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十一 保合太和變化各正性命
李秉信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才這麼複雜的交感中,這麼多變得演化裡, 易道的終點, 到底要把我們帶到哪裡去?說到易道, 一定要瞭解易的和易性,或曰易的和諧相成義。易的交易性最終目的在實現天地萬物的條理組織,以及人類世界的和諧繁榮, 它一定會達到最終的平衡點。
如同皮球有高處往下墜落, 中間過程經過上下彈跳, 久而久之, 能量耗盡,變化到了極致, 皮球一定會達到最後一個平衡點, 或者說是一個穩定點。 由這個道理,此就拈出易的「和易性」的終極價值。易之為易,顯然是一個創造天地萬物的過程。
創造的過程中變化多端,既是創造的動,又是創造的力,更是創造的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大有,從大有到既濟而未濟,進行另一層次,或更高層次的創造發展。而這個平衡點,就在本體宇宙的層次上,或者我們可以說那是個萬事萬物最後融合在同體的概念。
對易所包含的和諧發展的價值的描述, 或者說是本體的概念,莫過於乾之彖傳:彖傳有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乾道是創造萬物之道,在其創造中各類生物都秉承了其本身的特質,與其所以成就的條件,自然形成原始的和諧,也可說是易之內在的和諧化的力量所致。
所謂「保合太和」是指品物所成之性仍具有原初的本真,這也說明了物之為物雖具有性的特殊性,卻仍保有物的根源性,是不離本真的, 那就是保合。如用海德格的語言表述,物即個別存有 (being),有其個別的性能與限制,但卻源自包含一切存有的和諧大有 (Great Being)。
品物之能各正性命,也正是大有的創生不已,所謂乾道變化即是指此。太和因之即是兼含不易之易,與易之不易的終極存在者, 那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因其具有能動性,故是和能生物的和,而非靜止的無執無限。以之,太和之世界是有之生成不斷的根源,而非一個理想性的價值而已。
太和也因之具太極與無極義,也涵蓋太虛與太有或大有之義,俱為易的本體性能。在恒卦中,最能陳述這種變化和本體, 本來就是能所不二的境界。 恆卦卦象,上震,下巽,雷風恒。咸卦之後,継之恒。夫婦之道不可不久,國之本在家,家和則萬事興,故恒。此為三陰三陽之卦。九四爻一為卦主。雷風相薄,雷風變動無常,而其中有不變者,故恒。
雷是激烈的變化, 風是無形無相的溫水煮青蛙。在這裡我們看到在有形和無形的變化中, 最後停留下來的平衡點, 才能融入永恆的真諦, 變化後趨近於不變的主體, 才能稱作永恆。看透永恆這句話,雖為久常之義,但非一成不變,不變不能久,故日日新,故"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新陳代謝,始能健康。慼出手情,而恒則於德。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 在變化中才有辦法篩選出永恆的本質, 刪除不是永恆的雜質。 在這樣的淬取之後, 留下來的性質才能合入本體。 在這裡我們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有感才能趨動變化, 經過複雜變化後, 還能留下來留下來不變的東西, 才能趨近永恆。
我們的八識田中在剎那間隔裡的悸動、云謂感,不可間断、謂之恒。此猶如增上緣,及等無間緣。如此方能萬物化生。。咸則通,通則久,一切化生,皆不能離此咸、恒。乾很吊詭的, 恆卦三陰三陽,且上、下卦,初四、二、五、三、上,皆相應。
但是很無奈的, 雖然真的很有感覺, 也自以為抓到了永恆。 然而在恆卦中的六爻,皆無嘉美之辭。在卦德裡非常的清楚告訴我們, 有感的都不是永恆。 然而,有恆是無法在無感中趨近。 在這個無解的無限循環中, 有一天, 我們會不經意地碰到永恆的感覺, 那就永恆的味道了。
那種生命在有感中追求永恆的急切感, 在恆卦的初爻中, 就可以見到端倪。「初六,浚恒,貞凶,無攸利」。浚恒,深而久之永恆。初爻以陰柔居陽位,急於探求恆長之道。雖能守持貞正之德,亦有凶險,行則不利。一切必須漸進,不可求急功近利,故欲速則不達。
在「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本爻小象謂,深求恒道,雖然貞正,亦有凶險。因開始便急進,如出生之犢不畏虎,必遭凶險。當初我們有了追求永恆之心, 但是常常急功近利, 短線操作, 甚至想要操之捷徑。 但是這樣的做法, 常常操之過急,功虧一簣。 有的人在操作上走火入魔, 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法執的魔境。
但此一開展過程究有何等目的?究有何等意義?人為萬物之靈,即是創造力的成果,又是創造力的載體,是否也具有創造的使命與創造的潛能呢?其實這個這個道理, 是不是往外馳求的, 在我們的世界裡每天都存在。
