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八 想學學不到被傳不知道
李秉信
不管,這是一句琅琅上口, 每個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放下得失,才知道捨。 還是經過滄海桑田, 歷經苦海滄桑之後, 才心有戚戚焉的說出,懂得付出,樂於服務,能夠吃虧, 是我人生的最後到達。 這裡面所說的每一句話, 每一段陳述,都這麼具有智慧。 但是很少人, 真的能夠很用心的想過, 在我們的心田裡, 怎麼能夠蘊藏這些智慧語言。 直接了當地說清楚,很少人知道, 智慧醞釀的過程, 遠遠會比這些老生常談句子,更發人深省。 當你本身就是智慧源泉的時候, 智慧和你,合而為一。
合一的道路,是所有修行人,夢寐以求的內化過程。當我們能夠觸摸到, 智慧源頭的時候。 那是一個,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更是這輩子以來, 我們能夠帶走更好自己的重要關鍵。難道你沒有曾經想過, 當我們自己,真心誠意的說出,成功,乃是在成為別人的需要。幫助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助人,是幫助一個人提升生命的品質。 這樣的智慧,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那是上帝給你的,還是本來就在你心裡的。 不管這個答案是什麼,挖掘自己本自俱足的智慧泉源,是很簡單的。 但是, 就如同筆者在上課裡, 常常提到的,最簡單的事情,就是最難的。
首先,你一定要有一個這樣的信念, 任何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助於我。 但是這句話, 並不是信口開河, 隨手寫下來的空頭支票,而是有前提的。 如果你沒有搞清楚, 每一件愉快或者是不堪發生裡面,都有智慧的寶藏。 那麼,這句話是騙你的, 因為,你又會開始埋怨了。面對發生的態度,就如同東方師徒的道理一樣。 那是一種不傳之秘行。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裡,徒弟在求師拜藝時 必須要發非常重的傳授毒誓。 在修行當中,對於師父之對待,不能有怨言與懷疑, 只能夠苦苦的相隨, 不能夠心裡帶著憎恨, 口裡不斷地埋怨。
許多根器不夠的徒弟, 很難能夠了解, 在這個完全沒有道理, 無怨無悔跟隨過程當中, 師父已經傳授了無上的心法。 下根器的弟子, 或許,早已半途而廢,另覓名師, 叫做虎頭蛇尾。 很少人知道,這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唯有堅持到底的弟子, 才能夠真正成為法脈唯一的單傳, 心法傳承的金線。 師父傳給弟子的本領,不是只有知識而已。成為法嗣弟子, 不是只有融會貫通道理而已。 那個關鍵,是更要有智慧,能夠從他的內心,自己生出道理。當你成功的時候, 也就是,當你的生命狀態,成為智慧源泉的當下,才會了解師父之對待, 是要我成為那個源頭。
這個時候, 弟子開始了解了。原來師父要傳授給我的, 不僅僅是技能而已, 而是那顆永不放棄的心。只有那顆心,才是所有智慧的源泉。 也是進入永恆生命的門牌號碼。說到這裡,我們更要,把在你身上的發生,講清楚。其實,你不用去深山裡找師傅, 或者,是去古廟裡找上師。 他們都是,外在環境裡的師傅。 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永遠都在的師傅。 他比任何一個師傅,都適合你。因為你身上的每一件遭遇, 都是為你量身訂作的師傅, 而且,都是最高明的老師。 雖然,每一件發生的目的,都有它的獨特性。 但那就像是,師傅在考弟子一樣, 他在測試的, 是我們面對發生的態度。
尤其是, 遭遇毫無理由的發生, 面對很沒有道理的際遇, 你是不是還能夠堅持下去, 不會自怨自艾,六神無主,自暴自棄。 正如同,我們面對,師父無理的要求一樣, 那是一段心裡產生懷疑,對待師父的過程。 在這樣的發生下, 你能不能夠,沒有抱怨地跟隨下去?在這裡,我們要切入主題了, 你有沒有想過, 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師父到底要我們學的是什麼?真正最後的『對待』, 又是什麼?正如同,師父有成千上百個弟子一樣,每一個人的根器不同。 同樣的,面對發生, 每個人對待方式都不一樣!你是否看得清楚, 發生背後真正的原因為何?
