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六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李秉信
長短相形
這一章主要是在講「觀有」,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都是講:「有」跟「無」。因為,我們的六根看事情「有」,才有比較,才有分別對待,才有「長短相形」。更深入地說下去,我們所看到的有,都還局限在我們六根之內。超過了六根極限,常常會錯亂在「有」跟「無」之間,甚至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
我們來看一則故事:
在佛經上的記載:維摩詰居士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大乘菩薩,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慈悲的菩薩。他說:眾生有病,故我有病,只要眾生有病,他就有病。他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甚至,我們可以說,他的那個心,跟眾生的心,永遠的契合在一起。這樣的胸懷,不但讓地上聽眾聽得法喜,更讓環繞在四周中陰眾生,為之動容。
有一次講經說法,講得很好,講得天女散花,地湧金蓮。那樣的胸懷,講到天人共歡喜;天上的仙女聽了高興的不得了,就紛紛從天上散下仙花來。天女散花的時候,散到天人、菩薩的頭上到身上,掉到地上。可是說也奇怪。天女散花到舍利佛的頭上,掉到肩上,沾在身上,沒有掉下來。好像,花和他沾黏在一起。
舍利弗很緊張,怎麼一回事,這個花一直剝不下來。這時候,其中一位仙女,就笑著問舍利弗,為什麼你非去掉,你身上的鮮花不可?舍利弗就回答說:這個鮮花很美,太鮮艷了,會妨礙我的道心。所以我要把它剝掉。仙女笑著說:其實鮮花沒有所謂的美醜,只要你能夠修到不起這個分別、對待之心,就沒有所謂的美醜。
事隔這麼多年以後,這句話,至今聽起來,仍是這麼的妙。我們常常會用我們累世累劫的業力,去揣度結果。所以很多東西,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才會自以為是。用自己的分別心有比較、有分別對待。這對世間的「尺度」方面來比較東西,說長、短(人說高矮);長短相形,相形就是相互形成,也就是大德的成功,是積很多的小善而完成。
甚至,我們會下斷言,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然而,當我們的心沒有分別的時候,是非及黑白,真的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高下相傾
同理可推,高低是互相對待的。按照一般人對於空間的概念,低為體,高為用;建大樓,低的是基礎。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員外叫一位建築師來跟他說:我要蓋五樓,建築師就幫他設計,設計好之後半年了,這個員外來看說,我叫你蓋五樓,到現在五樓都還未看到。建築師講:員外啊!你蓋五樓基礎要打比較堅固,現在正在打地基 。
員外說我要建五樓,我不要建基礎,建築師說:員外啊!你怎麼這樣講,那五樓要搭在那裏?五樓也要搭在四樓上面,現在基礎就還沒好,一樓也沒有,你就要五樓,我那裏有辦法?員外才想講:是這樣地嗎?所以我們要了解,樹木是自己會長大,這是天生自然的,建大樓是人為,但是人為也不能違背這一個理,不能違背自然,還是要從下面開始。
修道人要低心下氣,尊前啟後。長官疼惜我們,我們尊敬長官。這是高下的道理,今天依循天理,父母要照顧孩子。那麼小孩長大要不要照顧父母,把一樓抽掉讓二樓掉下來可以嗎?不可以,所以這叫做前後一致。不管人生的遭遇如何,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的初衷,是要一致,沒有改變。這樣始終如一,就叫做不能相傾。
音聲相和
「聲」就是名聲、人格。大家來世間,都要好名聲。但是為了要名聲,失去根本,失去道德可以嗎?若離開根本就壞名聲了。所以音聲相和,講話「言」方面互相調和。和:就是合順的意思。同聲相應:他大聲來,我們小聲應;他那邊大聲來,我們小聲一點應,促使他自然降低聲音,他大聲,你也大聲就不對了。
況且小音通神,因為小聲說話別人會接受;大聲通鬼,大聲糾正別人無效。他先罵我們一句,我們不要罵,那第二句、第三句就沒有了。比如:我們向山的這個空谷喊,他就跟你喊,你大聲去他大聲應,你小聲去,他也小聲應。你跟他罵,他也不客氣跟你罵,不相信明天你可以去試試看。如果你唱歌給他聽,他也會唱歌給你聽,這叫做「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後為體,前為用,前人的種樹,是後人的乘涼。有後人的耕耘,才能維持這棵樹的生存;日、月也是前後相隨,寒暑也是前後相隨,這都是配合天地的大道理。故老子以這六種事理,來印證體用不可分。是以聖人:要成就聖人,也是聖人走過的足跡,他是怎麼走的呢?