在恆卦的彖辭中說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変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断辞續謂:日月因為天之行道健,而正,故能久照。四季更迭変化,不失時,故能久長。聖人恆久持行正道,而化感天下,以成太平盛世。
只須觀察三者之恆久之運行,便可以了知萬物之性情。德不積不厚,隨縁運行,見行則恆久不変,以不変之本体,應萬變之造化,是之為恆。在這裡我們體會到, 日月星辰, 以及四季的運行, 都有有著一顆不變的真理再維繫著。 更深刻地說,如果我們能認識到,不易之易的終極目的,是天地的和諧生態。
如果認識到,人的存在,也在實現一己存在的和諧充實,以及更進一步彰顯天地萬物的和諧繁榮。如果認識到,人的生命的可貴,及所包含的無窮盡的價值內涵。 那麼在這個時候,生命的品質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升, 那就是我們開始體悟到,易的變化就不會只是過眼雲煙,鏡花水月。
在變化後留下來的,是一個永恆的感覺。 當我們能夠把永恆的感覺留在第七識裡,也就是我們的靈魂識及種子識。 在現世報中, 這樣的永恆感覺不會徒增人的空虛失落,或是迷惑神喪而已。在累世的輪迴業報中, 生命能夠帶著永恆的種子投胎轉世, 如同物換星移的日月星辰, 生生不息的四季運行, 永恆的種子永遠跟著我們投胎轉世, 這樣的永恆才叫做永恆。
故真正知易者,不能不正視易的和諧化的價值與創立的。由此也可進而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行為意涵, 那裡是建立在生生世世相隨的靈魂識裡。筆者在此指出的「和易性」,是同時隱含於宇宙存在與人的存在之中的:
所謂和易性即是變化、變異、簡約 (返博于簡 )、交接互換所趨向的是一個生命和諧的美好價值宇宙。 由此也可說和諧的能力,原始的包含于不易之易所啟動的動靜無端、顯微無間的創造活力之中。但和諧是要創造實現的,而且是要持續創造來實現與維持的。和諧並非可以物件化或永恆固定化的狀態,它永遠是動態的,永遠是創造的活動,也是由持續的創造與修持才能維護與修補的。
沒有此一和諧的目的價值觀,變化只是偶然的發生事件 (contingency),當生命沒有此一和諧的目的價值觀,創造只是盲目的動能, 無法趨近永恆。故易的核心意義,是在生生不息的永恆種子識中。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才這麼複雜的交感中,這麼多變得演化裡, 易道的終點, 到底要把我們帶到哪裡去?說到易道, 一定要瞭解易的和易性,或曰易的和諧相成義。易的交易性最終目的在實現天地萬物的條理組織,以及人類世界的和諧繁榮, 它一定會達到最終的平衡點。
如同皮球有高處往下墜落, 中間過程經過上下彈跳, 久而久之, 能量耗盡,變化到了極致, 皮球一定會達到最後一個平衡點, 或者說是一個穩定點。 由這個道理,此就拈出易的「和易性」的終極價值。易之為易,顯然是一個創造天地萬物的過程。
創造的過程中變化多端,既是創造的動,又是創造的力,更是創造的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大有,從大有到既濟而未濟,進行另一層次,或更高層次的創造發展。而這個平衡點,就在本體宇宙的層次上,或者我們可以說那是個萬事萬物最後融合在同體的概念。
對易所包含的和諧發展的價值的描述, 或者說是本體的概念,莫過於乾之彖傳:彖傳有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乾道是創造萬物之道,在其創造中各類生物都秉承了其本身的特質,與其所以成就的條件,自然形成原始的和諧,也可說是易之內在的和諧化的力量所致。
所謂「保合太和」是指品物所成之性仍具有原初的本真,這也說明了物之為物雖具有性的特殊性,卻仍保有物的根源性,是不離本真的, 那就是保合。如用海德格的語言表述,物即個別存有 (being),有其個別的性能與限制,但卻源自包含一切存有的和諧大有 (Great Being)。
品物之能各正性命,也正是大有的創生不已,所謂乾道變化即是指此。太和因之即是兼含不易之易,與易之不易的終極存在者, 那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因其具有能動性,故是和能生物的和,而非靜止的無執無限。以之,太和之世界是有之生成不斷的根源,而非一個理想性的價值而已。
太和也因之具太極與無極義,也涵蓋太虛與太有或大有之義,俱為易的本體性能。在恒卦中,最能陳述這種變化和本體, 本來就是能所不二的境界。 恆卦卦象,上震,下巽,雷風恒。咸卦之後,継之恒。夫婦之道不可不久,國之本在家,家和則萬事興,故恒。此為三陰三陽之卦。九四爻一為卦主。雷風相薄,雷風變動無常,而其中有不變者,故恒。
