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十三 知道都不是悟道還沒到
李秉信
鑽研唯識學的學者, 總是對那埋藏在深層意識裡,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充滿了好奇。 那樣的意境似乎深不可及, 也很難體會。 殊不知八識的運作, 每天日復一日, 夜復一夜的在我們生命中運行著。
這樣的意境,不須遠求, 在我們入夢過程裡「熟睡無夢」的階段,就可以體會。 人在熟睡無夢時,竟然可以讓清醒和作夢的意識都不作用 。也就是在兩層意識系統的轉換間,我們竟然可以停止這種「知」的意識。 而這樣停止「知」的意識的過程, 就非常類似八識中種子意識的情境。
種子識的不運作, 實際上孕育了許多意識轉換的奧祕。 也就是在每一個意識階層轉換的過程裡, 必須先不運作現有的意識, 才有機會轉換到另外一層的意識。 人在清醒的時候,張開眼睛,清醒的意識顯現了清醒的世界。
人如果要開啟夢中的意識,進入夢中的世界,我們就得必須要經過熟睡的過程 。熟睡的過程,可以說是人在「被知」的清醒和夢中兩種意識,在作轉換的期間中,所經歷「無知」狀態.
甚至,在入夢前的這段「熟睡無夢」,像是一段人類意識的「黑洞期」一樣,其中潛藏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祕密。在這段時期裡面,意識似乎已經停頓下來,而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其實,這樣的「不知道」,並不是我們在種子「二元」思考系統中的瞭解或是不瞭解。
也就是, 那是一段無法瞭解及判斷的思考系統。 甚至看的更深刻一點, 那樣的瞭解及判斷的思考系統, 並不屬於人間。 那樣的感覺, 有點像天地初始, 萬物不相交的味道。
那樣的感覺,是超出我們所能知道的意識系統。有點像在夜蘭人靜的深夜裡,抬頭仰望星空,一望無際的銀河,頓上心頭的平靜,那種「無知」「無限」「無二」的充滿,你會感歎造物者的無限, 人類的渺小。 那樣的無限及渺小,仍然落入二元種子識裡, 還不是那種無法判斷思考的感覺。
更進一步, 你會說那是言語無法形容, 當體會至此, 已入了「破相」之門。 如同破相的無法判斷,填補了我們停頓的心智,而變成我們心裡那種無法形容「不知道」的感覺。這段「熟睡無夢」的意識中,隱藏著許多驚人的含意.
我們人竟然可以存在,而沒有我們所熟悉的,清醒意識及夢中意識所執行「知的狀態」,或是「不知的狀態」。一切的知道, 都在不知道的情境中進行。 那是一種無有「知」的存在, 更跳出深層意識裡末那識及阿賴耶識的侷限。對於這個「熟睡無夢」的意識系統.
另外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熟睡無夢」的階段,竟然可以讓清醒和作夢的意識都不作用 ,也就是在兩層意識系統的轉換間,我們竟然可以停止這種「知」的意識 ,而駐留在這種瞬息停止的心智活動的交接間,就像是剎那間「時空的凝結」,停滯在永恆裡。
也如同當生命開始無知和不知的時候, 兩度或是三度空間,再也無法束縛我們那種說不出來的意識。 意識自然而然的會突破意識的缺口, 用一種說不出來的狀態, 進行意識的轉換。
這個被突破二元意識的缺口, 告訴我們生命無須用判斷, 去分別和暸解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而在這個時候, 唯有停止已知的意識, 另外一種無法判別的轉折才會出現。 一般人只有在夢中「熟睡無夢」的階段,才有辦法停止意識的運作。
但是在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中, 教導基督徒 在仍有清醒意識的時候, 就可以操練讓一種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 來接管自己的意識。 那樣的力量或者是能量,就叫作「聖靈」。
在新約聖經羅馬書八章2節更提到,「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在這段經節中, 教導基督徒操練那種無法判斷的能量。
經文中提到,「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 也就是 當我們在人世間碰到許多考驗時。 我們總是內心有盼望並等候能夠有所幫助的時候。 然而, 越是期待等候, 越會有許多的遭遇叫我們覺得軟弱,似乎老天毫不垂憐。 但是這個時候, 只要心有誠信, 就會有意識點的突破。
