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二十九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李秉信
這是一個好問句,真正的安靜,是刻意求來的嗎?很多人都不知道,無意間,甚至是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靜,才是出奇的靜。這樣的境界,並不是你的功力有多高強,而是,靜在任何時候、任何人身上都會出現。無意間產生的靜,才是真正的靜。而且是一個夠深入的靜。如人在站樁或盤坐時,心中無所求,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意在何方時,這樣就可以說:“今天我真靜” 。
這樣的味道,是較容易實現的。而當一個人的心裏有大悲痛時,或晚上跟別人吵架後,在某地一站,呆呆地望天空的星星,當時,就已經忘記看什麼了。在那個當下,你似乎能夠什麼都不再想,只是呆呆地在那看而已。就在那麼剎那之間,會進入一種沉思,忘記自己在哪裡,無法覺察發生了什麼事。過了很長時間,才醒悟自己該回家了。
筆者說的這樣境界,也許是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還有,在非常大的高興時,會忘了自己該幹什麼,更不知道想其他別的事了。因為當時的自己,對一種情緒完全籠罩,已經在精神上完全放鬆了。這種靜,在人的任何生活形式中,都能無意間捕捉得到,有修持基礎的人,如果善於把握生活中的靜,才是修煉中的得意者。
而且更確實的說這樣味道,那是在動盪中所取得的安靜。說來你都不相信,動中修的得靜,才能夠維持靜的狀態。修行人沒到一種生命狀態之後,是很難區別出入靜與定的關係。或許,很多人都問過:“為什麼自己入靜很難呢?”因為人在修煉時執著於靜字,已經背離了一種自然的規律性,這樣就不容易出現靜的狀態。
而有時人忘了靜的概念時,連念頭都沒有,傻傻的,那種狀態,卻恰恰是一種高層次的靜態。中國人的智慧,不就是大智若愚。更確切地說清楚,就是那種無知的狀態。人要想實現靜,就應該把什麼都忘記,不能執著於一個靜。靜是普遍存在的,而關鍵在於自己是否發現了,若發現後,才能把持住它,但在把持的同時,又違背了這個靜字。
所以我們可以悄悄地下個結論,這就要求人在修煉時的最好狀態,即是放鬆和自然。在修煉過程中又會遇到入定問題。入定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入定也與形式無關。雖然人體能量的運化因不同形式而有不同的運化,但決定人狀態這方面的東西,只有心裏放下一切時,無所有,才能靜下來,才能實現入定。
入定時間的長短也因本人的能力而定,它也可以是隨意的。在修煉時,必須有元神狀態。道家修持到元神出關,就能夠入定。在這個狀態適用的東西,不一定在其它狀態中也適用,就如入定對不同人也不同一樣。如八卦中的一個艮位或是離位,這兩個封位狀態的時空角度、物質的實虛比例、實虛的結構形式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用兩卦來表示時空轉化,前者艮卦屬性的實物質多,而後者離卦屬性的實物質少,虛性物質多;前者密度大,艱難性大;後者容易,能力高。這就是說實性物質多時,對實物質的約束力大,虛性物質多時,約束力小。修持者入定,就是由他本身所處的狀態,虛性物質遠大於實性物質,那麼在他身上所體現的時間性就不同於常人了。
說到這裡,有慧根的行者,就能夠體會到,當下就是永恆的滋味。在寂靜的入定中,那是修行者唯一有的一次機會,能夠把時間及空間,轉換成能量場。我們不是常常聽到古語說:“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就是說原先世上規定的量度,在洞中,竟然可以進入另一種狀態(時空道),背離於原先。眾人修持進入那種狀態之後,反過來就有大智大慧的形成。
想一想這樣的味道,眾生還在三度空間裡掙扎的時候。修行者已經進入另一種狀態(時空道) ,不斷超越的時間及空間,更把三維空間的有限,局限成為單一點的高能量。因為唯有在這麼高密度的能量下,才能夠進行穿透,跳躍時空。想想這樣的情境,修行者進入四度或者是五度的空間,再回頭看看三度空間裡的眾生,一切言行和舉動與原先不同。
