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十五 不假思索寂滅清潔光輝
李秉信
在東方大乘佛教的經典中, 把這種心意識停止運作的狀態,用「寂滅」兩個字來加以形容。 這樣的體會,正是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證到涅槃的意境。釋迦牟尼在那一瞬間,體驗到了那種心靈不運作的狀態, 是一種人類無法瞭解, 也不可知的境界。其實, 這是一個很簡單, 也可以被瞭解的比喻。
人的瞭解是從心識的運作開始。只要人的心識一運作, 生命嘗試瞭觧就會帶來變化。 一個最基本的瞭解就是分別, 分別喜和惡, 好和壞, 是及非, 喜歡或是不喜歡。 人的世界因為分別開始繽紛燦爛, 五顏六色, 充滿著上下起伏, 以及一日數變。
東方的經典不是說, 一個變化的世界就是無常的人生。 變化的識心就是無常的生和死。然而很吊詭的,生命再來到這個世界上, 卻是帶著一個不改變, 累世的習氣。 設身處地想之, 一個這麼執著的你, 這麼堅持累世看法的自己, 竟然要浮沈在這個每天都變化的世界裡。
我們稱作一個無常的世界。 以不變面對萬變,怎麼會沒有煩惱和痛苦呢?解決所有的問題,都要回到分別的最根處, 才會有答案。 既然煩惱從心識的運作開始, 那麼, 追求一個不煩惱的境界, 是不是可以從心識的不運作著手。 然而, 這又回到了, 一切的世界都是由識心的運作開始, 那麼識心的不運作是可以被瞭解的嗎?
經典中常常會用心中「寂滅」的境界,來形容心識不運作的感覺。 禪宗歷代法嗣相傳, 總是用心心相映之法, 來形容這種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不能分別的不可說境界。 這一切的不字, 只是 來表達所傳之法, 是不可能用可以運作的識心去暸解的。 只要你的識心還在運作, 所得的法都還不是。
這種口傳心授之法, 是暗藏著深妙的玄機。它所代表的意義是,真正的法, 或者是道, 和人心識的運作, 是分處不相同的系統。 看穿人的智慧系統, 或是經驗系統, 都是在識心相交後, 分別後才能運作的。 人的智慧都是在自以為是的智慧裡。 然而屬天的智慧, 是無法分別和運作的。
如同不同族群的人, 可以用不同的語言, 不同的習慣來形容太陽。 甚至製作曆法,把太陽當成神來崇拜。但是太陽的日昇和日落, 絕對不會因為你的心識運作而改變。 不論你的識心再怎麼運作, 都是無法改變太陽運行的軌道。
這裡說明了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能自己發出光明的,而映照在行者不分別,寂滅的心智中。但是,人真的很難不分別,在原始佛教中認為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又落入二元論的意識層次裡。
再舉個例,我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到底是月來照江,還是江來映月,由這樣的想法,我們發現,人的思維真的很難掙脫二元選擇的世界。 其實由這些的例子,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當修行者自己認為自己已證入涅槃後,如果仍是無法打破,這種像是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江和月的照和映二元方式的思考。
則只是停留在意識進出的死胡同裡,不可能進入那種完全「寂滅」的體會。唯一能讓修行者得到完全的解脫之道,乃是那種很難用文字加以形容,有點像是那種瀕死者在生死交錯的味道。那是在瞬間脫離現有意識運作, 二元判斷系統。 在那一剎那心識不運作的瞬間, 行者體會到了那個無法判斷的姿味。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禪宗公案,來讓行者悟道的法門。 你看公案, 須要看到那種無法判斷的味道, 那就接近寂滅了。 就在那一綫完全寂滅的時空凝結中,在那段生死片刻不知道能維持多久,可能眨眼間又要往下一個意識層次去的片刻裡,一瞬間心智活動的完全停止,突然所有的疑惑得到解答,所有未明的狀況全部看見。
甚至修行人也不在乎是什麼樣的答案了,才是真正的超出了死之道,般若智慧油然而生。在紅塵中,很少有人能達得到那種「超脫二元意識的境界」。 許多自認為自己修行果位很高的行者, 若是他的心智仍然停留在個可判斷的系統裡,。那就是看起來道行很高,但是,這還是不夠的。因為看還是在判斷裡。
就好像沒有人可以永遠停留在意識轉換的定中, 而不出來。修行者只有在世緣未了的發心下,出涅槃,再入三界,在禪定中由意識的轉化,多次出離三界,返回三界。 在多次, 甚至無限次出離,及往返三界之間, 如果有機緣,在當下體驗到那種心識的不運作, 就當下入三界本空了!
初入法門修行者練習數息, 吐納, 出入定的功課, 說穿了只是在練習不同層次的意識轉換。 大多數人依法本照本宣科, 行禮如儀的練習著。 有根器的修行者知道, 他練的不是那個多層次意識跳躍。 那種跳躍只是在脫離意識執著而已。他練的是那種能夠不假思索的判斷, 以及不假思索的跳躍。
意識轉換只是在体悟那種意識的不運作, 以及不假思索。 意識不運作的當下, 所有意識運作的蒙蔽頓時拿掉。如夢幻顯現,心中無明漸漸消失,於三界中六根對六塵的執取漸次減少,進一步淨化心識,終至心中自性光明顯現,若繼續淨化心中的根塵識,心中光明可漸漸擴大.
