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十五 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
李秉信
筆者觀察到許多的中醫師, 常常會琅琅上口的,把五行學說掛在嘴邊。常常把陰虛,陽虛當作是中醫學術上的用語, 非常有學問的,用在臨床診斷的依據。 但是很少人知道,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只是,把中國人的哲學實踐化而已。 五行學說最主要的思想核心,確立了中國人架構同體網有機的整體觀:建立以五行為綱,把時間,空間,自然,人體,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宇宙觀。發展出系統的變化觀,五運相襲,如環無端,循環往復,五行生剋制化,聯繫作用觀。
五行生剋制化是五行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規律,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及系統思維方式。五行的分類方法,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什麼樣的科學觀呢?它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有同還有異。相同的,確立了有機的整體觀。我們前面講氣的時候,說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和中醫學,從整體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天地人三才一體,奠定了這個基礎.
陰陽學說從矛盾對立統一這個角度,來闡述世界的統一性。天地萬物都處於矛盾運動的狀態,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用五行的生剋制化,進一步詳細地論證了世界萬物,和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了系統的整體觀念。具體怎麼做的呢?是以五行為綱,有時間,有空間,有自然,有人體,從時空、自然和人體,以五行的屬性為綱,將時空、自然和人體複雜的事物,一分為五,分為五類。 但是,全部都統一在一個系統之內。
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表述時空、自然、人體各類複雜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體。這樣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觀,可以用在,中國人的各式各樣學說上。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經典,就是易經。 這套系統的理論,是非常具有實用性的。 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所有的經典中醫學,都是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念。 作為一個中醫師, 若是沒有這樣天地人三才系統的思考模式, 很難在中醫的領域自成一家。
這個整體觀念,對於儒家各式各樣不同的哲學學說,都做出了貢獻,只是在五行學說表現得更加突出。陰陽學說僅僅是兩分法,而五行學說就是五分法。陰陽學說僅僅提到事物之間具有互根,相互聯繫,相互對立。而五行學說,又進一步詳細地闡明了在對立互根,對立統一基礎上。 在彼此之間的作用上,它們有生剋制化, 既使對立,也互相的統合。這樣一個複雜的關係,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 可以用在疾病的診斷上面。
中國人用這個觀點看世界,不論是在中醫學認為,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整體。 許多修行的法門,也是用這種相同的系統觀念,可以無限的縮小及放大, 我們所位置於的世界。 在密宗的觀想法門中, 就是把自己和法界的系統合而為一,入定於變化中的不變, 在不知不覺當中,契入法界中法性的世界。我們用系統的觀念來看人,人自身各個系統之間,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具有生剋制化。 但是,每一個系統都被一個力量穿梭著。
或許你自己都不知道,在這些變化多端的關係當中, 存在有造物主的神性, 只是看你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緣分, 可以與他合而為一。這樣複雜的關係,進一步科學地、詳細地,論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讓醫家開始體會到,只有把自己的覺性,融入在法界的法性當中,才能夠體會到變化的脉動及節奏, 做出正確的診斷。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 正式貫穿這套理論, 最核心的論述。 這兩組系統,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
五行之間是不斷的進行生剋制化的變化,而且特點又是,如環無端,循環往復。 生命在生生不息的具體表現。就是不斷的,在生剋制化的作用上運動變化。它變化的形式,主要是以生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或者是不規律的運動變化。如此循環反復不斷的運動,奠定了中醫學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生命運動,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
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模型,而不是像西醫學一樣,用靜止的觀點,觀察這個世界。筆者在這裡要澄清,五行學說講的,並不是五個獨立的系統。 相反地,他們都本質於同一個系統, 只是這五個系統用聯繫作用, 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一種動力, 讓系統生生不息的變化者。 五行生剋制化,反應了五行之間是互相聯繫,和互相作用規律。用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世界,來認識生命過程,來認識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
中醫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在五行學說的結構上,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的普通系統論思維方式。我們在這裡,稱它為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而不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這種思維方式規律是什麼呢?簡單的來說。就是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這樣一個思維過程,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氣、陰陽、五行。
特別是五行學說,為我們建立一個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它的基本規律,思維過程的過程,是把法界中的每一件事物, 經細膩的觀察之後,都做一個五行分類。以五行的屬性,用事物類比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分為五個系統。 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闡述事物之間的關係。第一要觀物,類比類比,首先要觀察事物。觀物,要取什麼?
