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經句解之三 照見五蘊皆空
圓覺老人
【註解】:照見:照是妙智慧觀照,見是圓明本性的真見。五蘊:蘊是遮蔽吾人本覺的真心,未能使本心顯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皆空:究竟沒有實體,皆非實相,故曰皆空。
【解釋】:觀世音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智慧觀照到世間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蘊都是空無不實在的。
【心得記要】:
1、照見五蘊皆空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第二關障礙。
2、照是迴光返照的照,即是以自我真心本體智慧之光,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照見自心無知無明之暗,就是照。
3、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在家裡、在學校、在社會、在道場、在工作上::等累積了很多的知識、經驗、習性。腦細胞從生到老摺子愈來愈多,所裝不同的內容也愈來愈多,就是「蘊」。 道德經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4、所有眾生都被五蘊所迷,身心被虛妄不實的假景所惑,以致六道輪迴,永不停止,若能識透假象,借假修真,才能去妄歸真,獲得解脫。
5、色蘊:是指有形質、有障礙者都叫做「色」。例如世界上一切的萬物稱為「外色」,吾人自身的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稱為內色。色蘊大約分為三種:一、可見可對色:如青黃赤白黑等顏色、長短方圓等行色、動作方面的仰伏伸屈等表色,以上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稱為可見可對色。二、不可見可對色:例如聲、香、味,它雖然不可以用肉眼看見,但是可以用耳朵、鼻子、舌頭接受,稱為不可見可對色。三、不可見無可對色:眼根塵、鼻根塵、耳根塵、舌根塵、身根塵、意根塵,以上稱為六根塵,因為不可以用肉眼見,又不可以用耳、鼻、舌接觸,所以稱為不可見無可對色。
6、受蘊:受是領受之義,謂內在的五根(眼耳鼻舌口),對外之五塵(色聲香味觸),而起五識去領受一切境界的意思。領受順境叫作樂受,容易引起貪心;領受逆境叫作苦受,容易引起瞋心;領受不苦樂境叫作中庸受,容易引起痴心。總之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等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捨受。指前五識。
7、想蘊:相像也,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此處指第六識。
8、行蘊: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常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之心,前滅後生,念念不停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指第七識意根。
9、識蘊: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事物的本體,指第八阿賴耶識。
10、總之,「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受」是接觸塵緣所生的感覺;「想」是對外境分別的感覺;「行」是造作思慮的作用;「識」是對前四蘊能分別認識。色蘊屬生理,餘四蘊屬心理也,即感情(受)、觀念(想)、意志(行)、認識(識)。
11、依照五蘊的順序是:識、受、相、行、色。有了「識」,心才能領受;有了領受,然後才有「想」;有了想像,然後才有造作「行」; 依所造的善惡,然後才感到「色」身,色蘊是我執的大本,色蘊一破,其餘諸執,皆可迎刃而解。
12、皆空:五蘊都是因緣所生,例如「色」是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是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沒有實體,虛妄不實在的,所以說「皆空」。
13、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圓覺經曰:「四大分離,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大般若經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故云:「五蘊皆空」。
【註解】:照見:照是妙智慧觀照,見是圓明本性的真見。五蘊:蘊是遮蔽吾人本覺的真心,未能使本心顯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皆空:究竟沒有實體,皆非實相,故曰皆空。
【解釋】:觀世音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智慧觀照到世間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蘊都是空無不實在的。
【心得記要】:
1、照見五蘊皆空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第二關障礙。
2、照是迴光返照的照,即是以自我真心本體智慧之光,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照見自心無知無明之暗,就是照。
3、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在家裡、在學校、在社會、在道場、在工作上::等累積了很多的知識、經驗、習性。腦細胞從生到老摺子愈來愈多,所裝不同的內容也愈來愈多,就是「蘊」。 道德經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4、所有眾生都被五蘊所迷,身心被虛妄不實的假景所惑,以致六道輪迴,永不停止,若能識透假象,借假修真,才能去妄歸真,獲得解脫。
5、色蘊:是指有形質、有障礙者都叫做「色」。例如世界上一切的萬物稱為「外色」,吾人自身的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稱為內色。色蘊大約分為三種:一、可見可對色:如青黃赤白黑等顏色、長短方圓等行色、動作方面的仰伏伸屈等表色,以上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稱為可見可對色。二、不可見可對色:例如聲、香、味,它雖然不可以用肉眼看見,但是可以用耳朵、鼻子、舌頭接受,稱為不可見可對色。三、不可見無可對色:眼根塵、鼻根塵、耳根塵、舌根塵、身根塵、意根塵,以上稱為六根塵,因為不可以用肉眼見,又不可以用耳、鼻、舌接觸,所以稱為不可見無可對色。
6、受蘊:受是領受之義,謂內在的五根(眼耳鼻舌口),對外之五塵(色聲香味觸),而起五識去領受一切境界的意思。領受順境叫作樂受,容易引起貪心;領受逆境叫作苦受,容易引起瞋心;領受不苦樂境叫作中庸受,容易引起痴心。總之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等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捨受。指前五識。
7、想蘊:相像也,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此處指第六識。
8、行蘊: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常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之心,前滅後生,念念不停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指第七識意根。
9、識蘊: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事物的本體,指第八阿賴耶識。
10、總之,「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受」是接觸塵緣所生的感覺;「想」是對外境分別的感覺;「行」是造作思慮的作用;「識」是對前四蘊能分別認識。色蘊屬生理,餘四蘊屬心理也,即感情(受)、觀念(想)、意志(行)、認識(識)。
11、依照五蘊的順序是:識、受、相、行、色。有了「識」,心才能領受;有了領受,然後才有「想」;有了想像,然後才有造作「行」; 依所造的善惡,然後才感到「色」身,色蘊是我執的大本,色蘊一破,其餘諸執,皆可迎刃而解。
12、皆空:五蘊都是因緣所生,例如「色」是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是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沒有實體,虛妄不實在的,所以說「皆空」。
13、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圓覺經曰:「四大分離,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大般若經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故云:「五蘊皆空」。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