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五十一 經絡辨證指導按經論治
李秉信
經絡證治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佈規律,與臟腑器官的聯繫特點、功能特性以及經絡異常反應,辨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並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從臨床的辯證來說,經絡證治診斷原則,多適用於體表部位的肌肉、關節、組織、器官的病變。
經絡證治內容豐富,在針灸臨床上佔有重要地位。經絡證治可分為經絡辨證,和按經論治兩大方面內容。經絡病證多由風寒濕邪外襲肌表,臟腑熱邪內擾經絡引起,常導致經絡痹阻不通和經絡所聯繫的器官發生病變。常見的有紅、腫、熱、痛等實性病症和肢冷、麻木、痿軟、癱瘓等虛性病症。
辨證歸經是指,按臨床症候表現,來確定病變經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依據《靈樞·經脈》篇中的十二經脈病候篇。比如臨床見臑臂內側前廉酸楚病痛,或見拘急,或痿軟,麻木不仁,肩臂痛、或鼻衄,喉痺,缺盆中痛等,可辨證歸為手太陰肺經病變。
臨床見灑灑振寒,缺盆中痛,膺乳痛,髀股前廉痛,膝髕腫痛,脛外側及足背痛可辨證歸為足陽明胃經病變。頭項強痛,臂痛不舉,痛引肩胛,上肢外側疼痛、麻木、痿痺不用可辨證歸為手太陽小腸經病變等等。
辨位歸經是以病變部位,為依據,來確定病變經脈的一種方法。這在經絡辨證中,非常重要,臨床應用廣泛。根據發生疼痛部位的不同,結合經絡循行途徑及聯繫臟腑的不同,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以診斷受病的經絡。
比如頭痛,十二經脈中,六陽經及足厥陰經,循行於頭的不同部位,故針灸臨床上可將前頭痛、偏頭痛、後頭痛、頭頂痛,分別辨位歸經為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太陽頭痛和厥陰頭痛。再比如坐骨神經痛,按照其放射疼痛的部位,可分為足太陽經型和足少陽經型。
大腿後側、小腿後側、足跟等病屬足太陽經型;大腿外側、小腿後外側、足外側病和足少陽經型。牙痛,上牙痛辨位歸經為足陽明胃經病變;下牙痛辨位歸經為手陽明大腸經病變。若某一病變部位處有多條經脈走形,需依據其他伴隨症狀來歸經。
比如脅痛,可涉及足少陽、足厥陰、足太陰經病變,若兼有口苦、目黃者可歸為足少陽膽經;兼有心煩、易怒者可歸為足厥陰肝經;兼有脹滿、便稀者可歸為足太陰脾經。經絡診察歸經,為經絡辨證方法之一。
《靈樞·官能》篇日:“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和經所在。”經絡診察歸經是根據經絡具有診斷疾病的作用,而確立的一種歸經方法。主要有經絡望診、經穴觸診、經絡電測定、知熱感度測定等方法。
經絡望診,《內經》稱之為“診絡脈”,主要是觀察人體皮部和絡脈在顏色、光澤、潤燥以及組織形態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起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的輔助診斷作用。
由於經絡能由里達表傳導病邪,由深出淺反應病候。當體內臟腑組織有病時,即可通過經絡的途徑在體表(皮部或絡脈)出現一系列病理反應。通過經絡望診,明察這些病理反應,有助於診斷。
比如若上肢內側前緣出現“紅線”,可歸為手太陰肺經病變,多為呼吸系統疾病;望鼻,病色見於鼻尖,在男性主小腹痛,並且向下牽引至睾丸疼痛;在女性則為膀胱或胞宮病變。若色紅且大如榆莢,則為閉經的徵象。
經穴觸診是一個非常重要,辨別病位的診斷方式。我們可以從中醫診斷學理論基礎上,有一個覺悟。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當機體生理功能發生異常時,就會沿著所屬經絡通路反映到體表,出現各種症狀和體徵。針灸治療歷來重視,體表經穴的檢查,正是這個道理。
經穴觸診是指在經絡循行部位或穴位進行觸診、按壓,尋找陽性反應點(如疼痛、敏感、結節、條索、凹陷、麻木、寒涼、溫熱等),從而判斷病變經絡。 《靈樞·官能》篇曰:“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
經穴觸診包括循經按壓,和穴位按壓兩個方面。比如緊張性頭暈頭痛症,在頭部循經按壓、循摩,以指下的筋結、條索狀物或產生的麻痛感為陽性。反應點的部位,也很容易辨證歸經。比如中府穴壓痛,提示肺經的病變;三陰交壓痛,提示病變在足三陰經,多為泌尿、生殖系統病變。
經絡電特性測定,為經絡電特性研究方法之一。使用各種經絡測定儀器對經絡本身所具有的電學特性進行探測研究的一種方法。大多數研究表明,人體皮膚存在低阻點,其分佈大體與經穴的分佈相一致。
病理情況下,經穴的導電量或電位值,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在臨床上,故可通過測定電流量的多少來診斷何為病經。比如,有人研究發現,眩暈患者的井穴一般呈低電阻值,但其絡穴尤其是足部的絡穴則呈高電阻值,治療後呈平衡化傾向。
若左右兩側同名經穴的導電量或電組織相差較大,可表示該經脈左右失衡。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知熱感度測定。舉個例子來說,左右兩側經脈線和穴位的失衡現象,除可以反映在經絡的電學特性上,還可以反映在熱學特性的差異上。