告訴你, 這是一個很殘忍的現實,除非【事情】發生在你身上, 對你的衝擊是如此的劇烈。否則,你不會知道,平常看起來是這麼的有修養,有風度的人,一遇見事情,才發覺到他不是這樣的人。 在這一個被衝擊的時刻, 他內心深藏的憤怒,嫉妒, 邪惡, 暴力, 以及黑暗的意識,幽暗的傾向, 全都傾巢而出,爆發了出來。 有自覺力的人, 事後,會很感慨地反省自己, 原來我的德行不夠, 又在仙佛面前好好的懺悔。
沒有自覺力的人, 被這樣的感覺, 牽著鼻子,環遊世界好幾圈。 把所有的人都埋怨了, 但是,對於自己,還沒有自知之明。 不論,你最後的反應是什麼。 讓你看到,外在的發生, 勾起你內心深藏的業力, 才是每一段發生,最終的目的。在這裡,我們不能斬釘截鐵的說,他修行不夠。 只能說, 能做到『知行合一』境界的人,只有靠『遇到』,靠『發生』。人若無『遇到』或無『發生』 ,生命根本無法『修正』 。原來,在說道理的時候,謙卑, 平等, 德行以及心量, 只是文字上的融會貫通,沒有你不知道的。
但是頭腦懂了,是沒有用的。 你所欠缺的,只是那顆心而已。只是因為你不夠關心, 沒有看到別人的需要, 所以才會一直受到考驗。 每一件發生,只是要讓你修正而已。 修正什麼?這是很簡單的,修正到你有那顆慈悲心。當你真正有了慈悲心以後, 你的心量會無限的放大。每一個感覺,都可以容納在心量中, 不受影響。 如同,天空可以容納飛鳥, 海洋可以容納游魚。 天空和海洋,本來就在,而且一直都在。
你的心,和這些感覺,都合而為一的時候。從這一刻起,這些道理, 再也不是書上的知識, 而是你本來就有的德行。 這個時候,才能夠體會到,心是轉動世界的力量!!所謂天造地設,人靠『造化』、『對待』、『環境』, 造就你現在的自己。 這時候,我們要再往下走一步。『對待』讓人 『成為』,什麼時候,你的對待,終於可以讓人家『成為』。 這種關係之對待,有如師徒關係,而不再是以自己慧命為重,或者是以自己的修正為主,這些都還是為自己。若要每一分每一秒,做到成為願意修正的人,靠自己來完成是不可能的。
只是想為自己的心,那個量還是太小了。 當我們說「我願意幫助人、為人服務、讓世界更好、造福人類…」其實只是在最後,能夠讓自己真正「成為」。耶穌為世人背十字架,他走後,世界更亂;佛陀誓言渡眾生,他走後,塵世依舊…;一切只是自己終於可以成為。現在他們都走了,接下來,就看你的了。你是不是能夠,真正發自內心的, 不再局限於道理的, 為別人做些什麼。一切的努力,到最後就算都沒有實現,也不再重要了。成功和失敗,已經沒有那樣令人在乎了。
重要的是,透過「信」,讓我們終於能夠合而為一,成為無限的天空及海洋,到達最高層次的存在。有人說那是成佛,也有人說是歸屬主的殿堂,或是…當我們真正到達的那一刻,才明白那「都一樣」,「存在」是唯一的,只是我們給予它許多不同的名字罷了。若我們的「信」仍有不同,表示我們還沒「合一」,還不是真正的「信」。為什麼人世間的「信」還有不同?因為那還不是「一」。所以,「信」是沒有對象的,有對象,就不是一了。如果沒有天堂,沒有淨土,你還信不信?如果你出生在佛陀耶穌之前,請問你要信什麼?你到底要如何讓自己的生命,以最高的層次存在著?你的「信」有多大?還是小到只有這條河的南北?
人應該做到,時常看看自己有什麼錯?有什麼可以修正,做一個『不想對』的人。 每一分每一秒皆在看,還有什麼地方不對, 終於成為一個不想對的人。【想學學不到 被傳不知道】,這是師徒相傳的秘方,你還想對嗎?在這個時候,你怎麼能夠不感謝, 每一個發生在你身上,不堪的遭遇呢?