第一:處無為之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無為:率性去做,順其自然。不言之教:就是以身作則,以德感人。不辭:不辭勞苦,自然地接受。不有:不以有功自居。恃:就是依靠。居:不居功。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長短相形
這一章主要是在講「觀有」,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都是講:「有」跟「無」。因為,我們的六根看事情「有」,才有比較,才有分別對待,才有「長短相形」。更深入地說下去,我們所看到的有,都還局限在我們六根之內。超過了六根極限,常常會錯亂在「有」跟「無」之間,甚至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
我們來看一則故事:
在佛經上的記載:維摩詰居士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大乘菩薩,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慈悲的菩薩。他說:眾生有病,故我有病,只要眾生有病,他就有病。他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甚至,我們可以說,他的那個心,跟眾生的心,永遠的契合在一起。這樣的胸懷,不但讓地上聽眾聽得法喜,更讓環繞在四周中陰眾生,為之動容。
有一次講經說法,講得很好,講得天女散花,地湧金蓮。那樣的胸懷,講到天人共歡喜;天上的仙女聽了高興的不得了,就紛紛從天上散下仙花來。天女散花的時候,散到天人、菩薩的頭上到身上,掉到地上。可是說也奇怪。天女散花到舍利佛的頭上,掉到肩上,沾在身上,沒有掉下來。好像,花和他沾黏在一起。
舍利弗很緊張,怎麼一回事,這個花一直剝不下來。這時候,其中一位仙女,就笑著問舍利弗,為什麼你非去掉,你身上的鮮花不可?舍利弗就回答說:這個鮮花很美,太鮮艷了,會妨礙我的道心。所以我要把它剝掉。仙女笑著說:其實鮮花沒有所謂的美醜,只要你能夠修到不起這個分別、對待之心,就沒有所謂的美醜。
事隔這麼多年以後,這句話,至今聽起來,仍是這麼的妙。我們常常會用我們累世累劫的業力,去揣度結果。所以很多東西,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才會自以為是。用自己的分別心有比較、有分別對待。這對世間的「尺度」方面來比較東西,說長、短(人說高矮);長短相形,相形就是相互形成,也就是大德的成功,是積很多的小善而完成。
甚至,我們會下斷言,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然而,當我們的心沒有分別的時候,是非及黑白,真的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高下相傾
同理可推,高低是互相對待的。按照一般人對於空間的概念,低為體,高為用;建大樓,低的是基礎。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員外叫一位建築師來跟他說:我要蓋五樓,建築師就幫他設計,設計好之後半年了,這個員外來看說,我叫你蓋五樓,到現在五樓都還未看到。建築師講:員外啊!你蓋五樓基礎要打比較堅固,現在正在打地基 。
員外說我要建五樓,我不要建基礎,建築師說:員外啊!你怎麼這樣講,那五樓要搭在那裏?五樓也要搭在四樓上面,現在基礎就還沒好,一樓也沒有,你就要五樓,我那裏有辦法?員外才想講:是這樣地嗎?所以我們要了解,樹木是自己會長大,這是天生自然的,建大樓是人為,但是人為也不能違背這一個理,不能違背自然,還是要從下面開始。
修道人要低心下氣,尊前啟後。長官疼惜我們,我們尊敬長官。這是高下的道理,今天依循天理,父母要照顧孩子。那麼小孩長大要不要照顧父母,把一樓抽掉讓二樓掉下來可以嗎?不可以,所以這叫做前後一致。不管人生的遭遇如何,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的初衷,是要一致,沒有改變。這樣始終如一,就叫做不能相傾。
音聲相和
「聲」就是名聲、人格。大家來世間,都要好名聲。但是為了要名聲,失去根本,失去道德可以嗎?若離開根本就壞名聲了。所以音聲相和,講話「言」方面互相調和。和:就是合順的意思。同聲相應:他大聲來,我們小聲應;他那邊大聲來,我們小聲一點應,促使他自然降低聲音,他大聲,你也大聲就不對了。
況且小音通神,因為小聲說話別人會接受;大聲通鬼,大聲糾正別人無效。他先罵我們一句,我們不要罵,那第二句、第三句就沒有了。比如:我們向山的這個空谷喊,他就跟你喊,你大聲去他大聲應,你小聲去,他也小聲應。你跟他罵,他也不客氣跟你罵,不相信明天你可以去試試看。如果你唱歌給他聽,他也會唱歌給你聽,這叫做「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後為體,前為用,前人的種樹,是後人的乘涼。有後人的耕耘,才能維持這棵樹的生存;日、月也是前後相隨,寒暑也是前後相隨,這都是配合天地的大道理。故老子以這六種事理,來印證體用不可分。是以聖人:要成就聖人,也是聖人走過的足跡,他是怎麼走的呢?
第一:處無為之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無為:率性去做,順其自然。不言之教:就是以身作則,以德感人。不辭:不辭勞苦,自然地接受。不有:不以有功自居。恃:就是依靠。居:不居功。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