣合和法皆歸老朽!」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其名著《存在與時間》,下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說,當所有的因緣都合和聚足的時候,你的生命就發生,肉體就存在了。當所有的因緣都該結束的時候,生命將走向尾聲,肉體將歸於塵土。而每一實存主體一人,必須單獨的面臨死亡,人在個別的人生旅途,做種種生命的抉擇,生死是一個人孤獨的經歷。
生死的探討也是個人責無旁貸的挑戰。穆迪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了一本叫《來生》的書,他蒐集訪問一百五十位瀕死而復生的個案,進行臨死經驗的研究。他發現,大部份的人都體驗到人死後,還有一個靈體存在與延續。
他建立了瀕臨死亡的心路歷程模式。透過臨死經驗與佛教禪定的研究,可以發現禪定能幫助人們了解來生的世界。從某個角度來說,禪定可以讓人抓到自己以為是的答案。說也奇妙的,人的意識有一個無法抹滅的好奇感,當你自己以為了解答案的時候,你就可以安心或者是放心了。
文拜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叫《前世》的書,他報導,運用催眠幫助人們進行轉世投胎經驗的回溯。人這一個深度的意識回溯中,可以擺脫肉體的束縛,使其從眼前的自我,回到生命的源起。當人看到自己是怎麼來的時候,對於現在的發生,就會有一種大開悟的了解感。
他結合前世的經驗與禪定中開發宿命通的研究,指出禪定可以幫助人類揭穿生死輪迴的奧秘。綜合現代來世前生的探討,顯示我們必須在今生中建立開顯前世、來生的方法,才能解開生死之謎。當你知道,現在的生命,只不過是在浩浩輪轉的其中一站時候,你也就釋懷了。
透過佛法禪定及智慧的修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給現代人的迷惑提供了深刻而圓滿的解答。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生從哪裡來?死從哪裡去?我是誰?對於這個自古以來的大疑問,是許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間接地貫注精神以謀這個問題的解決。
這個問題既是如此的大,而人行的現象及其內涵又極其複雜,且富有非常的變動性,就是大思想家的觀察與詮釋,也往往偏執一隅,難窺全貌,因此不易於下一個最適切的綜合性的解釋,但這個問題又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
如果由這三十多年來,在美國及其它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逐漸醞釀而發展出來的新近熱門「死亡學」(thanatology or studies of death and dying)的特別角度重新考察,則不難發現一件耐人尋味而發人深省的鐵定事實:
人人終必死亡,皆逃不過死亡關卡。南傳《大般涅槃經》:「諸因緣合和法皆歸老朽!」也是直指這一點。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u Heidegger)在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進行一種實存分析,其它事物(如草木鳥獸)只不過存在著(iS),僅有人的存在才真正實存(exist)。
人的存在本質即不外是單獨(孤單獨特)的存在,每一單獨的實存不得不在各人的人生旅途,做他(她)種種生命的抉擇;而每一實存主體——人,必須單獨的面臨死亡。生死是一個人孤獨的經歷,生死的探討也是個人責無旁貸的挑戰。
實在地說,人人終必死亡,生命的每一時刻即是一步一步走向死的時刻,因此海德格下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西方存在主義者把死亡規定為人的內在本質,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死亡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自然階段。但在這一段無法逃避的階段裡,你活出來了什麼?
死亡是一個存在的實體,在生命中忽然消失。人喪失生命及其所擁有的一切,死亡的不可挽回性,產生了悲劇感。尤其,對於其他存活的人而言,失去一個活生生在身旁的實體,是人生難以接受的事實。
生命上的挫折,要探討它的內涵與實質卻是很困難的。 「死亡」自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測,其神秘性迄今未完全揭開。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由於對死亡的無知。也許有人爭論說,凡是還沒有死的人,都沒有資格談論死亡之事;既然死了不能複活,那會有人知道死亡是個什麼?死後的情形如何?
西藏人將會回答道:「實在說來,世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生物,不曾死而復活過。我們每一個人,在轉生來到此世之前,不知死過多少次。」體悟生死上的平等,把死亡當作是活著的延續,拿生存當作是死亡的本體,是我們再次來到人間的唯一原因。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不論你在這世界上,開心的活著,還是不愉快的掙扎著。當你埋怨,這世界對你不公平的時候,筆者要說,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死也平等的,叫做生死的平等。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生從哪裡來,死從哪裡去?我是誰? 現在的我,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人?怎麼會經歷這樣的事情?
