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十八 榮氣泌其津液注之於脈
李秉信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生命狀態的榮枯,體質的強弱,常常由營氣便可以判斷。 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營氣富於營養,故又稱榮氣。營與血關係極為密切,可分而不可離,故常常“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為“營陰”。我們看一個人營養不良或者是過盛,也常常是由營氣流動,做出判斷。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營氣組成與分佈,是我們判斷病位的重要線索。主要來自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由水穀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營氣分佈於血脈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於全身。故《素問•痿論》說:“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穀精微中的精專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所以《靈樞•邪客》說:“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註五臟六腑。”
相對於營氣,衛氣說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於陽,故又稱為“衛陽”。衛氣,主要是由水穀精氣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也就是說它的活動力特別強,流動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脈管的約束,運行於皮膚、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
衛氣的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等。如《靈樞•本藏》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緻密矣。”
營氣和衛氣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都以水穀精氣為其主要的生成來源,但是“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營衛生會》);營主內守而屬陰,衛主外衛而屬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維持正常的腠理開合、正常的體溫、“晝精而夜寐”(《靈樞•營衛生會》),以及正常的防禦外邪的能力;
反之,若營衛不和,即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而夜不寐”,以及抗禦外邪能力低下等。人體的氣,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種氣之外,還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所謂“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實際上都是元氣所派生的,是元氣分佈於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即成為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之氣。
它屬於人體元氣的一部分,是構成各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維持各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在中醫學裡,氣的名稱還有很多。例如,把機體從飲食物中吸取的營養物質,稱作“水穀精氣”、“谷氣”;把致病的物質,稱作“邪氣”;把體內不正常的水液,稱作“水氣”;把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作“正氣”;
把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和作用,稱作“四氣”等。由此可見,“氣”在中醫學裡是一字多義,有作為“性質”,有作為“功能”,也有作為“氣候”等。這些,都和本章所論述的構成人體基本物質的“氣”,是有區別的。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生命狀態的榮枯,體質的強弱,常常由營氣便可以判斷。 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營氣富於營養,故又稱榮氣。營與血關係極為密切,可分而不可離,故常常“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為“營陰”。我們看一個人營養不良或者是過盛,也常常是由營氣流動,做出判斷。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營氣組成與分佈,是我們判斷病位的重要線索。主要來自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由水穀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營氣分佈於血脈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於全身。故《素問•痿論》說:“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穀精微中的精專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所以《靈樞•邪客》說:“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註五臟六腑。”
相對於營氣,衛氣說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於陽,故又稱為“衛陽”。衛氣,主要是由水穀精氣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也就是說它的活動力特別強,流動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脈管的約束,運行於皮膚、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
衛氣的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等。如《靈樞•本藏》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緻密矣。”
營氣和衛氣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都以水穀精氣為其主要的生成來源,但是“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營衛生會》);營主內守而屬陰,衛主外衛而屬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維持正常的腠理開合、正常的體溫、“晝精而夜寐”(《靈樞•營衛生會》),以及正常的防禦外邪的能力;
反之,若營衛不和,即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而夜不寐”,以及抗禦外邪能力低下等。人體的氣,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種氣之外,還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所謂“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實際上都是元氣所派生的,是元氣分佈於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即成為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之氣。
它屬於人體元氣的一部分,是構成各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維持各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在中醫學裡,氣的名稱還有很多。例如,把機體從飲食物中吸取的營養物質,稱作“水穀精氣”、“谷氣”;把致病的物質,稱作“邪氣”;把體內不正常的水液,稱作“水氣”;把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作“正氣”;
把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和作用,稱作“四氣”等。由此可見,“氣”在中醫學裡是一字多義,有作為“性質”,有作為“功能”,也有作為“氣候”等。這些,都和本章所論述的構成人體基本物質的“氣”,是有區別的。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