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想事成系列之十四 心性自由的大能
「掙脫」出這些看起來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其實是最捆綁我們的束縛,從而讓自己生命得到的完全自由。
李秉信
我們是否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知道了卻做不到?在怎樣的知道以後,我們才能做得到呢?
在這個每一天都不一樣的人世間裡,我們無時無刻都必須要改變自己,才能跟得上這個千變萬化的紅塵。人活在這世界上大半輩子,總是以為,只有用學習才能來改變自己。也總是認定,只有在永無休止的自我進步中,才能跟得上時代。然而很邪門的,當生命知道了許多事情以後,我們的心裡又開始昇起了迷思。
其實,我們心中比誰都還清楚,知識就像是無窮無盡大海一樣,我們就算是窮其一生,像海綿一樣努力的吸收,也是永遠沒有能力,能夠探其究竟的時候。然而知道了這麼多,學習了這麼多樣,真的有用?把這麼多的知識銘記在心,真的能做到嗎?就像我們從小學習到大,知道正常的作息有益健康,孝順父母是子女應有的倫常,正向的思考能讓我們生活快樂。
甚至我們人的一生都在「立志」,更許下了「承諾」。但是每一個人心裡,比誰都知道的還清楚,我們知道了這麼多,立得志願這麽大,並不代表都作得到。有的人全部都知道,但是就是一件也做不到。其實,我們心裡很瞭解,這麼費盡心思知道了那麼多,但如果是都做不到,那又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是屬於能做到的人。
再往下一個層次去想,我們是否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知道了卻做不到?在怎樣的知道以後,我們才能做得到?為什麼有些人知道了以後,可以做得到,而我卻還差得太遠?承諾和做到的距離有多遠呢?如何將我的承諾化作我的實踐呢?
「覺察力」會從你的內心湧現,陪伴著你,去發現一個「裡面人」的靈。那是你從來不知道的自己。
當人類在思考,如何將知道成為做到。甚至下定決心,要作一個「說到做到」的人。其實這個思考動作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人類開始在使用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尋找「真正的自己」,而且,是一個能真正能做到的自己。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當我們在區別「知道的我」及「做到的我」,是兩個不同我的時候,生命已經開始能夠覺察自己是有許多不同的表象。
甚至,我們內心已經可以覺察到,我們的意識是俱有許多的層次。由「外面人」意識殼對於凡塵間五花八門的學問吸收,生命慢慢的可以暸解到,藏在知識或知道後面的動力,都是別人的感受。若是我們無法由相同的發生,得到相同或是更深的感受時候,我們的學習都只是「知識」而巳。「沒有感覺」的知識,就沒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啟發「裡面人」的靈,將知識化作「能量」,甚至「實化」成決心去做到的「能力」。
在每一段「有感覺」的知識能夠深入「裡面人」的靈裡時,說也奇怪,這時候,每一段看起來不起眼的知識都是「能量」,每一門「習以為常」的學問都是「力量」,可以打動人心。說也奇妙的,當我們開始體會到,「裡面人」靈裡的「感覺」是「做到」的動力時候,在我們意識最內層「自我改變」的契機也悄悄的被啟動。在這個時候,你會開始發現,其實你的內心有一種「本自天性」的「覺察力」,已經默默的用它的感覺所生出的動力,陪伴著你,激勵著你走了大半輩子。
而從現在起,這個「覺察力」會從你的內心湧現,陪伴著你,去發現一個「裡面人」的靈。那是你從來不知道的自己。
說起那樣的「感覺」,那真的是很神奇的。它可以是在一種貪戀娑婆世界下所生出來的感覺,也可以是一種心智完全寂滅下所生出來的感覺。
細究一個人「知道」以後能夠「做到」的關鍵,或是講得更貼切點,當我們「知道」以後,是什麼樣的動力,能驅使我們去「做到」。這樣的動力源起,乃是在於我們「知道」每一件事情以後,我們是否能夠體會,這個能用我們的「覺察力」去感受「每一段學習」和「每一段發生」之後的感覺。說得更簡單一點, 那是種因著「學習」和「發生」,「裡面人」的靈被啟發之後,能夠深入我們意識有多深的力量。
看得更深刻一點,人生當中的每一段學習,或是每一段經歷的真正用意,乃是在喚起我們的「感覺」,或者說它是「覺察力」。「覺察力」是唯一一條能夠深入「裡面人」靈的道路。我們人生心境上的「悲歡離合」,每一件發生的「成住壞空」,為的只是啟發那份我們「生來俱有」的覺察力。人生經歷中,任何一段「沒有感覺」的學習都是沒有「力量」的。說起那樣的「感覺」,那真的是很神奇的。
它可以是在一種貪戀娑婆世界下所生出來的感覺,也可以是一種心智完全寂滅下所生出來的感覺。這些感覺其實都同時並存在於你的心內,它的本性從我們出生開始,甚至在我們出生以前,本來就俱有這樣的能力。但是我們對於這種與生俱來的覺察力,真的是不夠瞭解。我們內心的「覺察力」空明無染,永世不滅,我們卻常常無緣一睹它的丰釆。這樣由覺察力生出的感覺,能夠進入我們心智中意識層次多深,就能夠對我們去做到的意志,發生多強烈的影響。相同的發生,對於不同的人去體會,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感受的深淺,正是影響我們是否能做到的原因。