對於這個自古以來的大疑問,是許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間接地貫注精神,以謀這個問題的解決。南傳《大般涅槃經》:「諸因緣合和法皆歸老朽!」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其名著《存在與時間》,下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說,當所有的因緣都合和聚足的時候,你的生命就發生,肉體就存在了。當所有的因緣都該結束的時候,生命將走向尾聲,肉體將歸於塵土。而每一實存主體一人,必須單獨的面臨死亡,人在個別的人生旅途,做種種生命的抉擇,生死是一個人孤獨的經歷。
生死的探討也是個人責無旁貸的挑戰。穆迪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了一本叫《來生》的書,他蒐集訪問一百五十位瀕死而復生的個案,進行臨死經驗的研究。他發現,大部份的人都體驗到人死後,還有一個靈體存在與延續。
他建立了瀕臨死亡的心路歷程模式。透過臨死經驗與佛教禪定的研究,可以發現禪定能幫助人們了解來生的世界。從某個角度來說,禪定可以讓人抓到自己以為是的答案。說也奇妙的,人的意識有一個無法抹滅的好奇感,當你自己以為了解答案的時候,你就可以安心或者是放心了。
文拜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叫《前世》的書,他報導,運用催眠幫助人們進行轉世投胎經驗的回溯。人這一個深度的意識回溯中,可以擺脫肉體的束縛,使其從眼前的自我,回到生命的源起。當人看到自己是怎麼來的時候,對於現在的發生,就會有一種大開悟的了解感。
他結合前世的經驗與禪定中開發宿命通的研究,指出禪定可以幫助人類揭穿生死輪迴的奧秘。綜合現代來世前生的探討,顯示我們必須在今生中建立開顯前世、來生的方法,才能解開生死之謎。當你知道,現在的生命,只不過是在浩浩輪轉的其中一站時候,你也就釋懷了。
透過佛法禪定及智慧的修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給現代人的迷惑提供了深刻而圓滿的解答。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生從哪裡來?死從哪裡去?我是誰?對於這個自古以來的大疑問,是許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間接地貫注精神以謀這個問題的解決。
這個問題既是如此的大,而人行的現象及其內涵又極其複雜,且富有非常的變動性,就是大思想家的觀察與詮釋,也往往偏執一隅,難窺全貌,因此不易於下一個最適切的綜合性的解釋,但這個問題又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
如果由這三十多年來,在美國及其它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逐漸醞釀而發展出來的新近熱門「死亡學」(thanatology or studies of death and dying)的特別角度重新考察,則不難發現一件耐人尋味而發人深省的鐵定事實:
人人終必死亡,皆逃不過死亡關卡。南傳《大般涅槃經》:「諸因緣合和法皆歸老朽!」也是直指這一點。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u Heidegger)在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進行一種實存分析,其它事物(如草木鳥獸)只不過存在著(iS),僅有人的存在才真正實存(exist)。
人的存在本質即不外是單獨(孤單獨特)的存在,每一單獨的實存不得不在各人的人生旅途,做他(她)種種生命的抉擇;而每一實存主體——人,必須單獨的面臨死亡。生死是一個人孤獨的經歷,生死的探討也是個人責無旁貸的挑戰。
實在地說,人人終必死亡,生命的每一時刻即是一步一步走向死的時刻,因此海德格下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西方存在主義者把死亡規定為人的內在本質,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死亡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自然階段。但在這一段無法逃避的階段裡,你活出來了什麼?
死亡是一個存在的實體,在生命中忽然消失。人喪失生命及其所擁有的一切,死亡的不可挽回性,產生了悲劇感。尤其,對於其他存活的人而言,失去一個活生生在身旁的實體,是人生難以接受的事實。
生命上的挫折,要探討它的內涵與實質卻是很困難的。 「死亡」自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測,其神秘性迄今未完全揭開。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由於對死亡的無知。也許有人爭論說,凡是還沒有死的人,都沒有資格談論死亡之事;既然死了不能複活,那會有人知道死亡是個什麼?死後的情形如何?
西藏人將會回答道:「實在說來,世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生物,不曾死而復活過。我們每一個人,在轉生來到此世之前,不知死過多少次。」體悟生死上的平等,把死亡當作是活著的延續,拿生存當作是死亡的本體,是我們再次來到人間的唯一原因。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