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傳燈公案系列之十 無明反彈話頭作用膠著
李秉信
修行法要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在於自然而然的心性。惠能都沒有技倆,我們自然而然的行深,更是不須咒語,心法及呈伎倆。最簡單的說,只是向意根下卜度,向舉起處承擔,於句下承擔,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普羅大眾而言,太習慣習氣及慣性,所有的事情都視為當然,是我們揮之不去的束縛。說得更清楚一點,不藉疑,無以悟。
何以疑?常自思維,生死事大,如救頭燃。面對自己來去的問題,你還能再習慣下去嗎?那就是禪宗不得向意根下蔔度,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即一切總不得,在不得中,你的不得呢?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僧問雲門,如何是佛?門雲:幹屎橛。不須呈伎倆,直須啐地折,曝地斷,方敵得生死。
我們必須還原這樣一個場景,試想:當宗杲連續以這麼多“不不得”,像機關炮一樣,啪啪啪啪快速打過來來,把我的路全部堵死的時候,那個逼拶的力道,一定會讓我的心意識,完全動彈不不得。已經沒有辦法用意識選擇的時候,逼著我向內行深,逼得無路可走,進入絕境。此時才有“懸崖撒手、大死一番、絕後再甦”。
猶然記得,筆者年輕的時候,從洛杉磯做坐十八小時飛機到倫敦。航程中一路亂流,沒有辦法入睡。快到目的地時,所有意識再也支撐不住了,捨離習慣佔據的思考,不得不進入另外一個意識狀態。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文字內容的意思,而應該是宗杲這種逼拶的手段和方法。凡夫習氣,遇事心就向外求,功夫不不夠的時候,經常心出流,了卻不能即知即覺。
還有一些人修行,常如宗杲所說“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於世事上不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當我們還在現有的意識狀態時,什麼都不是。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大慧尺牘之示妙證居士)。自己對自己下狠手,把自己逼入絕境,這是需要決定信,和決定志的。
常人做到這點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此時,正是有宗杲這樣的師父逼拶,才有可能幫助到修行者功夫做得更深,甚至當下“啐地折,嚗地斷”。在宗杲以前,佛法只談信、悟,到了宗杲提出疑情,才使「信、疑、悟」三足鼎立,成為佛法修行的基石。以前沒有起疑情為依據,來判斷禪和子是真悟還是假悟。
只要是眾生,習慣把自己的判斷放在「道理」、「解會」與「疑惑」。行者依「理、道理」,產生深信、正信。「解會」乃視行者是腦筋知道了?還是依修行所得的體會、驗證。疑與悟連動,起了「疑情」,成片、成團,爆破得悟。此「疑惑」,指行者腦筋尚不瞭解其理;屬「疑心所」的疑;當然無法成片、成團爆破,乃因沒有能量,沒有增上突破的力道。
參禪法門,貴在起疑情;而疑惑、疑念尚在門外。 疑情如何決﹖那樣的味道,在於兩種意識層次的轉換。其實說兩種,還在分別心當中。只有行深到無法理解的意識中,在一切都不懂的時候,給個話頭去決疑,「無?」、「誰?」不從道理會;若不瞭解,就起個疑 (念)?制心一處,時時提撕,勇猛忿去;
那種能量的累積,追至極點,無明反彈作用力,與話頭作用力兩股正、反力量膠著,讓行者反而更加疑(情)。「入參」猛鼓風,仍處渾然不知情裡,成團大力量,爆!才能漆桶底脫。對於普通人而言,念頭、話頭、疑情都需要依附,一個平穩不動的東西,才能起作用。若是讓念頭依附這個平穩不動的東西,就真的是脫死屍。
