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二十六、水溝
【解剖】為上顎骨部,有口輪匝筋、鼻中隔動脈、下眼窩神經。
【部位】鼻下溝之正中。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口眼喎斜,俱宜鍼之。若風水面腫,鍼此一穴出水盡立愈。
【摘要】《玉龍歌》:「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又:「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百症賦》:「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靈光賦》:「水溝間使治邪癲。」
【取法】正坐,於鼻下水溝上端取之。
【鍼灸】鍼三分,不宜灸。
水溝(人中)
穴在口鼻之間,正中之處。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顎,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喉嚨,通滲臟府。本穴正當口水吞嚥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乃指口中功用而言。若自外表觀之,則僅涕水之溝渠耳,於義則淺。
鼻通天氣,口通地氣,本穴在口鼻之間,故名「人中」。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之於天,呼則還之於天。藉人心肺鼓盪,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亦喻胸廓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穀動植等物,皆取之於地,入之於口,經胃腸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還仍之於地,合於土壤,又復產生水穀動植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後世呼本穴多曰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喎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經,內屬大腸,大腸吸收水分。本穴既為督與手陽明之會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解剖】為上顎骨部,有口輪匝筋、鼻中隔動脈、下眼窩神經。
【部位】鼻下溝之正中。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口眼喎斜,俱宜鍼之。若風水面腫,鍼此一穴出水盡立愈。
【摘要】《玉龍歌》:「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又:「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百症賦》:「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靈光賦》:「水溝間使治邪癲。」
【取法】正坐,於鼻下水溝上端取之。
【鍼灸】鍼三分,不宜灸。
水溝(人中)
穴在口鼻之間,正中之處。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顎,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喉嚨,通滲臟府。本穴正當口水吞嚥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乃指口中功用而言。若自外表觀之,則僅涕水之溝渠耳,於義則淺。
鼻通天氣,口通地氣,本穴在口鼻之間,故名「人中」。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之於天,呼則還之於天。藉人心肺鼓盪,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亦喻胸廓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穀動植等物,皆取之於地,入之於口,經胃腸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還仍之於地,合於土壤,又復產生水穀動植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後世呼本穴多曰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喎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經,內屬大腸,大腸吸收水分。本穴既為督與手陽明之會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