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十四 元始各居其位各對其對
李秉信
這是一個很有趣, 也可以值得我們深思的吊詭。 生命若是無法很實在的, 並且真的停止心智活動。 無論是再怎麼樣高的修行, 仍是脫不了「知」的境界,人只要有知,就一定會有煩惱。
我們可以看到,修行者修四禪八定到最高境界時,不論是在心淨如水的清醒意識下,如夢如幻的夢中意識,甚或是夢中有夢的二元能知及被知的進出裡, 似乎還是仍然在意識的運作裡。 人識心運作的複雜及綿密度是如此的交錯, 一層搭一層, 一念接一念。
如同潮水般, 波波浪浪的攪亂我們本自清明的覺性。 就如同西遊記中描述的孫行者, 再怎麼三頭六臂, 仍舊是逃不過意識層的手掌心。 說穿了,修行人只要知覺到自己仍在修行, 他的意識層次仍是落在在三界中, 那離心識停止運作, 仍有一點距離。
許多禪宗公案, 用所有意識的到達, 來描述那都還不是。只要你知道, 那就是還沒到。 只要你悟道,那也是還沒悟。 禪宗裡所說的「悟道不知道, 到了還沒到」。 頗有那種只要你體會, 就是在相裡, 也就是在識心裡, 那都還不是。
當用一種消去法, 陳明一切都還不是的時候,心識會突然頓入無法運作的味道。 那就是「破相」。才能稍微摸到一點識心停止的姿味。極少數根器深厚的修行人,在更高的意識轉換間,體悟到,那種進到內心最深層的禪定,必須是完全打破「行」蘊,才能將仍在運作的有為心智活動漸趨停止,而使三界消失
這是筆者的經驗。在「破相」這個時候,意識對外在世界的覺知,與那個可以覺知的身心,才有可能在「都不是」的時候,同時消失。那是一個頓時進入「無明」的境界。身心世界在一片漆黑中,一點亮光也沒有。
那就如同溺水人沒有浮木可以抓, 沒有一個可以判斷或是可以倚靠的道理存在。 一個很重要的轉折發生了,頻死的經驗在人活著的時候出現。 無可抓的意識,就會陷入心經所說的「無明」的境界。 用識心層次瞭解來說, 那是是心靈的黑洞,潛藏無限被拉扯的重力。
一入意識缺口的黑洞, 如同身陷萬劫不復, 無窮次重力加速度拉曳著你進入一個未知的境界。 修行人會在那個時候, 頓現生命明點的位置。 生命操練有紀律的話,若再捨離「無明」,也就是往意識層次更深處完全破相。那會穿破無明的窠臼,身心可轉化至涅槃的境界。
修行者就有機會超越三界及無明,而證入涅槃。涅槃是一個身心世界寂滅的的境界。 身心寂滅是一個世界被創造時,本有的道體,一切不相交。那樣的味道有如 天地元始,渾然一團,渾渾噩噩,實無一物。 天地之間本來無聲無臭,至虛至神。 天地本無始 ,無形,無相, 更是不可被知的 。
本來就是無始, 一切的存在都是源自第一因,在天地不相交時, 一切都屬於造物主的主動, 是不可以被創造的。 用繫辭傳裡的文字形容, 那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而此一寂滅的境界,是由意識轉化,捨離了清醒的意識,捨離了夢中的意識,進入了寂滅的意識,經此一意識的轉化,身心世界消失了,修行者進入一個沒有見聞覺知的世界。涅槃打破了二元對立的世界,類似熟睡無夢的意識,涅槃是心靈寂靜的本體。
一個修行者只有出了涅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知覺者」。 這樣的暸解,事實上已經超出了平常我們所熟悉的「存在即被知」的範籌,甚至也超出了修行人在禪定境界中來去自如的「意識轉換」。
我們可以看到,修行人利用漸修的法本,在一次又一次心智的練習中靜心入定。修行者由於自己的心智安住在禪定中,才能使心意清淨、無污染、柔軟、不動,終必得顯現自心的光明、滅除無明黑暗的境界,這種由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才能真正的將煩惱消失,而生出無漏煩惱的智慧。
這是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我們是否會好奇,就算是修行者無法頓入這種,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的寂靜世界。 但是至少他們的心境安定下來了。 我們會不會自己問自己,為什麼修行者能在一次又一次意識轉換的練習中,做到如此無所駐留,又能安靜無痕的心呢?