因為是念頭在做主人。話頭只是引發疑情的工具。若是產生不了疑情,則話頭或公案就毫無意義。 疑情與念頭的差別,在於念頭是一直不停的跳動,而疑情較為平穩,不會有跳動的現象。所以有疑情,可以讓行者維持在平穩不動的狀態。等念頭不在蠢動的時候,應該就是擺脫生死輪迴的起頭。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修行法要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在於自然而然的心性。惠能都沒有技倆,我們自然而然的行深,更是不須咒語,心法及呈伎倆。最簡單的說,只是向意根下卜度,向舉起處承擔,於句下承擔,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普羅大眾而言,太習慣習氣及慣性,所有的事情都視為當然,是我們揮之不去的束縛。說得更清楚一點,不藉疑,無以悟。
何以疑?常自思維,生死事大,如救頭燃。面對自己來去的問題,你還能再習慣下去嗎?那就是禪宗不得向意根下蔔度,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即一切總不得,在不得中,你的不得呢?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僧問雲門,如何是佛?門雲:幹屎橛。不須呈伎倆,直須啐地折,曝地斷,方敵得生死。
我們必須還原這樣一個場景,試想:當宗杲連續以這麼多“不不得”,像機關炮一樣,啪啪啪啪快速打過來來,把我的路全部堵死的時候,那個逼拶的力道,一定會讓我的心意識,完全動彈不不得。已經沒有辦法用意識選擇的時候,逼著我向內行深,逼得無路可走,進入絕境。此時才有“懸崖撒手、大死一番、絕後再甦”。
猶然記得,筆者年輕的時候,從洛杉磯做坐十八小時飛機到倫敦。航程中一路亂流,沒有辦法入睡。快到目的地時,所有意識再也支撐不住了,捨離習慣佔據的思考,不得不進入另外一個意識狀態。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文字內容的意思,而應該是宗杲這種逼拶的手段和方法。凡夫習氣,遇事心就向外求,功夫不不夠的時候,經常心出流,了卻不能即知即覺。
還有一些人修行,常如宗杲所說“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於世事上不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當我們還在現有的意識狀態時,什麼都不是。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大慧尺牘之示妙證居士)。自己對自己下狠手,把自己逼入絕境,這是需要決定信,和決定志的。
常人做到這點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此時,正是有宗杲這樣的師父逼拶,才有可能幫助到修行者功夫做得更深,甚至當下“啐地折,嚗地斷”。在宗杲以前,佛法只談信、悟,到了宗杲提出疑情,才使「信、疑、悟」三足鼎立,成為佛法修行的基石。以前沒有起疑情為依據,來判斷禪和子是真悟還是假悟。
只要是眾生,習慣把自己的判斷放在「道理」、「解會」與「疑惑」。行者依「理、道理」,產生深信、正信。「解會」乃視行者是腦筋知道了?還是依修行所得的體會、驗證。疑與悟連動,起了「疑情」,成片、成團,爆破得悟。此「疑惑」,指行者腦筋尚不瞭解其理;屬「疑心所」的疑;當然無法成片、成團爆破,乃因沒有能量,沒有增上突破的力道。
參禪法門,貴在起疑情;而疑惑、疑念尚在門外。 疑情如何決﹖那樣的味道,在於兩種意識層次的轉換。其實說兩種,還在分別心當中。只有行深到無法理解的意識中,在一切都不懂的時候,給個話頭去決疑,「無?」、「誰?」不從道理會;若不瞭解,就起個疑 (念)?制心一處,時時提撕,勇猛忿去;
那種能量的累積,追至極點,無明反彈作用力,與話頭作用力兩股正、反力量膠著,讓行者反而更加疑(情)。「入參」猛鼓風,仍處渾然不知情裡,成團大力量,爆!才能漆桶底脫。對於普通人而言,念頭、話頭、疑情都需要依附,一個平穩不動的東西,才能起作用。若是讓念頭依附這個平穩不動的東西,就真的是脫死屍。
因為是念頭在做主人。話頭只是引發疑情的工具。若是產生不了疑情,則話頭或公案就毫無意義。 疑情與念頭的差別,在於念頭是一直不停的跳動,而疑情較為平穩,不會有跳動的現象。所以有疑情,可以讓行者維持在平穩不動的狀態。等念頭不在蠢動的時候,應該就是擺脫生死輪迴的起頭。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