這樣體會的觸動能進入我們的意識多深,它對我們所生出動力就會有多堅定。
當「能」轉換成「力」的機制一被啟發,生命就會「義無反顧」的將感覺轉化成為無可抗拒的動力,一發不可收拾。
「裡面人」靈的能量一經「覺察力」的引爆,那樣由「能力」的潛能,「實化」成「能力」的實踐,乃是人世間所有「心想事成」的奧秘。就以「覺察力」最能深入「裡面人」靈的感情來說吧。我們常說「至死不渝」的愛情,把那份愛情說得如此的「刻骨銘心」。彼此相愛的双方,就算因為世事無情干預而無法成雙,但是,「你知我知」就算是到「死」的「地老天荒」那天,也不放棄。
這樣「靈裡的成雙」,不正是「心想事成」最昇華的結局。看得更深入些,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動力,乃是在於戀人彼此對愛情的感受,能夠經由「覺察力」深入到我的意識層次的最根源有多深,那種感受,觸動了我們意識層次的最深處的悸動,也就是「裡面人」的靈的能量,被「覺察力」所啟發。當「能」轉換成「力」的機制一被啟發,生命就會「義無反顧」的將感覺轉化成為無可抗拒的動力,一發不可收拾。
那種深刻感覺轉化成的力量,不止今生的戀情彼此情投意合,甚至累世宿根,都會以生命相許,成為生生世世永結夫妻。記得元好問的那首詩「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那麼悽美的感情意境,是在描述著,那種能讓人生死相許的情緣的力量,是源自於男女雙方,都在使用自己生命最內層的「覺察力」,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深愛」對方的感覺,衝擊最深層意識的感受。最重要的是,那種深刻的感受,對於最深層意識的衝擊,是一種無法用我們對於「物」的世界的價值取捨,去加以理解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感受有多深,力量就有多大」。
感受進入人類不同意識層次的深度,對於我們人生方向的抉擇,會有不同的取捨,更對我們的命運,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
再用多種感受放在人類心智中評估的例子,可以讓我們體會出,感受進入人類不同意識層次的深度,對於我們人生方向的抉擇,會有不同的取捨,更對我們的命運,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我們常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中,其實潛藏著許多影響意識的玄機。
或者說是,「覺察力」對於每一個經歷或是每一種價值感受的深淺,會影響我們的決定,選擇甚至人生截然不同的命運。說實在的,無論是任何一個人,對於我們生命的體會、愛情的追求、自由的渴望,這三種感受,都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經歷中,非常深刻而強烈的感受。但是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或是很好奇的問當事人,為什麼有人寧可拋棄生命和愛情,也要選擇自由呢?
如果換了個人來選,他會不會有拋棄生命和自由,寧可選擇愛情的不同選法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可以為愛私奔,甚至斷絕人類生命裡極可貴的父女關係,拋家棄子,在所不惜。但是,歷史上楚漢相爭時,戰場上的劉邦,卻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犧牲掉父親。如果我們非常深刻的思索這些選擇背後的意義,這些選擇真的都沒有對錯可言,甚至在不同的時空下,如果有不同的感受,我們說不定又換了另外一種的選擇。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關鍵,影響了我們感覺?而這樣的感覺,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心性,做出不同的選擇呢?看透每一個「選擇」或是「決定」背後的真正關鍵因素,乃是在於「覺察力」所啟發的「感覺」進入我們「意識層次」的不同,而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我們能在自己的心性上,尋求完全的自由,才是影響我們「覺察力」進入意識能深能淺的最重要的關鍵。
當我們在乎「覺察力」所啟發的「感覺」,能夠進入我們「意識層次」的不同,而導致了我們人生「截然不同」的結局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在乎的是,我們的心性,多能夠不被自己的「執著」所捆綁。我們的「覺察」,多能夠「自由」的飛翔於不同的「意識殼」層中。「心性的自由」,或者說是「心性的不被掩蓋」,乃是決定「感覺」,能夠進入我們「意識層次」多深或是多淺的關鍵因素。