不管,這是一句琅琅上口, 每個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放下得失,才知道捨。 還是經過滄海桑田, 歷經苦海滄桑之後, 才心有戚戚焉的說出,懂得付出,樂於服務,能夠吃虧, 是我人生的最後到達。 這裡面所說的每一句話, 每一段陳述,都這麼具有智慧。 但是很少人, 真的能夠很用心的想過, 在我們的心田裡, 怎麼能夠蘊藏這些智慧語言。 直接了當地說清楚,很少人知道, 智慧醞釀的過程, 遠遠會比這些老生常談句子,更發人深省。 當你本身就是智慧源泉的時候, 智慧和你,合而為一。
合一的道路,是所有修行人,夢寐以求的內化過程。當我們能夠觸摸到, 智慧源頭的時候。 那是一個,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更是這輩子以來, 我們能夠帶走更好自己的重要關鍵。難道你沒有曾經想過, 當我們自己,真心誠意的說出,成功,乃是在成為別人的需要。幫助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助人,是幫助一個人提升生命的品質。 這樣的智慧,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那是上帝給你的,還是本來就在你心裡的。 不管這個答案是什麼,挖掘自己本自俱足的智慧泉源,是很簡單的。 但是, 就如同筆者在上課裡, 常常提到的,最簡單的事情,就是最難的。
首先,你一定要有一個這樣的信念, 任何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助於我。 但是這句話, 並不是信口開河, 隨手寫下來的空頭支票,而是有前提的。 如果你沒有搞清楚, 每一件愉快或者是不堪發生裡面,都有智慧的寶藏。 那麼,這句話是騙你的, 因為,你又會開始埋怨了。面對發生的態度,就如同東方師徒的道理一樣。 那是一種不傳之秘行。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裡,徒弟在求師拜藝時 必須要發非常重的傳授毒誓。 在修行當中,對於師父之對待,不能有怨言與懷疑, 只能夠苦苦的相隨, 不能夠心裡帶著憎恨, 口裡不斷地埋怨。
許多根器不夠的徒弟, 很難能夠了解, 在這個完全沒有道理, 無怨無悔跟隨過程當中, 師父已經傳授了無上的心法。 下根器的弟子, 或許,早已半途而廢,另覓名師, 叫做虎頭蛇尾。 很少人知道,這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唯有堅持到底的弟子, 才能夠真正成為法脈唯一的單傳, 心法傳承的金線。 師父傳給弟子的本領,不是只有知識而已。成為法嗣弟子, 不是只有融會貫通道理而已。 那個關鍵,是更要有智慧,能夠從他的內心,自己生出道理。當你成功的時候, 也就是,當你的生命狀態,成為智慧源泉的當下,才會了解師父之對待, 是要我成為那個源頭。
這個時候, 弟子開始了解了。原來師父要傳授給我的, 不僅僅是技能而已, 而是那顆永不放棄的心。只有那顆心,才是所有智慧的源泉。 也是進入永恆生命的門牌號碼。說到這裡,我們更要,把在你身上的發生,講清楚。其實,你不用去深山裡找師傅, 或者,是去古廟裡找上師。 他們都是,外在環境裡的師傅。 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永遠都在的師傅。 他比任何一個師傅,都適合你。因為你身上的每一件遭遇, 都是為你量身訂作的師傅, 而且,都是最高明的老師。 雖然,每一件發生的目的,都有它的獨特性。 但那就像是,師傅在考弟子一樣, 他在測試的, 是我們面對發生的態度。
尤其是, 遭遇毫無理由的發生, 面對很沒有道理的際遇, 你是不是還能夠堅持下去, 不會自怨自艾,六神無主,自暴自棄。 正如同,我們面對,師父無理的要求一樣, 那是一段心裡產生懷疑,對待師父的過程。 在這樣的發生下, 你能不能夠,沒有抱怨地跟隨下去?在這裡,我們要切入主題了, 你有沒有想過, 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師父到底要我們學的是什麼?真正最後的『對待』, 又是什麼?正如同,師父有成千上百個弟子一樣,每一個人的根器不同。 同樣的,面對發生, 每個人對待方式都不一樣!你是否看得清楚, 發生背後真正的原因為何?
