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二十 津液遊溢精氣分清別濁
李秉信
津液是維持生命的基本元素,許多人想了解津液的基本概念,常常不得其門而入。簡單的來說,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都可以純作為津液。如胃液、腸液和涕、淚等。津液,同氣和血一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更仔細的區分,津和液,同屬於水液,都來源於飲食,有賴於脾和胃的運化功能而生成。由於津和液在其性狀、功能及其分佈部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地說,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注於血脈,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這是我們對於津的基本概念。
另外一種人體流動的液體,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故《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津和液之間可以相比轉化,故津和液常同時並稱,但在發生“傷津”和“脫液”的病理變化時,在辯證論治中,又須加以區分。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涉及到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水液功能的運作,絕對不是單一的器官能夠完成的。《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是對津液的生成和輸布、排泄過程的簡明概括。
津液來源於飲食水穀。津液的生成,是通過胃對飲食物的“遊溢精氣”和小腸的“分清別濁”、“上輸於脾”,而生成。津液的輸面目 和排泄。這一塊生生不息的機制,主要是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佈於全身。如果要區別津液的流動,實際上,是許多臟器,彼此互相協調的工作。
舉個例子來說,脾對津液的輸布作用,即是《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的:“為胃行其津液”。人體初始水液的代謝系統,就是脾胃是通過經脈作用。一方面將津液“以灌四旁”(《素問•玉機真臟論》)和全身;另一方面,則將津液“上輸於肺”。這兩個方面統屬於脾的“散精”功能。
肺對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作用,又稱作“通調水道”。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將津液輸佈於全身體表,以發揮津液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津液通過代謝化為汗液而排出體外。故說肺“輸精於皮毛”(《素問•經脈別論》)津液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最後化為尿液而排出體外。
此外,肺在呼氣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可見,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對於津液的輸布和排泄起著重要的作用。
腎對於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亦起著極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腎對津液的主宰作用,主要表現在腎所藏的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亦是氣化作用的原動力。因而胃的“遊溢精氣”、脾的“散精”、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分清別濁”,都需要腎的蒸騰氣化作用而實現。
全身的津液,最後都要通過腎的蒸騰氣化,升清降濁,使“清者”蒸騰上升,從而向全身布散;“濁者”下降化為尿液,注入膀胱。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實際上是調節著全身津液代謝的平衡。故《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綜上所述,津液的生成,依賴於脾胃對飲食物的運化功能;津液的輸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隨著呼吸排出的水氣;津液在體內的升降出入,是在腎的氣化蒸騰作用下,以三焦為通道,隨著氣的升降出入,布散於全身而環流不息。
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可見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及其維持代謝平衡,依賴於氣和許多臟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腎三臟的生理功能起著主要的調節平衡作用。
所以,不論是氣的病變,或許多臟腑的病變,均可影響及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破壞津液的代謝平衡,從而形成傷津、脫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變化,或形成內生水、濕、痰、飲等津液環流障礙,水液停滯積聚的病理變化。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津液是維持生命的基本元素,許多人想了解津液的基本概念,常常不得其門而入。簡單的來說,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都可以純作為津液。如胃液、腸液和涕、淚等。津液,同氣和血一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更仔細的區分,津和液,同屬於水液,都來源於飲食,有賴於脾和胃的運化功能而生成。由於津和液在其性狀、功能及其分佈部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地說,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注於血脈,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這是我們對於津的基本概念。
另外一種人體流動的液體,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故《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津和液之間可以相比轉化,故津和液常同時並稱,但在發生“傷津”和“脫液”的病理變化時,在辯證論治中,又須加以區分。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涉及到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水液功能的運作,絕對不是單一的器官能夠完成的。《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是對津液的生成和輸布、排泄過程的簡明概括。
津液來源於飲食水穀。津液的生成,是通過胃對飲食物的“遊溢精氣”和小腸的“分清別濁”、“上輸於脾”,而生成。津液的輸面目 和排泄。這一塊生生不息的機制,主要是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佈於全身。如果要區別津液的流動,實際上,是許多臟器,彼此互相協調的工作。
舉個例子來說,脾對津液的輸布作用,即是《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的:“為胃行其津液”。人體初始水液的代謝系統,就是脾胃是通過經脈作用。一方面將津液“以灌四旁”(《素問•玉機真臟論》)和全身;另一方面,則將津液“上輸於肺”。這兩個方面統屬於脾的“散精”功能。
肺對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作用,又稱作“通調水道”。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將津液輸佈於全身體表,以發揮津液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津液通過代謝化為汗液而排出體外。故說肺“輸精於皮毛”(《素問•經脈別論》)津液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最後化為尿液而排出體外。
此外,肺在呼氣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可見,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對於津液的輸布和排泄起著重要的作用。
腎對於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亦起著極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腎對津液的主宰作用,主要表現在腎所藏的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亦是氣化作用的原動力。因而胃的“遊溢精氣”、脾的“散精”、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分清別濁”,都需要腎的蒸騰氣化作用而實現。
全身的津液,最後都要通過腎的蒸騰氣化,升清降濁,使“清者”蒸騰上升,從而向全身布散;“濁者”下降化為尿液,注入膀胱。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實際上是調節著全身津液代謝的平衡。故《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綜上所述,津液的生成,依賴於脾胃對飲食物的運化功能;津液的輸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隨著呼吸排出的水氣;津液在體內的升降出入,是在腎的氣化蒸騰作用下,以三焦為通道,隨著氣的升降出入,布散於全身而環流不息。
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可見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及其維持代謝平衡,依賴於氣和許多臟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腎三臟的生理功能起著主要的調節平衡作用。
所以,不論是氣的病變,或許多臟腑的病變,均可影響及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破壞津液的代謝平衡,從而形成傷津、脫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變化,或形成內生水、濕、痰、飲等津液環流障礙,水液停滯積聚的病理變化。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