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四 己土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李秉信
在八字命盤的結構中,己土為脾。在生理結構上,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所以,這個臟器出了問題,對於病人在消化系統上的運作,出現了新陳代謝失調的症狀。在實際的論命過程上,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驗證。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於脾胃,脾和胃相為表裡。
從五行的表裡關係來說,脾和胃同屬於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於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而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五行屬土,在志為思,在液為涎,主肌肉與四肢。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穀(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穀,即是對包含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進行的。
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穀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問•經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和“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等等,都是說明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
脾的這種生理功能,也即是《素問•厥論》所說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胃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反之,若脾的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水液 運化水液,也有人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以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穀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停滯,也就能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
反之,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運化水穀和水液,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離。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這實際上是對飲食營養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義,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所以,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重要意義。
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於保護脾胃;如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用藥時也要顧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中的具體體現。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
“清”,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 “升清”,即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升和降是臟腑氣機的一對矛盾運動。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濁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於恆定於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
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正如李東垣所強調的脾氣升發,是元氣充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水穀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洩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病症。
脾主統血,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難經•四十二難》說:“脾裹血,溫五臟”。這裡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實際上也就是指脾有統血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如沈目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
脾之所以能統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而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氣的固攝功能減退,而導致出血。
但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在習慣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稱作脾不統血。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在八字命盤的結構中,己土為脾。在生理結構上,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所以,這個臟器出了問題,對於病人在消化系統上的運作,出現了新陳代謝失調的症狀。在實際的論命過程上,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驗證。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於脾胃,脾和胃相為表裡。
從五行的表裡關係來說,脾和胃同屬於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於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而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五行屬土,在志為思,在液為涎,主肌肉與四肢。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穀(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穀,即是對包含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進行的。
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穀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問•經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和“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等等,都是說明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
脾的這種生理功能,也即是《素問•厥論》所說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胃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反之,若脾的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水液 運化水液,也有人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以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穀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停滯,也就能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
反之,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運化水穀和水液,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離。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這實際上是對飲食營養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義,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所以,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重要意義。
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於保護脾胃;如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用藥時也要顧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中的具體體現。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
“清”,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 “升清”,即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升和降是臟腑氣機的一對矛盾運動。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濁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於恆定於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
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正如李東垣所強調的脾氣升發,是元氣充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水穀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洩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病症。
脾主統血,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難經•四十二難》說:“脾裹血,溫五臟”。這裡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實際上也就是指脾有統血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如沈目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
脾之所以能統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而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氣的固攝功能減退,而導致出血。
但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在習慣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稱作脾不統血。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