最簡單的來說,取這個物的形象,先觀察,然後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類。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把複雜的現象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就是運數,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叫求道,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所確立的東方的典型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系統思維方式。
它具體的過程,歸納起來叫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自然,說明生命,說明健康,說明疾病,就是運用這樣一個規律,比如,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先取其象,觀物,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要看這個病人表現的異常生命現象。 看他的象,狀態,通過這個現象來取它的象,我們前面講用五行分類,那些表現的正常、異常現象,分析它異常各種各樣的現象。
對這些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看它和誰像。分別納入到五行那個五類裡去,然後再找出臟腑經絡之間複雜的關係,發生了什麼異常,運用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規律,找出它們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求道,做出一個判斷,辨證結論出來。比如,說肝脾不調,說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犯脾,那有肝氣橫逆的病理表現,根據這個表現,現象都收集全了。
然後看這個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它屬於哪一類。它屬於木類,我們才能判定肝氣,肝氣橫逆,運數。根據五行的生剋規律,肝氣橫逆,木旺必剋土,這是一個結果。 同樣的,木旺也可能侮金,那麼到底是僅僅是木旺剋土呢?還是既有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據這個象來決定,運數,掌握這個規律。僅僅根據這個象,客觀實際,最後得出結論,判斷求道。
僅僅是累及到脾,沒有涉及到肺,那麼得出結論,木旺剋土,肝脾不調,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也體現了這個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式。 筆者上述所舉的這個例子, 清楚的表達五行學說系統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比氣所奠定起來的整體的系統思維方式, 和陰陽學說所奠定的那個系統思維方式更加縝密,更加嚴密,得出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具體。
筆者觀察到許多的中醫師, 常常會琅琅上口的,把五行學說掛在嘴邊。常常把陰虛,陽虛當作是中醫學術上的用語, 非常有學問的,用在臨床診斷的依據。 但是很少人知道,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只是,把中國人的哲學實踐化而已。 五行學說最主要的思想核心,確立了中國人架構同體網有機的整體觀:建立以五行為綱,把時間,空間,自然,人體,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宇宙觀。發展出系統的變化觀,五運相襲,如環無端,循環往復,五行生剋制化,聯繫作用觀。
五行生剋制化是五行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規律,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及系統思維方式。五行的分類方法,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什麼樣的科學觀呢?它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有同還有異。相同的,確立了有機的整體觀。我們前面講氣的時候,說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和中醫學,從整體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天地人三才一體,奠定了這個基礎.