告訴你, 這是一個很殘忍的現實,除非【事情】發生在你身上, 對你的衝擊是如此的劇烈。否則,你不會知道,平常看起來是這麼的有修養,有風度的人,一遇見事情,才發覺到他不是這樣的人。 在這一個被衝擊的時刻, 他內心深藏的憤怒,嫉妒, 邪惡, 暴力, 以及黑暗的意識,幽暗的傾向, 全都傾巢而出,爆發了出來。 有自覺力的人, 事後,會很感慨地反省自己, 原來我的德行不夠, 又在仙佛面前好好的懺悔。
沒有自覺力的人, 被這樣的感覺, 牽著鼻子,環遊世界好幾圈。 把所有的人都埋怨了, 但是,對於自己,還沒有自知之明。 不論,你最後的反應是什麼。 讓你看到,外在的發生, 勾起你內心深藏的業力, 才是每一段發生,最終的目的。在這裡,我們不能斬釘截鐵的說,他修行不夠。 只能說, 能做到『知行合一』境界的人,只有靠『遇到』,靠『發生』。人若無『遇到』或無『發生』 ,生命根本無法『修正』 。原來,在說道理的時候,謙卑, 平等, 德行以及心量, 只是文字上的融會貫通,沒有你不知道的。
但是頭腦懂了,是沒有用的。 你所欠缺的,只是那顆心而已。只是因為你不夠關心, 沒有看到別人的需要, 所以才會一直受到考驗。 每一件發生,只是要讓你修正而已。 修正什麼?這是很簡單的,修正到你有那顆慈悲心。當你真正有了慈悲心以後, 你的心量會無限的放大。每一個感覺,都可以容納在心量中, 不受影響。 如同,天空可以容納飛鳥, 海洋可以容納游魚。 天空和海洋,本來就在,而且一直都在。
你的心,和這些感覺,都合而為一的時候。從這一刻起,這些道理, 再也不是書上的知識, 而是你本來就有的德行。 這個時候,才能夠體會到,心是轉動世界的力量!!所謂天造地設,人靠『造化』、『對待』、『環境』, 造就你現在的自己。 這時候,我們要再往下走一步。『對待』讓人 『成為』,什麼時候,你的對待,終於可以讓人家『成為』。 這種關係之對待,有如師徒關係,而不再是以自己慧命為重,或者是以自己的修正為主,這些都還是為自己。若要每一分每一秒,做到成為願意修正的人,靠自己來完成是不可能的。
只是想為自己的心,那個量還是太小了。 當我們說「我願意幫助人、為人服務、讓世界更好、造福人類…」其實只是在最後,能夠讓自己真正「成為」。耶穌為世人背十字架,他走後,世界更亂;佛陀誓言渡眾生,他走後,塵世依舊…;一切只是自己終於可以成為。現在他們都走了,接下來,就看你的了。你是不是能夠,真正發自內心的, 不再局限於道理的, 為別人做些什麼。一切的努力,到最後就算都沒有實現,也不再重要了。成功和失敗,已經沒有那樣令人在乎了。
重要的是,透過「信」,讓我們終於能夠合而為一,成為無限的天空及海洋,到達最高層次的存在。有人說那是成佛,也有人說是歸屬主的殿堂,或是…當我們真正到達的那一刻,才明白那「都一樣」,「存在」是唯一的,只是我們給予它許多不同的名字罷了。若我們的「信」仍有不同,表示我們還沒「合一」,還不是真正的「信」。為什麼人世間的「信」還有不同?因為那還不是「一」。所以,「信」是沒有對象的,有對象,就不是一了。如果沒有天堂,沒有淨土,你還信不信?如果你出生在佛陀耶穌之前,請問你要信什麼?你到底要如何讓自己的生命,以最高的層次存在著?你的「信」有多大?還是小到只有這條河的南北?
人應該做到,時常看看自己有什麼錯?有什麼可以修正,做一個『不想對』的人。 每一分每一秒皆在看,還有什麼地方不對, 終於成為一個不想對的人。【想學學不到 被傳不知道】,這是師徒相傳的秘方,你還想對嗎?在這個時候,你怎麼能夠不感謝, 每一個發生在你身上,不堪的遭遇呢?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