眾生看到這樣的先知,學得他們本事,知道他們潛在的能力大得多,能解決的問題也更多。因而,非常尊敬稱呼他們是聖者,或者是前賢。其實這一切的能力,都是來自於這種高級的定態。對於修行者而言,是人在修持當中很重要的狀態。筆者要斬釘截鐵的說,空、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除此之外,叫作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這是一個好問句,真正的安靜,是刻意求來的嗎?很多人都不知道,無意間,甚至是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靜,才是出奇的靜。這樣的境界,並不是你的功力有多高強,而是,靜在任何時候、任何人身上都會出現。無意間產生的靜,才是真正的靜。而且是一個夠深入的靜。如人在站樁或盤坐時,心中無所求,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意在何方時,這樣就可以說:“今天我真靜” 。
這樣的味道,是較容易實現的。而當一個人的心裏有大悲痛時,或晚上跟別人吵架後,在某地一站,呆呆地望天空的星星,當時,就已經忘記看什麼了。在那個當下,你似乎能夠什麼都不再想,只是呆呆地在那看而已。就在那麼剎那之間,會進入一種沉思,忘記自己在哪裡,無法覺察發生了什麼事。過了很長時間,才醒悟自己該回家了。
筆者說的這樣境界,也許是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還有,在非常大的高興時,會忘了自己該幹什麼,更不知道想其他別的事了。因為當時的自己,對一種情緒完全籠罩,已經在精神上完全放鬆了。這種靜,在人的任何生活形式中,都能無意間捕捉得到,有修持基礎的人,如果善於把握生活中的靜,才是修煉中的得意者。
而且更確實的說這樣味道,那是在動盪中所取得的安靜。說來你都不相信,動中修的得靜,才能夠維持靜的狀態。修行人沒到一種生命狀態之後,是很難區別出入靜與定的關係。或許,很多人都問過:“為什麼自己入靜很難呢?”因為人在修煉時執著於靜字,已經背離了一種自然的規律性,這樣就不容易出現靜的狀態。
而有時人忘了靜的概念時,連念頭都沒有,傻傻的,那種狀態,卻恰恰是一種高層次的靜態。中國人的智慧,不就是大智若愚。更確切地說清楚,就是那種無知的狀態。人要想實現靜,就應該把什麼都忘記,不能執著於一個靜。靜是普遍存在的,而關鍵在於自己是否發現了,若發現後,才能把持住它,但在把持的同時,又違背了這個靜字。
所以我們可以悄悄地下個結論,這就要求人在修煉時的最好狀態,即是放鬆和自然。在修煉過程中又會遇到入定問題。入定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入定也與形式無關。雖然人體能量的運化因不同形式而有不同的運化,但決定人狀態這方面的東西,只有心裏放下一切時,無所有,才能靜下來,才能實現入定。
入定時間的長短也因本人的能力而定,它也可以是隨意的。在修煉時,必須有元神狀態。道家修持到元神出關,就能夠入定。在這個狀態適用的東西,不一定在其它狀態中也適用,就如入定對不同人也不同一樣。如八卦中的一個艮位或是離位,這兩個封位狀態的時空角度、物質的實虛比例、實虛的結構形式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用兩卦來表示時空轉化,前者艮卦屬性的實物質多,而後者離卦屬性的實物質少,虛性物質多;前者密度大,艱難性大;後者容易,能力高。這就是說實性物質多時,對實物質的約束力大,虛性物質多時,約束力小。修持者入定,就是由他本身所處的狀態,虛性物質遠大於實性物質,那麼在他身上所體現的時間性就不同於常人了。
說到這裡,有慧根的行者,就能夠體會到,當下就是永恆的滋味。在寂靜的入定中,那是修行者唯一有的一次機會,能夠把時間及空間,轉換成能量場。我們不是常常聽到古語說:“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就是說原先世上規定的量度,在洞中,竟然可以進入另一種狀態(時空道),背離於原先。眾人修持進入那種狀態之後,反過來就有大智大慧的形成。
想一想這樣的味道,眾生還在三度空間裡掙扎的時候。修行者已經進入另一種狀態(時空道) ,不斷超越的時間及空間,更把三維空間的有限,局限成為單一點的高能量。因為唯有在這麼高密度的能量下,才能夠進行穿透,跳躍時空。想想這樣的情境,修行者進入四度或者是五度的空間,再回頭看看三度空間裡的眾生,一切言行和舉動與原先不同。
眾生看到這樣的先知,學得他們本事,知道他們潛在的能力大得多,能解決的問題也更多。因而,非常尊敬稱呼他們是聖者,或者是前賢。其實這一切的能力,都是來自於這種高級的定態。對於修行者而言,是人在修持當中很重要的狀態。筆者要斬釘截鐵的說,空、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除此之外,叫作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