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中醫五行互藏模型系列之一 東方系統論濫觴
中醫師 李秉信
“ 五行互藏” 本來是 屬於中醫方法論的範疇,把陰陽無限度切割思考方式,發揮到淋漓盡致。用系統控制者的方式,觀察系統內的每一個元件。這種切割的方式,近年來有人稱之為“ 東方系統論。” 其源雖可上溯至《內經》,但直至明•張景岳才明確提出五行互藏這一概念, 並有所闡述。
有關五行,較早見於《尚書•洪範》,古人對無限的物質世界直觀的認巧,它概括了物質的五種屬性,相當於物質結構的平面模式圖,五行的生剋制化是其運動發展觀。五行引入醫學領域,表示五臟的五種屬性和生物生長、發育的五個階段,即生、長、壯、老、已過程,與陰陽互為補充,成為傳統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陈立怀, 1985)
五行互藏是在五行基礎上的發展。在天,用以說明多維、多層次無限可分的物質結構和屬性;在人,則用以說明“各臟之中, 必各兼五氣”。但五行互藏這一思維形式,在傳統醫學中,如輔行訣及湯液經法,有許多論述深入的闡述和廣泛的應用。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 五行互藏” 本來是 屬於中醫方法論的範疇,把陰陽無限度切割思考方式,發揮到淋漓盡致。用系統控制者的方式,觀察系統內的每一個元件。這種切割的方式,近年來有人稱之為“ 東方系統論。” 其源雖可上溯至《內經》,但直至明•張景岳才明確提出五行互藏這一概念, 並有所闡述。
有關五行,較早見於《尚書•洪範》,古人對無限的物質世界直觀的認巧,它概括了物質的五種屬性,相當於物質結構的平面模式圖,五行的生剋制化是其運動發展觀。五行引入醫學領域,表示五臟的五種屬性和生物生長、發育的五個階段,即生、長、壯、老、已過程,與陰陽互為補充,成為傳統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陈立怀, 1985)
五行互藏是在五行基礎上的發展。在天,用以說明多維、多層次無限可分的物質結構和屬性;在人,則用以說明“各臟之中, 必各兼五氣”。但五行互藏這一思維形式,在傳統醫學中,如輔行訣及湯液經法,有許多論述深入的闡述和廣泛的應用。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