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三十一 從天知人全息觀
中醫師 李秉信
同樣的,地理空間與人體互動之全息觀,是息息相關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質、所謂的水土不同,造成人們生活習慣、起居飲食之差異性,這些差異性也造成了不同地域之居民有不同之風情,也有不同之習性及體質,也有著不同的地方疾病,這就是地理空間對於人體有著深遠的影響。
《管子•水地》曰: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氣血,如筋脈之流通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管子認爲生民萬物亦皆秉受地與水而生。懂醫術常常也懂風水,風水之流在於水的流動,脈氣的聚散,更以生命伴風水而生,自然可以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相學以“四瀆” “五嶽”來描述面部表情。所謂四瀆,即以黃河喻眼、長江喻耳、濟水喻鼻、淮河喻口,眼、耳、鼻、口皆宜取其清澈、深邃,更宜長而寬涯、遠而暢流。五嶽即以中嶽喻鼻、南嶽喻額、東嶽喻左顴、西嶽喻右顴、北嶽喻地閣,即雙顴、頦、額皆宜取其高聳矗立,如相書所謂:五嶽朝起,四瀆名秀,非貴即富。
又北方地理,多高山峻嶺,人多五官俊俏:南方地理,山低地平,故南方人五官峻,面多扁平。山區居民,大多鼻高眼深;平原居民,大多鼻低眼平,此乃地理空間對人體長相之影響,由於人體秉受空間與時間之氣而生,故二者之間即產生互動之關係,亦爲全息理論之明證。相學中更以南人北相,北人南相為大富大貴之相法。
不僅僅是用在人相學上,醫家針對不同地域的病人,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蛾,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癍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實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叶,故灸叶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噫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痒。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嬌,故導引按矯者,亦從中央出也。
此即內經所述地域不同對居民所產生之習性與疾病及其治療方法之差異性。
古代醫家對於全息觀最寬廣的視野,是宇宙全息統一觀。近年來,由於受系統科學的影響,宇宙總體規律的新學術一宇宙全息統一說應運而生,其核心是宇宙大統一律,即宇宙間的一些事物都有其共生的存在。宇宙全息主要是整體與部份的關係,部份與整體在信息上是相互對應的。
古人類學家可歷史整體中遺留下來的極小的人體成份,如一顆牙齒或一根毛髮來獲知當時的整體信息,宇宙全息統一論提出一種新的宇宙整體觀,它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自身和世界,它使我們對風水學所遵從的"大地有機"說的認識有了更充分的理論依據。
宇宙全息統一律之一的宇宙經絡律認爲,宇宙、大地跟人體一樣,也是有網結構的。大地、宇宙的網絡律受啓於人體經絡律,即部份(人體冲包含有整體(大地、宇宙)的信息。其實通過人體的經絡穴位宅推知,大地經絡穴位的方法,早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
無論是氣論還是大地有機說,都把大地看作是與人體相當具有生命的系統,古人所言"天地一大天地,人身一小天地"的思想,即是這種認識的反映。中國傳統思維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天人相類"萬物歸一,是真正的一元論:古人認爲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是統一的,物我同一。
天地萬物同是一源頊,即太極。《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 中 即 太 極 , 太 極 中 分 陰 陽 、 二 氣 , 陰 陽 、 二 氣 交 感 就 形 成 中 和 之 氣 , 由此而生成萬物。
古代東方以思辨爲主要形式,陰陽、五行、八卦說的哲理中充滿了全息思想。公元前1100年前《尙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種基本元素以"土 "爲主,金、木、水、火、土,按照相生、相勉的變化規律約制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人體的變化,亦不例外。陰陽學說是用陰氣和陽氣矛盾對立來解釋自然和人體,說明陰陽與人體和萬物之間的全息觀。
人體或萬物變化都是"陰陽'與"五行〃組合的。"八卦〃源於殷周,主要思想載於《周易》。它把自然界八種單元作爲宇宙萬物的根源,即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離為火,巽為風,兌為澤,坎爲水,艮爲山。
其中以天地爲根源,產生雷、火、風、澤、水、山,乾〃"坤〃在八卦中占重要位置,故俗語中常有"定乾坤"之說,乾坤即陰陽,陰陽兩爻變化萬端,反映了宇宙與人體變化萬千的全息關係。與佛家所謂"一沙一世界'同是全息觀念之闡述。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法”即效法,是四大之間全息性的同義詞。“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當著四個系統合一的時候,自然能採天地之精華,與乾坤共常存。
《內經》中有《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等若干篇目著重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全息共振關係,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云: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殘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賢,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裡指出了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之別,人應順應自然而有善養生長收藏之道。此爲內經所述依四時變化之養生法,即四時變化與人類健康所產生之互動關係,即今西方醫學之流行病學,其亦與四時氣候變化有莫大之關聯。古代中醫早已從自然界的變化之中領悟到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可謂從天知人。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同樣的,地理空間與人體互動之全息觀,是息息相關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質、所謂的水土不同,造成人們生活習慣、起居飲食之差異性,這些差異性也造成了不同地域之居民有不同之風情,也有不同之習性及體質,也有著不同的地方疾病,這就是地理空間對於人體有著深遠的影響。