正常情況下,人體左右兩側經穴的知熱感度相近,若相差較大,可提示左右兩側經脈線和穴位的氣血失衡。測定時,一般測十二經井穴對熱的反應敏度,因不同疾病而有差別,這種差別可作為診斷,有關疾病虛實狀況的依據。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經絡證治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佈規律,與臟腑器官的聯繫特點、功能特性以及經絡異常反應,辨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並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從臨床的辯證來說,經絡證治診斷原則,多適用於體表部位的肌肉、關節、組織、器官的病變。
經絡證治內容豐富,在針灸臨床上佔有重要地位。經絡證治可分為經絡辨證,和按經論治兩大方面內容。經絡病證多由風寒濕邪外襲肌表,臟腑熱邪內擾經絡引起,常導致經絡痹阻不通和經絡所聯繫的器官發生病變。常見的有紅、腫、熱、痛等實性病症和肢冷、麻木、痿軟、癱瘓等虛性病症。
辨證歸經是指,按臨床症候表現,來確定病變經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依據《靈樞·經脈》篇中的十二經脈病候篇。比如臨床見臑臂內側前廉酸楚病痛,或見拘急,或痿軟,麻木不仁,肩臂痛、或鼻衄,喉痺,缺盆中痛等,可辨證歸為手太陰肺經病變。
臨床見灑灑振寒,缺盆中痛,膺乳痛,髀股前廉痛,膝髕腫痛,脛外側及足背痛可辨證歸為足陽明胃經病變。頭項強痛,臂痛不舉,痛引肩胛,上肢外側疼痛、麻木、痿痺不用可辨證歸為手太陽小腸經病變等等。
辨位歸經是以病變部位,為依據,來確定病變經脈的一種方法。這在經絡辨證中,非常重要,臨床應用廣泛。根據發生疼痛部位的不同,結合經絡循行途徑及聯繫臟腑的不同,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以診斷受病的經絡。
比如頭痛,十二經脈中,六陽經及足厥陰經,循行於頭的不同部位,故針灸臨床上可將前頭痛、偏頭痛、後頭痛、頭頂痛,分別辨位歸經為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太陽頭痛和厥陰頭痛。再比如坐骨神經痛,按照其放射疼痛的部位,可分為足太陽經型和足少陽經型。
大腿後側、小腿後側、足跟等病屬足太陽經型;大腿外側、小腿後外側、足外側病和足少陽經型。牙痛,上牙痛辨位歸經為足陽明胃經病變;下牙痛辨位歸經為手陽明大腸經病變。若某一病變部位處有多條經脈走形,需依據其他伴隨症狀來歸經。
比如脅痛,可涉及足少陽、足厥陰、足太陰經病變,若兼有口苦、目黃者可歸為足少陽膽經;兼有心煩、易怒者可歸為足厥陰肝經;兼有脹滿、便稀者可歸為足太陰脾經。經絡診察歸經,為經絡辨證方法之一。
《靈樞·官能》篇日:“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和經所在。”經絡診察歸經是根據經絡具有診斷疾病的作用,而確立的一種歸經方法。主要有經絡望診、經穴觸診、經絡電測定、知熱感度測定等方法。
經絡望診,《內經》稱之為“診絡脈”,主要是觀察人體皮部和絡脈在顏色、光澤、潤燥以及組織形態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起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的輔助診斷作用。
由於經絡能由里達表傳導病邪,由深出淺反應病候。當體內臟腑組織有病時,即可通過經絡的途徑在體表(皮部或絡脈)出現一系列病理反應。通過經絡望診,明察這些病理反應,有助於診斷。
比如若上肢內側前緣出現“紅線”,可歸為手太陰肺經病變,多為呼吸系統疾病;望鼻,病色見於鼻尖,在男性主小腹痛,並且向下牽引至睾丸疼痛;在女性則為膀胱或胞宮病變。若色紅且大如榆莢,則為閉經的徵象。
經穴觸診是一個非常重要,辨別病位的診斷方式。我們可以從中醫診斷學理論基礎上,有一個覺悟。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當機體生理功能發生異常時,就會沿著所屬經絡通路反映到體表,出現各種症狀和體徵。針灸治療歷來重視,體表經穴的檢查,正是這個道理。
經穴觸診是指在經絡循行部位或穴位進行觸診、按壓,尋找陽性反應點(如疼痛、敏感、結節、條索、凹陷、麻木、寒涼、溫熱等),從而判斷病變經絡。 《靈樞·官能》篇曰:“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
經穴觸診包括循經按壓,和穴位按壓兩個方面。比如緊張性頭暈頭痛症,在頭部循經按壓、循摩,以指下的筋結、條索狀物或產生的麻痛感為陽性。反應點的部位,也很容易辨證歸經。比如中府穴壓痛,提示肺經的病變;三陰交壓痛,提示病變在足三陰經,多為泌尿、生殖系統病變。
經絡電特性測定,為經絡電特性研究方法之一。使用各種經絡測定儀器對經絡本身所具有的電學特性進行探測研究的一種方法。大多數研究表明,人體皮膚存在低阻點,其分佈大體與經穴的分佈相一致。
病理情況下,經穴的導電量或電位值,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在臨床上,故可通過測定電流量的多少來診斷何為病經。比如,有人研究發現,眩暈患者的井穴一般呈低電阻值,但其絡穴尤其是足部的絡穴則呈高電阻值,治療後呈平衡化傾向。
若左右兩側同名經穴的導電量或電組織相差較大,可表示該經脈左右失衡。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知熱感度測定。舉個例子來說,左右兩側經脈線和穴位的失衡現象,除可以反映在經絡的電學特性上,還可以反映在熱學特性的差異上。
正常情況下,人體左右兩側經穴的知熱感度相近,若相差較大,可提示左右兩側經脈線和穴位的氣血失衡。測定時,一般測十二經井穴對熱的反應敏度,因不同疾病而有差別,這種差別可作為診斷,有關疾病虛實狀況的依據。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