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十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李秉信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在這裡,我們可以對關鍵字,做出解釋。見:現。 可欲:貪戀的欲望。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人類因肉體、感官的影響,受到外面情愛、色慾的引誘,使靈光暗淡。當人的慾望越強烈,我執越堅持的時候,一定會發生自心蒙蔽自性。當我的層面越來越大的時候,不管由得你,或是由不得你,靈氣一定會耗散變質,人心就會浮動、狂亂。
道德經在這裡引出了不見可欲,因為你慾望越大,自性越亂,我們對物質減少一分,人格就提升一分,對情欲減少一分,道德就增高一分,所以今天我們修道要修到空掉。所謂的空掉,就是把我的所要,我的不要,我的喜歡,我的不喜歡拿掉。當我們還在,我的層面上打轉的時候,內心的自性,一定會和法界的法性,產生隔絕分離。
或許你都不知道,內心自性和法界的法性的距離,或者是不相適合,是我們人生一切煩惱痛苦的來源。不見可欲,看到什麼都是身外物。我們要格物致知,將來連這個身體,都不是你的,你其他還要求什麼?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他也講:「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他又講:「吾本西方一佛子,為何流浪帝王家。」
順治皇帝非常哀怨的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黃金、白玉,不是貴的,唯有袈裟披肩難。穿上袈裟是被尊重的。如果去泰國,會發現泰國早上坐公車,看到那些穿袈裟的,全部都讓他們先上車,你不能跟他爭先恐後,因為他穿袈裟,表示已經是人上人了。所以他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我們有沒有穿袈裟,有,我們都穿無形的袈裟,我們是最高的實相無相,實相是無相的,我們今天沒有外相,不求外相,不求名相,但是我們是穿上無形的袈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不要讓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甚至是,潛意識裡的野心,來擾亂你的心境。你在人皮底下的自性,都被這些慾望隔離。
心中空有追求真理的道心,但卻在慾望上矛盾。這種上衝下洗,左思左考,讓我們在善惡之間徘徊者。欲很多種,例如口欲,楞嚴經上有一句話:食肉之人,死入地獄,受苦無量。第二句:食肉之人,所做的功德,悉無成就(因你這個口欲,沒有斷),外面看到不應該看的,就不要看,或聽到是非的話,就要視而不見,聽而不入。
初學道德經的行道者, 一定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在人世間的互動裡,常常會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不管是,人世間恩怨情仇的交錯,或者是,花花世界裡的動物植物,常常充斥著無法放下的矛盾?從這樣的反應,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人, 他們的眼界,只是看到物質世界裡,我的慾望,我的野心想要抓取的成住壞空。然而,又有什麼事情能夠永遠的留下來呢?
所以我們的情緒,無法自主的,跟著變化的波動上下起伏。 然而, 說也奇妙的,在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 就是用世間的無常, 來切入變化的本質。就要自己問自己,是不是能夠看到, 所有的變化,都蕩漾在唯一不變的存在場。 在難以掌握的變化當中, 存在著一點就通的不變。通過玄妙之門,內心的世界和外在的存在,充分的交合在一起。你的眼光不再懷疑了。
當永遠都在的法性,能夠和我們臭皮囊內的自性,內外打成一片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平安喜樂是不言而喻的。道德經中所說使心不亂,就是這個味道。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在這裡,我們可以對關鍵字,做出解釋。見:現。 可欲:貪戀的欲望。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人類因肉體、感官的影響,受到外面情愛、色慾的引誘,使靈光暗淡。當人的慾望越強烈,我執越堅持的時候,一定會發生自心蒙蔽自性。當我的層面越來越大的時候,不管由得你,或是由不得你,靈氣一定會耗散變質,人心就會浮動、狂亂。
道德經在這裡引出了不見可欲,因為你慾望越大,自性越亂,我們對物質減少一分,人格就提升一分,對情欲減少一分,道德就增高一分,所以今天我們修道要修到空掉。所謂的空掉,就是把我的所要,我的不要,我的喜歡,我的不喜歡拿掉。當我們還在,我的層面上打轉的時候,內心的自性,一定會和法界的法性,產生隔絕分離。
或許你都不知道,內心自性和法界的法性的距離,或者是不相適合,是我們人生一切煩惱痛苦的來源。不見可欲,看到什麼都是身外物。我們要格物致知,將來連這個身體,都不是你的,你其他還要求什麼?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他也講:「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他又講:「吾本西方一佛子,為何流浪帝王家。」
順治皇帝非常哀怨的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黃金、白玉,不是貴的,唯有袈裟披肩難。穿上袈裟是被尊重的。如果去泰國,會發現泰國早上坐公車,看到那些穿袈裟的,全部都讓他們先上車,你不能跟他爭先恐後,因為他穿袈裟,表示已經是人上人了。所以他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我們有沒有穿袈裟,有,我們都穿無形的袈裟,我們是最高的實相無相,實相是無相的,我們今天沒有外相,不求外相,不求名相,但是我們是穿上無形的袈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不要讓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甚至是,潛意識裡的野心,來擾亂你的心境。你在人皮底下的自性,都被這些慾望隔離。
心中空有追求真理的道心,但卻在慾望上矛盾。這種上衝下洗,左思左考,讓我們在善惡之間徘徊者。欲很多種,例如口欲,楞嚴經上有一句話:食肉之人,死入地獄,受苦無量。第二句:食肉之人,所做的功德,悉無成就(因你這個口欲,沒有斷),外面看到不應該看的,就不要看,或聽到是非的話,就要視而不見,聽而不入。
初學道德經的行道者, 一定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在人世間的互動裡,常常會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不管是,人世間恩怨情仇的交錯,或者是,花花世界裡的動物植物,常常充斥著無法放下的矛盾?從這樣的反應,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人, 他們的眼界,只是看到物質世界裡,我的慾望,我的野心想要抓取的成住壞空。然而,又有什麼事情能夠永遠的留下來呢?
所以我們的情緒,無法自主的,跟著變化的波動上下起伏。 然而, 說也奇妙的,在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 就是用世間的無常, 來切入變化的本質。就要自己問自己,是不是能夠看到, 所有的變化,都蕩漾在唯一不變的存在場。 在難以掌握的變化當中, 存在著一點就通的不變。通過玄妙之門,內心的世界和外在的存在,充分的交合在一起。你的眼光不再懷疑了。
當永遠都在的法性,能夠和我們臭皮囊內的自性,內外打成一片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平安喜樂是不言而喻的。道德經中所說使心不亂,就是這個味道。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