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二十 感應一物兩體才能覺知
李秉信
在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家學說中 認為,宇宙萬物, 不管大自天地蒼海, 小自微觀的細菌微生物,都是一物兩體, 毫無例外。 這是中國人在描述同體網中, 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若是我們對這個前提一知半解, 對於同體網的體悟只是侷限在文字和經典上。 叫作以經論經, 說來說去只是在文字上的佐證, 沒有靈性上的體悟。
要知道天地間萬事萬物, 萬形萬相, 全都俱有一個相同特質, 以及最根本元素, 叫作一物兩體。雖說有情眾生千變萬化, 無情世事難料無常, 但是變化的事件中存在著唯一不變化的道理, 就是物必兩體。 孤陽不生, 孤陰不長, 一陰一陽相輔相成, 相互呼應, 法界一切眾生才能成道的不變定律。這是中國人老祖宗對於一物一太極的最初始觀念。
在每一個獨立體中, 不論是萬物之靈的人, 或是地上的走獸, 天空的飛鳥,其中一定有氣在運行其內。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張載認為,沒有陰陽對立面,就不可能形成統一體,沒有統一體,對立的兩方面將無法相互作用,這就是所謂的「一物兩體」原始思想。
在《 正蒙 •參兩》中說:「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兩體」指陰陽兩個對立面,「一」指對立面的統一;「神」指氣化運動的潛能,「化」指陰陽相互作用引起的變化。在這段論述中透露了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奧密。 唯有藉著陰陽相互作用引起的變化, 世界才能被創造, 生命才能繼續繁衍。
很少人能對「一故神」有很深刻的體悟。 很簡單的說,所有的事物一定要有對立面的生滅, 才能存在於同體網中。 然而不藉著陰陽對立面上的合一,事物是沒有生化, 繁衍及運動的可能;這是意識合一的最後到達。 張載其自注「兩在故不測」是說,由於統一體中存在著對立面,所以其運動的性能神妙莫測。
「兩故化」是說,有對立面才有運動變化的過程;其自注「推行于一」是說,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於統一體中 張載說:「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一切事物都是「一」與「兩」的矛盾統一體,「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對立和統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具有對立面,對立面又存在統一體之中。
張載「一物兩體」思想, 是來源於《易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傳》對太極沒有說明,後人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乙太極為混沌未分之元氣。 晉代韓康伯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乙太極為虛無本體。
邵雍說:「道為太極」,「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乙太極為道,為一,太極不動,卻能生出差別和對立。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過類似觀點,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我們不用把同體網的觀念說的太複雜. 其實體的氣, 本來就運作在我們的身體內. 在這個在同體網中,一物兩體的模型可以用在大周天及小周天的敘述上。大周天本來是古代天文術語,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生滅。然而在同體網中天人是相應的。
然而天人如何相應呢?我如何感應天地的正氣呢?於是感應大周天成為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 在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二階段,即練氣化神的過程中, 在人體小周天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稱它為大,是由於它的內氣循行,除沿任督兩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流走。這是人類的智慧, 嘗試用自已有形肉體六根, 感應同體網內生生不息,道之本體的濫觴。
這是個很有趣的描述,根椐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後天精氣得到充實,並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採用先天八卦圖進行修煉。根椐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後天精氣得到充實,並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採用先天八卦圖進行指導。
在先天八卦圖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兩卦,但實際上,在內丹術中總總是著眼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已處在卯酉的位置上,故大周天或稱乾坤交感。人体這樣遵循道氣,在同體網中大周天運行的流動, 可以相映在人體小周天的理論, 是中國中醫基礎理論的精髓。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 用天地間大周天生生不息的正氣, 來打通人體「小周天」的正氣, 是中醫理論中論養生的精華。
這是一個人向道的重要動機。 如果人體能夠相感同體網中的正氣, 不但靈裡可以得到滿足, 精神得到慰藉, 疾病也可以得到醫治。 古代醫書中,經常提到「打通任督二脈」之後,不管多重的內傷都能瞬間自癒。
而且更重要的是, 生命只要能體悟到同體網的道氣, 那是得到智慧, 當下開悟, 成為知覺者的入口門徑。
