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十四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李秉信
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機體的正氣必然奮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爭,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或使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使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
因此,儘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徵象錯綜複雜,千變萬化,各個疾病、各個症狀都有其各自的病機,但從總體來說,總離不開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經絡和臟腑功能紊亂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鬥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這種鬥爭,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而且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同時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許多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正邪雙方在其鬥爭的過程中,在力量對比上發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一般地說,正氣增長而旺盛,則必然促使邪氣消退;反之,邪氣增長而亢盛,則必然會損耗正氣。
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形成了病症的虛實變化。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主要是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也就是說,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的抗病能力都比較強盛,
或是邪氣雖盛而機體的正氣未衰,能積極與邪抗爭,故正邪相搏,鬥爭劇烈,反應明顯,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較劇烈的有餘的證候,即謂之實證。實證常見於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於痰、食、水、血等滯留於體內而引起的病證。
如臨床上見到的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氾濫、瘀血內阻等病變,以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都屬於實證。虛,主要是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也就是說,機體的氣、血、津液和經絡、臟腑等生理功能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機體的正氣對於致病邪氣的鬥爭,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映。所以,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即謂之虛證。虛證,多見於素體虛弱或疾病的後期,以及多種慢性病證。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傷人體氣血津液、陰陽,均會導致正氣虛弱,出現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正虛的臨床表現。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在某些長期的、複雜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見虛實錯雜的病理反映。這是由於疾病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人體正氣;或因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
或正虛,而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阻滯。以上各種因素,均足以導致疾病的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轉化,同時也足以導致疾病的正虛邪實、正衰邪戀等虛實夾雜的錯綜複雜的病理變化。
總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和實,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而,由實轉虛、因虛致實和虛實錯雜,常常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臨床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能動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徵象可循。但必須指出,臨床上的徵象,僅僅是疾病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即是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在特殊情況下,即疾病的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在臨床上往往會出現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
這些假像是不能反映病機的虛或實的,因而有“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和“大實有嬴狀”的真實假虛。真實假虛中假象的出現,常常是由於實邪結聚,被告席粗線條,氣血不能外達所致;真虛假實中假象的出現,常常是由於臟腑的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所致。
因此,分析病機的虛或實,必須透過現像看本質,才能不被假象迷惑,真正把握疾病的虛實變化。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機體的正氣必然奮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爭,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或使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使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
因此,儘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徵象錯綜複雜,千變萬化,各個疾病、各個症狀都有其各自的病機,但從總體來說,總離不開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經絡和臟腑功能紊亂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鬥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這種鬥爭,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而且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同時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許多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正邪雙方在其鬥爭的過程中,在力量對比上發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一般地說,正氣增長而旺盛,則必然促使邪氣消退;反之,邪氣增長而亢盛,則必然會損耗正氣。
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形成了病症的虛實變化。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主要是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也就是說,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的抗病能力都比較強盛,
或是邪氣雖盛而機體的正氣未衰,能積極與邪抗爭,故正邪相搏,鬥爭劇烈,反應明顯,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較劇烈的有餘的證候,即謂之實證。實證常見於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於痰、食、水、血等滯留於體內而引起的病證。
如臨床上見到的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氾濫、瘀血內阻等病變,以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都屬於實證。虛,主要是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也就是說,機體的氣、血、津液和經絡、臟腑等生理功能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機體的正氣對於致病邪氣的鬥爭,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映。所以,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即謂之虛證。虛證,多見於素體虛弱或疾病的後期,以及多種慢性病證。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傷人體氣血津液、陰陽,均會導致正氣虛弱,出現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正虛的臨床表現。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在某些長期的、複雜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見虛實錯雜的病理反映。這是由於疾病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人體正氣;或因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
或正虛,而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阻滯。以上各種因素,均足以導致疾病的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轉化,同時也足以導致疾病的正虛邪實、正衰邪戀等虛實夾雜的錯綜複雜的病理變化。
總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和實,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而,由實轉虛、因虛致實和虛實錯雜,常常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臨床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能動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徵象可循。但必須指出,臨床上的徵象,僅僅是疾病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即是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在特殊情況下,即疾病的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在臨床上往往會出現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
這些假像是不能反映病機的虛或實的,因而有“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和“大實有嬴狀”的真實假虛。真實假虛中假象的出現,常常是由於實邪結聚,被告席粗線條,氣血不能外達所致;真虛假實中假象的出現,常常是由於臟腑的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所致。
因此,分析病機的虛或實,必須透過現像看本質,才能不被假象迷惑,真正把握疾病的虛實變化。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