仔細的想想,為什麼相同的「發生」對於有些人而言,可以真的「完全沒有感受」。就算生命在他眼前結束了生命,他也毫無所感。而對於另外一種人而言,任何情境上的轉動,「在當下」他可以感動的「聲淚俱下」無法自已。有些人的心,就是那麼的「剛硬如頑石」,完全不為「外境」所動。當然也有人的心「柔軟如水」,才能「悲人所悲」「苦人所苦」,產生「悲天憫人」的胸懷。
看清楚一切束縛「心性不自由」的因素,乃是在於我們的「認定」和「以為」。當心中的「執著」和「認定」降至最淺的時候。「心性的自由」才能隨心所慾的收放自由。老子道德經所言「上善若水」,說的就是心性上的可塑性就如「水」般的靈活自由,千變萬化,充滿著「可塑的空間」。從過去到現在,由東方到西方,不知道有多少的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不論是在信仰上的追求、人生道理上的開示,都在窮其心智追求「心性上的自由」。
我們能在自己的心性上,尋求完全的自由,才是影響我們「覺察力」進入意識能深能淺的最重要的關鍵。也是生命可以產生多少「能量」的唯一「引爆點」。
在心性完全自由下,才能體會每一個「當下」的感覺,在「當下」那一刻被啟發的感受,才能自由無所限制的進入「意識最深層」。
看清楚人生一切際遇,經歷和學習的本質。我們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認定」和「以為」來體驗人世間的一切遭遇。我們仍是以「不自由的心」在行走紅塵。當心性不自由,無法隨心所欲的飛馳在自己內在的意識殼內。紅塵間五花八門的知識,三世諸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縱然有再高的天份,若沒有「自由的心性」,也無人得識其中奧義,而迷失在自己的千變萬化的感覺中。
其實,宇宙間的奥秘,盡在於自己心性的自由和覺察力而已!人世間的經典縱然遍滿虛空,上師諄諄的究竟教誨,也只是要讓我們導入自己心性的自由,從而啟發生命中最珍貴的「覺察力」。我們只有在心性完全自由下,才能體會每一個「當下」的感覺,在「當下」那一刻被啟發的感受,才能自由無所限制的進入「意識最深層」。 進入「意識最深層」乃是「入空」或是「入定」的最深及最簡單詮釋。
自由的心性,才能讓我們以最純淨的感受,看見每一件發生的後面對於我們的影響,以及每一件事情後面所潛藏的意義。那樣的感受對於我們意識層次的衝擊,以及這樣的衝擊對於我們意識悸動的深淺及強烈度,才是那個真正能讓我們做出選擇的原因,更是誘發我們去實踐的原動力,而這樣的感覺力,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覺察力」。
我們總是在尋找自己心性上的自由的循環中,作「無解」的打滚。那是「千篇一律」,「心性不自由」的機制。
很多人會覺得,追求「真正的自由」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目標。甚至窮其一輩子都不知道,什麼叫作「真正的自由」。其實,「真正的自由」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標的,或是須要去追求的理想。那都太不懂「自由的真諦」。「自由」是我們自出生以來,就「與生俱來」的能力。人本來就是「自由」的。只是,隨著生命越長越大,經歷和學習越廣,「認定」及「追求」越來越多,而使得我們的「心性」越來越「不自由」。
看生命從娘胎哇哇墜地,來到這陌生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懂得用自己心性自由的「覺察力」來尋找自己,確定自己,面對自己,及控制自己所擁有的世界。看看小嬰兒稚氣好奇的玩弄自己的手腳,正是他用「覺察力」尋找自己最真實的表達。你看小嬰兒完全不懂世事,也要對自己唯一所擁有五官及四肢,做主控權的確定。人的一生都在「肯定」自己所擁有的,然而在「肯定」間又把自己弄得「不自由」了。
當生命在「尋找自己」所追求的「認定」,「以為」及「期待」的胡同中徘徊時,那是「心性不自由」的開始。我們總是在尋找自己心性上的自由的循環中,作「無解」的打滚。那是「千篇一律」,「心性不自由」的機制。這樣很簡單的說吧,生命在一層又一層的自我肯定中,好不容易得到了「成就」。然而,這個好不容易得到的「成就感」,讓我們捨不得放下。那又是條堅韌的繩索,反過來又捆綁住了自己。不論是自己的擁有,自己的主控,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快樂或是自己的煩惱,看透它們的本質,其實都是加諸於我們生命的枷鎖。
人的一生,就是藉著不斷的擁有及失去,經歷和感受,來瞭解自己,尋找自己,然而最後的到達,只是能夠「掙脫」出這些看起來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其實是最捆綁我們的束縛,從而讓自己生命得到的完全自由。那扇能讓我們找到真正自己的門,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覺察力」。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