在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家學說中 認為,宇宙萬物, 不管大自天地蒼海, 小自微觀的細菌微生物,都是一物兩體, 毫無例外。 這是中國人在描述同體網中, 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若是我們對這個前提一知半解, 對於同體網的體悟只是侷限在文字和經典上。 叫作以經論經, 說來說去只是在文字上的佐證, 沒有靈性上的體悟。
要知道天地間萬事萬物, 萬形萬相, 全都俱有一個相同特質, 以及最根本元素, 叫作一物兩體。雖說有情眾生千變萬化, 無情世事難料無常, 但是變化的事件中存在著唯一不變化的道理, 就是物必兩體。 孤陽不生, 孤陰不長, 一陰一陽相輔相成, 相互呼應, 法界一切眾生才能成道的不變定律。這是中國人老祖宗對於一物一太極的最初始觀念。
在每一個獨立體中, 不論是萬物之靈的人, 或是地上的走獸, 天空的飛鳥,其中一定有氣在運行其內。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張載認為,沒有陰陽對立面,就不可能形成統一體,沒有統一體,對立的兩方面將無法相互作用,這就是所謂的「一物兩體」原始思想。
在《 正蒙 •參兩》中說:「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兩體」指陰陽兩個對立面,「一」指對立面的統一;「神」指氣化運動的潛能,「化」指陰陽相互作用引起的變化。在這段論述中透露了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奧密。 唯有藉著陰陽相互作用引起的變化, 世界才能被創造, 生命才能繼續繁衍。
很少人能對「一故神」有很深刻的體悟。 很簡單的說,所有的事物一定要有對立面的生滅, 才能存在於同體網中。 然而不藉著陰陽對立面上的合一,事物是沒有生化, 繁衍及運動的可能;這是意識合一的最後到達。 張載其自注「兩在故不測」是說,由於統一體中存在著對立面,所以其運動的性能神妙莫測。
「兩故化」是說,有對立面才有運動變化的過程;其自注「推行于一」是說,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於統一體中 張載說:「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一切事物都是「一」與「兩」的矛盾統一體,「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對立和統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具有對立面,對立面又存在統一體之中。
張載「一物兩體」思想, 是來源於《易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傳》對太極沒有說明,後人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乙太極為混沌未分之元氣。 晉代韓康伯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乙太極為虛無本體。
邵雍說:「道為太極」,「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乙太極為道,為一,太極不動,卻能生出差別和對立。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過類似觀點,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我們不用把同體網的觀念說的太複雜. 其實體的氣, 本來就運作在我們的身體內. 在這個在同體網中,一物兩體的模型可以用在大周天及小周天的敘述上。大周天本來是古代天文術語,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生滅。然而在同體網中天人是相應的。
然而天人如何相應呢?我如何感應天地的正氣呢?於是感應大周天成為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 在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二階段,即練氣化神的過程中, 在人體小周天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稱它為大,是由於它的內氣循行,除沿任督兩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流走。這是人類的智慧, 嘗試用自已有形肉體六根, 感應同體網內生生不息,道之本體的濫觴。
這是個很有趣的描述,根椐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後天精氣得到充實,並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採用先天八卦圖進行修煉。根椐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後天精氣得到充實,並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採用先天八卦圖進行指導。
在先天八卦圖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兩卦,但實際上,在內丹術中總總是著眼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已處在卯酉的位置上,故大周天或稱乾坤交感。人体這樣遵循道氣,在同體網中大周天運行的流動, 可以相映在人體小周天的理論, 是中國中醫基礎理論的精髓。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 用天地間大周天生生不息的正氣, 來打通人體「小周天」的正氣, 是中醫理論中論養生的精華。
這是一個人向道的重要動機。 如果人體能夠相感同體網中的正氣, 不但靈裡可以得到滿足, 精神得到慰藉, 疾病也可以得到醫治。 古代醫書中,經常提到「打通任督二脈」之後,不管多重的內傷都能瞬間自癒。
而且更重要的是, 生命只要能體悟到同體網的道氣, 那是得到智慧, 當下開悟, 成為知覺者的入口門徑。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