當人的意識走到山窮水盡的絕境,聖靈卻來俯就人的軟弱,藉著一同承擔軟弱來幫助我們。 在希伯來文中,『幫助』 的原文有『手拉手、彼此相連』的含意。「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許多時候,我們軟弱到一個地步, 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向神求助(禱告), 內心的為難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當我們在那裏心裏歎息(23節)的時候, 聖靈也來聯於我們的歎息,和我們一同歎息。『說不出的歎息』,不是聖靈說不出,乃是我們說不出,乃是我們『 不曉得怎樣禱告』,不曉得怎樣說出我們裏面的負擔, 所以就沒有說得出的話語,發表我們裏面所有的感覺。
雖然如此, 聖靈卻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使我們用歎息將我們裏面的負擔卸在神的面前, 將我們裏面的感覺歎息出來,歎息在神的面前。因此那種『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這是神在我們裏面,幫助我們最深、最主觀的一件事。
而那樣的力量和能量是來自第一因及造物主的。 這樣的敘述, 教導了我們一件功課。 就是當我們在自己熟悉的意識中,不懂得如何向神禱告求助時, 聖靈來與我們表同情,用無言的歎息來替我們禱告。 並且聖靈是用禱告來幫助我們的軟弱;
主也喜歡答應人軟弱時求助的禱告(參林後十二8~9)。神也告訴了我們, 我們因為视野狹窄, 心量不夠寬廣。 更常因為個性幼稚、軟弱而不會禱告。 那個來自第一因的神是憐憫的。 只要生命知道自己的軟弱, 停止意識的運作。 神會差遣祂的聖靈來替我們禱告。而聖靈的禱告常是無言的歎息, 其中含意超過千言萬語。
所以真實的禱告,不在於話說得多( 參太六7);有時即便說不出話來,不過在主面前聲聲歎息,只要真是出於心靈深處,反更蒙神悅納。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自釋迦牟尼以來歷代禪宗的祖師,總是試著在原始佛教中禪定中,對於自己的意識層次作深入的探討,甚至說得更實在些,他們還是不滿意這種,老是在入定及出定的意識轉換進出中打轉而已。
他們比誰都知道的還清楚,擁有更高明一層的修行功力,並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那麼真正的超越因果之路在那裡呢?每一位禪宗的祖師都曾經到達很高的禪定境界,但是這些境界經過他們的檢討以後,發現這都不是真正的心智活動停止,而只是另外一種層次,更高明的心智活動而已。
這正是所謂的「知道的都不是,悟道的還沒到」的寫照。唯有寂滅自以為是的意識, 我們才有機會碰到意識的突破點。
鑽研唯識學的學者, 總是對那埋藏在深層意識裡,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充滿了好奇。 那樣的意境似乎深不可及, 也很難體會。 殊不知八識的運作, 每天日復一日, 夜復一夜的在我們生命中運行著。
這樣的意境,不須遠求, 在我們入夢過程裡「熟睡無夢」的階段,就可以體會。 人在熟睡無夢時,竟然可以讓清醒和作夢的意識都不作用 。也就是在兩層意識系統的轉換間,我們竟然可以停止這種「知」的意識。 而這樣停止「知」的意識的過程, 就非常類似八識中種子意識的情境。
種子識的不運作, 實際上孕育了許多意識轉換的奧祕。 也就是在每一個意識階層轉換的過程裡, 必須先不運作現有的意識, 才有機會轉換到另外一層的意識。 人在清醒的時候,張開眼睛,清醒的意識顯現了清醒的世界。
人如果要開啟夢中的意識,進入夢中的世界,我們就得必須要經過熟睡的過程 。熟睡的過程,可以說是人在「被知」的清醒和夢中兩種意識,在作轉換的期間中,所經歷「無知」狀態.
甚至,在入夢前的這段「熟睡無夢」,像是一段人類意識的「黑洞期」一樣,其中潛藏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祕密。在這段時期裡面,意識似乎已經停頓下來,而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其實,這樣的「不知道」,並不是我們在種子「二元」思考系統中的瞭解或是不瞭解。
也就是, 那是一段無法瞭解及判斷的思考系統。 甚至看的更深刻一點, 那樣的瞭解及判斷的思考系統, 並不屬於人間。 那樣的感覺, 有點像天地初始, 萬物不相交的味道。
那樣的感覺,是超出我們所能知道的意識系統。有點像在夜蘭人靜的深夜裡,抬頭仰望星空,一望無際的銀河,頓上心頭的平靜,那種「無知」「無限」「無二」的充滿,你會感歎造物者的無限, 人類的渺小。 那樣的無限及渺小,仍然落入二元種子識裡, 還不是那種無法判斷思考的感覺。
更進一步, 你會說那是言語無法形容, 當體會至此, 已入了「破相」之門。 如同破相的無法判斷,填補了我們停頓的心智,而變成我們心裡那種無法形容「不知道」的感覺。這段「熟睡無夢」的意識中,隱藏著許多驚人的含意.