原來突破無明的通路也漸擴大,無明日滅,自性光明日增,修行者顯現了最終的覺悟的意識,光明與寂靜合而為一體,印度中觀學者貿作寂稱此一境界為「清潔光輝的心靈」(下期續)。
在東方大乘佛教的經典中, 把這種心意識停止運作的狀態,用「寂滅」兩個字來加以形容。 這樣的體會,正是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證到涅槃的意境。釋迦牟尼在那一瞬間,體驗到了那種心靈不運作的狀態, 是一種人類無法瞭解, 也不可知的境界。其實, 這是一個很簡單, 也可以被瞭解的比喻。
人的瞭解是從心識的運作開始。只要人的心識一運作, 生命嘗試瞭觧就會帶來變化。 一個最基本的瞭解就是分別, 分別喜和惡, 好和壞, 是及非, 喜歡或是不喜歡。 人的世界因為分別開始繽紛燦爛, 五顏六色, 充滿著上下起伏, 以及一日數變。
東方的經典不是說, 一個變化的世界就是無常的人生。 變化的識心就是無常的生和死。然而很吊詭的,生命再來到這個世界上, 卻是帶著一個不改變, 累世的習氣。 設身處地想之, 一個這麼執著的你, 這麼堅持累世看法的自己, 竟然要浮沈在這個每天都變化的世界裡。
我們稱作一個無常的世界。 以不變面對萬變,怎麼會沒有煩惱和痛苦呢?解決所有的問題,都要回到分別的最根處, 才會有答案。 既然煩惱從心識的運作開始, 那麼, 追求一個不煩惱的境界, 是不是可以從心識的不運作著手。 然而, 這又回到了, 一切的世界都是由識心的運作開始, 那麼識心的不運作是可以被瞭解的嗎?
經典中常常會用心中「寂滅」的境界,來形容心識不運作的感覺。 禪宗歷代法嗣相傳, 總是用心心相映之法, 來形容這種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不能分別的不可說境界。 這一切的不字, 只是 來表達所傳之法, 是不可能用可以運作的識心去暸解的。 只要你的識心還在運作, 所得的法都還不是。
這種口傳心授之法, 是暗藏著深妙的玄機。它所代表的意義是,真正的法, 或者是道, 和人心識的運作, 是分處不相同的系統。 看穿人的智慧系統, 或是經驗系統, 都是在識心相交後, 分別後才能運作的。 人的智慧都是在自以為是的智慧裡。 然而屬天的智慧, 是無法分別和運作的。
如同不同族群的人, 可以用不同的語言, 不同的習慣來形容太陽。 甚至製作曆法,把太陽當成神來崇拜。但是太陽的日昇和日落, 絕對不會因為你的心識運作而改變。 不論你的識心再怎麼運作, 都是無法改變太陽運行的軌道。
這裡說明了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能自己發出光明的,而映照在行者不分別,寂滅的心智中。但是,人真的很難不分別,在原始佛教中認為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又落入二元論的意識層次裡。
再舉個例,我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到底是月來照江,還是江來映月,由這樣的想法,我們發現,人的思維真的很難掙脫二元選擇的世界。 其實由這些的例子,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當修行者自己認為自己已證入涅槃後,如果仍是無法打破,這種像是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江和月的照和映二元方式的思考。
則只是停留在意識進出的死胡同裡,不可能進入那種完全「寂滅」的體會。唯一能讓修行者得到完全的解脫之道,乃是那種很難用文字加以形容,有點像是那種瀕死者在生死交錯的味道。那是在瞬間脫離現有意識運作, 二元判斷系統。 在那一剎那心識不運作的瞬間, 行者體會到了那個無法判斷的姿味。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禪宗公案,來讓行者悟道的法門。 你看公案, 須要看到那種無法判斷的味道, 那就接近寂滅了。 就在那一綫完全寂滅的時空凝結中,在那段生死片刻不知道能維持多久,可能眨眼間又要往下一個意識層次去的片刻裡,一瞬間心智活動的完全停止,突然所有的疑惑得到解答,所有未明的狀況全部看見。
甚至修行人也不在乎是什麼樣的答案了,才是真正的超出了死之道,般若智慧油然而生。在紅塵中,很少有人能達得到那種「超脫二元意識的境界」。 許多自認為自己修行果位很高的行者, 若是他的心智仍然停留在個可判斷的系統裡,。那就是看起來道行很高,但是,這還是不夠的。因為看還是在判斷裡。
就好像沒有人可以永遠停留在意識轉換的定中, 而不出來。修行者只有在世緣未了的發心下,出涅槃,再入三界,在禪定中由意識的轉化,多次出離三界,返回三界。 在多次, 甚至無限次出離,及往返三界之間, 如果有機緣,在當下體驗到那種心識的不運作, 就當下入三界本空了!
初入法門修行者練習數息, 吐納, 出入定的功課, 說穿了只是在練習不同層次的意識轉換。 大多數人依法本照本宣科, 行禮如儀的練習著。 有根器的修行者知道, 他練的不是那個多層次意識跳躍。 那種跳躍只是在脫離意識執著而已。他練的是那種能夠不假思索的判斷, 以及不假思索的跳躍。
意識轉換只是在体悟那種意識的不運作, 以及不假思索。 意識不運作的當下, 所有意識運作的蒙蔽頓時拿掉。如夢幻顯現,心中無明漸漸消失,於三界中六根對六塵的執取漸次減少,進一步淨化心識,終至心中自性光明顯現,若繼續淨化心中的根塵識,心中光明可漸漸擴大.
原來突破無明的通路也漸擴大,無明日滅,自性光明日增,修行者顯現了最終的覺悟的意識,光明與寂靜合而為一體,印度中觀學者貿作寂稱此一境界為「清潔光輝的心靈」(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