《管子•水地》曰: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氣血,如筋脈之流通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管子認爲生民萬物亦皆秉受地與水而生。懂醫術常常也懂風水,風水之流在於水的流動,脈氣的聚散,更以生命伴風水而生,自然可以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相學以“四瀆” “五嶽”來描述面部表情。所謂四瀆,即以黃河喻眼、長江喻耳、濟水喻鼻、淮河喻口,眼、耳、鼻、口皆宜取其清澈、深邃,更宜長而寬涯、遠而暢流。五嶽即以中嶽喻鼻、南嶽喻額、東嶽喻左顴、西嶽喻右顴、北嶽喻地閣,即雙顴、頦、額皆宜取其高聳矗立,如相書所謂:五嶽朝起,四瀆名秀,非貴即富。
又北方地理,多高山峻嶺,人多五官俊俏:南方地理,山低地平,故南方人五官峻,面多扁平。山區居民,大多鼻高眼深;平原居民,大多鼻低眼平,此乃地理空間對人體長相之影響,由於人體秉受空間與時間之氣而生,故二者之間即產生互動之關係,亦爲全息理論之明證。相學中更以南人北相,北人南相為大富大貴之相法。
不僅僅是用在人相學上,醫家針對不同地域的病人,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蛾,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癍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實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叶,故灸叶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噫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痒。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嬌,故導引按矯者,亦從中央出也。
此即內經所述地域不同對居民所產生之習性與疾病及其治療方法之差異性。
古代醫家對於全息觀最寬廣的視野,是宇宙全息統一觀。近年來,由於受系統科學的影響,宇宙總體規律的新學術一宇宙全息統一說應運而生,其核心是宇宙大統一律,即宇宙間的一些事物都有其共生的存在。宇宙全息主要是整體與部份的關係,部份與整體在信息上是相互對應的。
古人類學家可歷史整體中遺留下來的極小的人體成份,如一顆牙齒或一根毛髮來獲知當時的整體信息,宇宙全息統一論提出一種新的宇宙整體觀,它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自身和世界,它使我們對風水學所遵從的"大地有機"說的認識有了更充分的理論依據。
宇宙全息統一律之一的宇宙經絡律認爲,宇宙、大地跟人體一樣,也是有網結構的。大地、宇宙的網絡律受啓於人體經絡律,即部份(人體冲包含有整體(大地、宇宙)的信息。其實通過人體的經絡穴位宅推知,大地經絡穴位的方法,早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
無論是氣論還是大地有機說,都把大地看作是與人體相當具有生命的系統,古人所言"天地一大天地,人身一小天地"的思想,即是這種認識的反映。中國傳統思維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天人相類"萬物歸一,是真正的一元論:古人認爲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是統一的,物我同一。
天地萬物同是一源頊,即太極。《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 中 即 太 極 , 太 極 中 分 陰 陽 、 二 氣 , 陰 陽 、 二 氣 交 感 就 形 成 中 和 之 氣 , 由此而生成萬物。
古代東方以思辨爲主要形式,陰陽、五行、八卦說的哲理中充滿了全息思想。公元前1100年前《尙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種基本元素以"土 "爲主,金、木、水、火、土,按照相生、相勉的變化規律約制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人體的變化,亦不例外。陰陽學說是用陰氣和陽氣矛盾對立來解釋自然和人體,說明陰陽與人體和萬物之間的全息觀。
人體或萬物變化都是"陰陽'與"五行〃組合的。"八卦〃源於殷周,主要思想載於《周易》。它把自然界八種單元作爲宇宙萬物的根源,即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離為火,巽為風,兌為澤,坎爲水,艮爲山。
其中以天地爲根源,產生雷、火、風、澤、水、山,乾〃"坤〃在八卦中占重要位置,故俗語中常有"定乾坤"之說,乾坤即陰陽,陰陽兩爻變化萬端,反映了宇宙與人體變化萬千的全息關係。與佛家所謂"一沙一世界'同是全息觀念之闡述。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法”即效法,是四大之間全息性的同義詞。“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當著四個系統合一的時候,自然能採天地之精華,與乾坤共常存。
《內經》中有《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等若干篇目著重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全息共振關係,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云: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殘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賢,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裡指出了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之別,人應順應自然而有善養生長收藏之道。此爲內經所述依四時變化之養生法,即四時變化與人類健康所產生之互動關係,即今西方醫學之流行病學,其亦與四時氣候變化有莫大之關聯。古代中醫早已從自然界的變化之中領悟到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可謂從天知人。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