我們人竟然可以存在,而沒有我們所熟悉的,清醒意識及夢中意識所執行「知的狀態」,或是「不知的狀態」。一切的知道, 都在不知道的情境中進行。 那是一種無有「知」的存在, 更跳出深層意識裡末那識及阿賴耶識的侷限。對於這個「熟睡無夢」的意識系統.
另外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熟睡無夢」的階段,竟然可以讓清醒和作夢的意識都不作用 ,也就是在兩層意識系統的轉換間,我們竟然可以停止這種「知」的意識 ,而駐留在這種瞬息停止的心智活動的交接間,就像是剎那間「時空的凝結」,停滯在永恆裡。
也如同當生命開始無知和不知的時候, 兩度或是三度空間,再也無法束縛我們那種說不出來的意識。 意識自然而然的會突破意識的缺口, 用一種說不出來的狀態, 進行意識的轉換。
這個被突破二元意識的缺口, 告訴我們生命無須用判斷, 去分別和暸解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而在這個時候, 唯有停止已知的意識, 另外一種無法判別的轉折才會出現。 一般人只有在夢中「熟睡無夢」的階段,才有辦法停止意識的運作。
但是在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中, 教導基督徒 在仍有清醒意識的時候, 就可以操練讓一種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 來接管自己的意識。 那樣的力量或者是能量,就叫作「聖靈」。
在新約聖經羅馬書八章2節更提到,「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在這段經節中, 教導基督徒操練那種無法判斷的能量。
經文中提到,「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 也就是 當我們在人世間碰到許多考驗時。 我們總是內心有盼望並等候能夠有所幫助的時候。 然而, 越是期待等候, 越會有許多的遭遇叫我們覺得軟弱,似乎老天毫不垂憐。 但是這個時候, 只要心有誠信, 就會有意識點的突破。
當人的意識走到山窮水盡的絕境,聖靈卻來俯就人的軟弱,藉著一同承擔軟弱來幫助我們。 在希伯來文中,『幫助』 的原文有『手拉手、彼此相連』的含意。「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許多時候,我們軟弱到一個地步, 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向神求助(禱告), 內心的為難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當我們在那裏心裏歎息(23節)的時候, 聖靈也來聯於我們的歎息,和我們一同歎息。『說不出的歎息』,不是聖靈說不出,乃是我們說不出,乃是我們『 不曉得怎樣禱告』,不曉得怎樣說出我們裏面的負擔, 所以就沒有說得出的話語,發表我們裏面所有的感覺。
雖然如此, 聖靈卻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使我們用歎息將我們裏面的負擔卸在神的面前, 將我們裏面的感覺歎息出來,歎息在神的面前。因此那種『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這是神在我們裏面,幫助我們最深、最主觀的一件事。
而那樣的力量和能量是來自第一因及造物主的。 這樣的敘述, 教導了我們一件功課。 就是當我們在自己熟悉的意識中,不懂得如何向神禱告求助時, 聖靈來與我們表同情,用無言的歎息來替我們禱告。 並且聖靈是用禱告來幫助我們的軟弱;
主也喜歡答應人軟弱時求助的禱告(參林後十二8~9)。神也告訴了我們, 我們因為视野狹窄, 心量不夠寬廣。 更常因為個性幼稚、軟弱而不會禱告。 那個來自第一因的神是憐憫的。 只要生命知道自己的軟弱, 停止意識的運作。 神會差遣祂的聖靈來替我們禱告。而聖靈的禱告常是無言的歎息, 其中含意超過千言萬語。
所以真實的禱告,不在於話說得多( 參太六7);有時即便說不出話來,不過在主面前聲聲歎息,只要真是出於心靈深處,反更蒙神悅納。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自釋迦牟尼以來歷代禪宗的祖師,總是試著在原始佛教中禪定中,對於自己的意識層次作深入的探討,甚至說得更實在些,他們還是不滿意這種,老是在入定及出定的意識轉換進出中打轉而已。
他們比誰都知道的還清楚,擁有更高明一層的修行功力,並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那麼真正的超越因果之路在那裡呢?每一位禪宗的祖師都曾經到達很高的禪定境界,但是這些境界經過他們的檢討以後,發現這都不是真正的心智活動停止,而只是另外一種層次,更高明的心智活動而已。
這正是所謂的「知道的都不是,悟道的還沒到」的寫照。唯有寂滅自以為是的意識, 我們才有機會碰到意識的突破點。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