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四十四 肺經起中焦大腸相表裡
李秉信
肺病證治,肺居胸中,有華蓋之稱。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聯繫著氣管、咽喉,外合皮毛。其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當外邪通過口鼻皮毛進入時,首先會侵犯肺臟。
肺的病理變化主要由其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所導致。症狀有胸悶、胸痛、咳嗽、氣喘、咯血、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腫痛、失音等。在經絡聯繫方面,肺與大腸相表裡;手少陰心經上肺,足少陰腎經入肺中,足厥陰肝經上註肺,胃之大絡絡肺;
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交會於中府穴。因此,肺的主治與大腸、心、肝、腎、脾、胃關係較為密切。
風寒束肺:
症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全身酸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解表。治療應針灸並用,以瀉法或平補平瀉為主。穴取手太陰肺經和與肺經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主要穴位有大椎、合谷、風門、肺俞、列缺、太淵、中府等。
風熱犯肺:
症見發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鼻乾或流黃涕,鼻衄,咽喉腫痛,咯痰黃稠,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浮數。治療宜疏風清熱,宣肺解表。常只針不灸,針用瀉法,並可配合點刺出血。穴取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如大椎、合谷、曲池、外關、少商、商陽、尺澤等。
痰濕阻肺
症見咳嗽氣喘,胸滿,喉中痰鳴,不得安臥,咯痰多且色白粘稠,舌苔滑膩,脈滑。其治宜宣肺行水,化濕利痰。伴有熱證者針用瀉法,伴有寒證者針用平補平瀉,並可配合灸法。穴取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豐隆、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太淵、尺澤、列缺、肺俞、脾俞等。
肺氣不足
症見咳喘無力,少氣懶言,氣短,聲低氣怯,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脈細。治宜補養肺氣,健脾益氣,溫腎納氣,針灸並用,用補法。穴取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任脈穴為主,如太淵、太谿、太白、陰陵泉、三陰交、氣海、關元等。
肺陰不足
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喉中乾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肺陰,清退虛熱。針用補法。穴取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穴,如太淵、太谿、中府、肺俞、尺澤、列缺、魚際、照海、膏肓等。
大腸病證治,大腸為傳導之官,其功能主要是將食物糟粕排出體外。如果大腸感受外邪或為飲食所傷,導致傳導、變化功能失常,則可出現以大便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如腹痛、腹脹、泄瀉、痔瘡、便秘等。
大腸實證
症見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沉實有力。治宜消積導滯,通腸導積。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等。
大腸虛證
症見大便滑脫失禁,腹瀉,腹痛隱隱且喜溫喜按,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滑,脈細無力。治宜補氣升提,止澀固脫,針灸並用,針用補法。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穴、以及大腸俞募穴為主,如中脘、天樞、氣海、關元、長強、脾俞、胃俞、大腸俞。
大腸濕熱
症見大便不爽,便溏,泄瀉,大便色黃臭穢,肛門灼熱,裡急後重,下痢膿血,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燥濕,通腸導滯,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合谷、曲池等。
大腸津虧
症見大便乾燥,數日一行,口乾咽燥,舌紅少苔,或舌苔黃燥,脈細澀。治宜養陰增液,潤腸通便。針用補法或平補平瀉。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如合谷、足三里、上巨虛、太谿、照海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肺病證治,肺居胸中,有華蓋之稱。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聯繫著氣管、咽喉,外合皮毛。其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當外邪通過口鼻皮毛進入時,首先會侵犯肺臟。
肺的病理變化主要由其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所導致。症狀有胸悶、胸痛、咳嗽、氣喘、咯血、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腫痛、失音等。在經絡聯繫方面,肺與大腸相表裡;手少陰心經上肺,足少陰腎經入肺中,足厥陰肝經上註肺,胃之大絡絡肺;
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交會於中府穴。因此,肺的主治與大腸、心、肝、腎、脾、胃關係較為密切。
風寒束肺:
症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全身酸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解表。治療應針灸並用,以瀉法或平補平瀉為主。穴取手太陰肺經和與肺經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主要穴位有大椎、合谷、風門、肺俞、列缺、太淵、中府等。
風熱犯肺:
症見發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鼻乾或流黃涕,鼻衄,咽喉腫痛,咯痰黃稠,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浮數。治療宜疏風清熱,宣肺解表。常只針不灸,針用瀉法,並可配合點刺出血。穴取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如大椎、合谷、曲池、外關、少商、商陽、尺澤等。
痰濕阻肺
症見咳嗽氣喘,胸滿,喉中痰鳴,不得安臥,咯痰多且色白粘稠,舌苔滑膩,脈滑。其治宜宣肺行水,化濕利痰。伴有熱證者針用瀉法,伴有寒證者針用平補平瀉,並可配合灸法。穴取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豐隆、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太淵、尺澤、列缺、肺俞、脾俞等。
肺氣不足
症見咳喘無力,少氣懶言,氣短,聲低氣怯,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脈細。治宜補養肺氣,健脾益氣,溫腎納氣,針灸並用,用補法。穴取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任脈穴為主,如太淵、太谿、太白、陰陵泉、三陰交、氣海、關元等。
肺陰不足
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喉中乾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肺陰,清退虛熱。針用補法。穴取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穴,如太淵、太谿、中府、肺俞、尺澤、列缺、魚際、照海、膏肓等。
大腸病證治,大腸為傳導之官,其功能主要是將食物糟粕排出體外。如果大腸感受外邪或為飲食所傷,導致傳導、變化功能失常,則可出現以大便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如腹痛、腹脹、泄瀉、痔瘡、便秘等。
大腸實證
症見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沉實有力。治宜消積導滯,通腸導積。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等。
大腸虛證
症見大便滑脫失禁,腹瀉,腹痛隱隱且喜溫喜按,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滑,脈細無力。治宜補氣升提,止澀固脫,針灸並用,針用補法。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穴、以及大腸俞募穴為主,如中脘、天樞、氣海、關元、長強、脾俞、胃俞、大腸俞。
大腸濕熱
症見大便不爽,便溏,泄瀉,大便色黃臭穢,肛門灼熱,裡急後重,下痢膿血,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燥濕,通腸導滯,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合谷、曲池等。
大腸津虧
症見大便乾燥,數日一行,口乾咽燥,舌紅少苔,或舌苔黃燥,脈細澀。治宜養陰增液,潤腸通便。針用補法或平補平瀉。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如合谷、足三里、上巨虛、太谿、照海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