陰陽學說從矛盾對立統一這個角度,來闡述世界的統一性。天地萬物都處於矛盾運動的狀態,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用五行的生剋制化,進一步詳細地論證了世界萬物,和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了系統的整體觀念。具體怎麼做的呢?是以五行為綱,有時間,有空間,有自然,有人體,從時空、自然和人體,以五行的屬性為綱,將時空、自然和人體複雜的事物,一分為五,分為五類。 但是,全部都統一在一個系統之內。
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表述時空、自然、人體各類複雜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體。這樣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觀,可以用在,中國人的各式各樣學說上。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經典,就是易經。 這套系統的理論,是非常具有實用性的。 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所有的經典中醫學,都是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念。 作為一個中醫師, 若是沒有這樣天地人三才系統的思考模式, 很難在中醫的領域自成一家。
這個整體觀念,對於儒家各式各樣不同的哲學學說,都做出了貢獻,只是在五行學說表現得更加突出。陰陽學說僅僅是兩分法,而五行學說就是五分法。陰陽學說僅僅提到事物之間具有互根,相互聯繫,相互對立。而五行學說,又進一步詳細地闡明了在對立互根,對立統一基礎上。 在彼此之間的作用上,它們有生剋制化, 既使對立,也互相的統合。這樣一個複雜的關係,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 可以用在疾病的診斷上面。
中國人用這個觀點看世界,不論是在中醫學認為,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整體。 許多修行的法門,也是用這種相同的系統觀念,可以無限的縮小及放大, 我們所位置於的世界。 在密宗的觀想法門中, 就是把自己和法界的系統合而為一,入定於變化中的不變, 在不知不覺當中,契入法界中法性的世界。我們用系統的觀念來看人,人自身各個系統之間,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具有生剋制化。 但是,每一個系統都被一個力量穿梭著。
或許你自己都不知道,在這些變化多端的關係當中, 存在有造物主的神性, 只是看你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緣分, 可以與他合而為一。這樣複雜的關係,進一步科學地、詳細地,論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讓醫家開始體會到,只有把自己的覺性,融入在法界的法性當中,才能夠體會到變化的脉動及節奏, 做出正確的診斷。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 正式貫穿這套理論, 最核心的論述。 這兩組系統,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
五行之間是不斷的進行生剋制化的變化,而且特點又是,如環無端,循環往復。 生命在生生不息的具體表現。就是不斷的,在生剋制化的作用上運動變化。它變化的形式,主要是以生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或者是不規律的運動變化。如此循環反復不斷的運動,奠定了中醫學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生命運動,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
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模型,而不是像西醫學一樣,用靜止的觀點,觀察這個世界。筆者在這裡要澄清,五行學說講的,並不是五個獨立的系統。 相反地,他們都本質於同一個系統, 只是這五個系統用聯繫作用, 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一種動力, 讓系統生生不息的變化者。 五行生剋制化,反應了五行之間是互相聯繫,和互相作用規律。用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世界,來認識生命過程,來認識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
中醫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在五行學說的結構上,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的普通系統論思維方式。我們在這裡,稱它為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而不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這種思維方式規律是什麼呢?簡單的來說。就是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這樣一個思維過程,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氣、陰陽、五行。
特別是五行學說,為我們建立一個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它的基本規律,思維過程的過程,是把法界中的每一件事物, 經細膩的觀察之後,都做一個五行分類。以五行的屬性,用事物類比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分為五個系統。 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闡述事物之間的關係。第一要觀物,類比類比,首先要觀察事物。觀物,要取什麼?
最簡單的來說,取這個物的形象,先觀察,然後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類。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把複雜的現象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就是運數,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叫求道,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所確立的東方的典型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系統思維方式。
它具體的過程,歸納起來叫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自然,說明生命,說明健康,說明疾病,就是運用這樣一個規律,比如,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先取其象,觀物,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要看這個病人表現的異常生命現象。 看他的象,狀態,通過這個現象來取它的象,我們前面講用五行分類,那些表現的正常、異常現象,分析它異常各種各樣的現象。
對這些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看它和誰像。分別納入到五行那個五類裡去,然後再找出臟腑經絡之間複雜的關係,發生了什麼異常,運用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規律,找出它們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求道,做出一個判斷,辨證結論出來。比如,說肝脾不調,說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犯脾,那有肝氣橫逆的病理表現,根據這個表現,現象都收集全了。
然後看這個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它屬於哪一類。它屬於木類,我們才能判定肝氣,肝氣橫逆,運數。根據五行的生剋規律,肝氣橫逆,木旺必剋土,這是一個結果。 同樣的,木旺也可能侮金,那麼到底是僅僅是木旺剋土呢?還是既有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據這個象來決定,運數,掌握這個規律。僅僅根據這個象,客觀實際,最後得出結論,判斷求道。
僅僅是累及到脾,沒有涉及到肺,那麼得出結論,木旺剋土,肝脾不調,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也體現了這個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式。 筆者上述所舉的這個例子, 清楚的表達五行學說系統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比氣所奠定起來的整體的系統思維方式, 和陰陽學說所奠定的那個系統思維方式更加縝密,更加嚴密,得出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具體。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