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二十二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李秉信
氣和津液的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互動。氣屬陽,津液屬陰。氣和津液的關係,與氣和血關係極其雷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和氣的氣化、溫煦、推動和固攝作用;而氣在體內的存在,不僅依附於血,且亦依附於津液,故津液亦是氣的載體。茲分述如下:
氣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有賴於胃的“遊溢精氣”和脾的運化水穀精氣。所以,脾胃之氣健旺,則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氣虛衰,則影響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在臨床上,亦常可見氣津兩傷之證。
氣能行(化)津 津液的輸布及其化為汗、尿等排出體外,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由於脾氣的“散精”和轉輸、肺氣的宣發和肅降、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才能促使津液輸佈於全身而環週不休,使經過代謝的多餘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津液的代謝才能維持生理平衡。
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利時,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亦隨之而受阻;由於某種原因,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功能受阻而發生停聚時,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亦隨之而不利。因此,氣虛、氣滯可致津液停滯,稱作氣不行(化)水;津液停聚而致氣機不利,則稱為作水停氣滯(阻)。
二者互為因果,從而形成內生之水濕、痰、飲,甚則形成水氾為腫的病理變化。臨床治療時,行氣與利水之法須並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從更實際的效果來看,氣能攝津、津能載氣 津液的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
維持津液代謝的正常平衡,也有賴於氣的固攝作用。因此,在氣虛或氣的固攝作用減弱時,勢必導致體內津液的無故流失,發生多汗、漏汗、多尿、遺尿等病理現象。反之,由於津液能載氣,故在多汗、多尿和吐瀉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況下,亦可出現“氣隨津脫”的病證。
《金匱要略心典》說:“吐下之餘,定無完氣”,即是此意。
血和津液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血和津液,都是液態樣的物質,也都有滋潤和濡養的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都屬於陰。因此,血和津液之間亦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血和津液的生成,都來源於水穀精氣,由水穀精氣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說。
津液滲注脈中,即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 《靈樞•癰疽》說:“中焦出氣如霧,上註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這說明了生理,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病理情況下,血和津液之間也多相互影響。
如在失血過多時,脈外之津液,可滲注於脈中,以補償脈內血液容量的不足;與此同時,由於脈外之津液大量滲注於脈內,則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乾燥等病理現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損耗時,不僅滲入脈內津液不足,甚至脈內之津液亦可滲出於脈外,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等病變。
因此,對於失血患者,臨床上不宜用汗法。 《傷寒論》有“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之誡;對於多汗奪津或津液大虧的患者,亦不可輕用破血、逐血之峻劑。故《靈樞•營衛生會》又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說。這即是“津血同源”理論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氣和津液的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互動。氣屬陽,津液屬陰。氣和津液的關係,與氣和血關係極其雷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和氣的氣化、溫煦、推動和固攝作用;而氣在體內的存在,不僅依附於血,且亦依附於津液,故津液亦是氣的載體。茲分述如下:
氣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有賴於胃的“遊溢精氣”和脾的運化水穀精氣。所以,脾胃之氣健旺,則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氣虛衰,則影響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在臨床上,亦常可見氣津兩傷之證。
氣能行(化)津 津液的輸布及其化為汗、尿等排出體外,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由於脾氣的“散精”和轉輸、肺氣的宣發和肅降、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才能促使津液輸佈於全身而環週不休,使經過代謝的多餘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津液的代謝才能維持生理平衡。
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利時,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亦隨之而受阻;由於某種原因,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功能受阻而發生停聚時,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亦隨之而不利。因此,氣虛、氣滯可致津液停滯,稱作氣不行(化)水;津液停聚而致氣機不利,則稱為作水停氣滯(阻)。
二者互為因果,從而形成內生之水濕、痰、飲,甚則形成水氾為腫的病理變化。臨床治療時,行氣與利水之法須並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從更實際的效果來看,氣能攝津、津能載氣 津液的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
維持津液代謝的正常平衡,也有賴於氣的固攝作用。因此,在氣虛或氣的固攝作用減弱時,勢必導致體內津液的無故流失,發生多汗、漏汗、多尿、遺尿等病理現象。反之,由於津液能載氣,故在多汗、多尿和吐瀉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況下,亦可出現“氣隨津脫”的病證。
《金匱要略心典》說:“吐下之餘,定無完氣”,即是此意。
血和津液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血和津液,都是液態樣的物質,也都有滋潤和濡養的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都屬於陰。因此,血和津液之間亦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血和津液的生成,都來源於水穀精氣,由水穀精氣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說。
津液滲注脈中,即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 《靈樞•癰疽》說:“中焦出氣如霧,上註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這說明了生理,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病理情況下,血和津液之間也多相互影響。
如在失血過多時,脈外之津液,可滲注於脈中,以補償脈內血液容量的不足;與此同時,由於脈外之津液大量滲注於脈內,則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乾燥等病理現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損耗時,不僅滲入脈內津液不足,甚至脈內之津液亦可滲出於脈外,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等病變。
因此,對於失血患者,臨床上不宜用汗法。 《傷寒論》有“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之誡;對於多汗奪津或津液大虧的患者,亦不可輕用破血、逐血之峻劑。故《靈樞•營衛生會》又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說。這即是“津血同源”理論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