雷是激烈的變化, 風是無形無相的溫水煮青蛙。在這裡我們看到在有形和無形的變化中, 最後停留下來的平衡點, 才能融入永恆的真諦, 變化後趨近於不變的主體, 才能稱作永恆。看透永恆這句話,雖為久常之義,但非一成不變,不變不能久,故日日新,故"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新陳代謝,始能健康。慼出手情,而恒則於德。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 在變化中才有辦法篩選出永恆的本質, 刪除不是永恆的雜質。 在這樣的淬取之後, 留下來的性質才能合入本體。 在這裡我們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有感才能趨動變化, 經過複雜變化後, 還能留下來留下來不變的東西, 才能趨近永恆。
我們的八識田中在剎那間隔裡的悸動、云謂感,不可間断、謂之恒。此猶如增上緣,及等無間緣。如此方能萬物化生。。咸則通,通則久,一切化生,皆不能離此咸、恒。乾很吊詭的, 恆卦三陰三陽,且上、下卦,初四、二、五、三、上,皆相應。
但是很無奈的, 雖然真的很有感覺, 也自以為抓到了永恆。 然而在恆卦中的六爻,皆無嘉美之辭。在卦德裡非常的清楚告訴我們, 有感的都不是永恆。 然而,有恆是無法在無感中趨近。 在這個無解的無限循環中, 有一天, 我們會不經意地碰到永恆的感覺, 那就永恆的味道了。
那種生命在有感中追求永恆的急切感, 在恆卦的初爻中, 就可以見到端倪。「初六,浚恒,貞凶,無攸利」。浚恒,深而久之永恆。初爻以陰柔居陽位,急於探求恆長之道。雖能守持貞正之德,亦有凶險,行則不利。一切必須漸進,不可求急功近利,故欲速則不達。
在「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本爻小象謂,深求恒道,雖然貞正,亦有凶險。因開始便急進,如出生之犢不畏虎,必遭凶險。當初我們有了追求永恆之心, 但是常常急功近利, 短線操作, 甚至想要操之捷徑。 但是這樣的做法, 常常操之過急,功虧一簣。 有的人在操作上走火入魔, 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法執的魔境。
但此一開展過程究有何等目的?究有何等意義?人為萬物之靈,即是創造力的成果,又是創造力的載體,是否也具有創造的使命與創造的潛能呢?其實這個這個道理, 是不是往外馳求的, 在我們的世界裡每天都存在。
在恆卦的彖辭中說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変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断辞續謂:日月因為天之行道健,而正,故能久照。四季更迭変化,不失時,故能久長。聖人恆久持行正道,而化感天下,以成太平盛世。
只須觀察三者之恆久之運行,便可以了知萬物之性情。德不積不厚,隨縁運行,見行則恆久不変,以不変之本体,應萬變之造化,是之為恆。在這裡我們體會到, 日月星辰, 以及四季的運行, 都有有著一顆不變的真理再維繫著。 更深刻地說,如果我們能認識到,不易之易的終極目的,是天地的和諧生態。
如果認識到,人的存在,也在實現一己存在的和諧充實,以及更進一步彰顯天地萬物的和諧繁榮。如果認識到,人的生命的可貴,及所包含的無窮盡的價值內涵。 那麼在這個時候,生命的品質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升, 那就是我們開始體悟到,易的變化就不會只是過眼雲煙,鏡花水月。
在變化後留下來的,是一個永恆的感覺。 當我們能夠把永恆的感覺留在第七識裡,也就是我們的靈魂識及種子識。 在現世報中, 這樣的永恆感覺不會徒增人的空虛失落,或是迷惑神喪而已。在累世的輪迴業報中, 生命能夠帶著永恆的種子投胎轉世, 如同物換星移的日月星辰, 生生不息的四季運行, 永恆的種子永遠跟著我們投胎轉世, 這樣的永恆才叫做永恆。
故真正知易者,不能不正視易的和諧化的價值與創立的。由此也可進而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行為意涵, 那裡是建立在生生世世相隨的靈魂識裡。筆者在此指出的「和易性」,是同時隱含於宇宙存在與人的存在之中的:
所謂和易性即是變化、變異、簡約 (返博于簡 )、交接互換所趨向的是一個生命和諧的美好價值宇宙。 由此也可說和諧的能力,原始的包含于不易之易所啟動的動靜無端、顯微無間的創造活力之中。但和諧是要創造實現的,而且是要持續創造來實現與維持的。和諧並非可以物件化或永恆固定化的狀態,它永遠是動態的,永遠是創造的活動,也是由持續的創造與修持才能維護與修補的。
沒有此一和諧的目的價值觀,變化只是偶然的發生事件 (contingency),當生命沒有此一和諧的目的價值觀,創造只是盲目的動能, 無法趨近永恆。故易的核心意義,是在生生不息的永恆種子識中。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