這是一個不論根器,只要用心去作, 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到的境界。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只要精勤努力,專心不忘於心意的淨化,而將內心的妄念逐一清除。當我們不會喜歡妄念, 不會討厭妄念,不會排斥妄念, 甚至可以接受妄念的時候。
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你竟然可以稍微不再那麼被妄念控制了。 修行者在清除妄念的過程中,用各種的方法將妄念定住,觀察妄念,欣賞妄念,也練習了降低妄念升起的速度,最後才能將妄念收放自如。
這是喜歡清心靜坐修行者,在「漸悟」道路上的最大收穫。然而,就如同禪宗歴代祖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我們是否也曾經如此誠實的問過自己,當心靈回到不可知的本體,在這本體的境界中,沒有知,沒有存在,也沒有非存在的意念。
講得更深入一點,人類最根本的,像是種子一樣「二元」意識。不論是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收妄念和放妄念,甚至心動和不動的想法都被徹底打破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進入到一個心靈「不可知」的境界,
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体會來形容那種一切「寂滅」的感覺?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知道」來形容「熟睡無夢」的心智活動消失呢?當一切文字,語言,我們一切能表達的方式,我們所能知道的作法,我們的核心價值,堅守信念都被打破的時候,我們的「知道」也被瓦解的時候,最後還有誰留在那裡呢?
在一切都不是, 所有都沒到的時候, 除了不是以及沒到以外, 那又還有什麼是那個是以及那個到呢?
這是一個很有趣, 也可以值得我們深思的吊詭。 生命若是無法很實在的, 並且真的停止心智活動。 無論是再怎麼樣高的修行, 仍是脫不了「知」的境界,人只要有知,就一定會有煩惱。
我們可以看到,修行者修四禪八定到最高境界時,不論是在心淨如水的清醒意識下,如夢如幻的夢中意識,甚或是夢中有夢的二元能知及被知的進出裡, 似乎還是仍然在意識的運作裡。 人識心運作的複雜及綿密度是如此的交錯, 一層搭一層, 一念接一念。
如同潮水般, 波波浪浪的攪亂我們本自清明的覺性。 就如同西遊記中描述的孫行者, 再怎麼三頭六臂, 仍舊是逃不過意識層的手掌心。 說穿了,修行人只要知覺到自己仍在修行, 他的意識層次仍是落在在三界中, 那離心識停止運作, 仍有一點距離。
許多禪宗公案, 用所有意識的到達, 來描述那都還不是。只要你知道, 那就是還沒到。 只要你悟道,那也是還沒悟。 禪宗裡所說的「悟道不知道, 到了還沒到」。 頗有那種只要你體會, 就是在相裡, 也就是在識心裡, 那都還不是。
當用一種消去法, 陳明一切都還不是的時候,心識會突然頓入無法運作的味道。 那就是「破相」。才能稍微摸到一點識心停止的姿味。極少數根器深厚的修行人,在更高的意識轉換間,體悟到,那種進到內心最深層的禪定,必須是完全打破「行」蘊,才能將仍在運作的有為心智活動漸趨停止,而使三界消失
這是筆者的經驗。在「破相」這個時候,意識對外在世界的覺知,與那個可以覺知的身心,才有可能在「都不是」的時候,同時消失。那是一個頓時進入「無明」的境界。身心世界在一片漆黑中,一點亮光也沒有。
那就如同溺水人沒有浮木可以抓, 沒有一個可以判斷或是可以倚靠的道理存在。 一個很重要的轉折發生了,頻死的經驗在人活著的時候出現。 無可抓的意識,就會陷入心經所說的「無明」的境界。 用識心層次瞭解來說, 那是是心靈的黑洞,潛藏無限被拉扯的重力。
一入意識缺口的黑洞, 如同身陷萬劫不復, 無窮次重力加速度拉曳著你進入一個未知的境界。 修行人會在那個時候, 頓現生命明點的位置。 生命操練有紀律的話,若再捨離「無明」,也就是往意識層次更深處完全破相。那會穿破無明的窠臼,身心可轉化至涅槃的境界。
修行者就有機會超越三界及無明,而證入涅槃。涅槃是一個身心世界寂滅的的境界。 身心寂滅是一個世界被創造時,本有的道體,一切不相交。那樣的味道有如 天地元始,渾然一團,渾渾噩噩,實無一物。 天地之間本來無聲無臭,至虛至神。 天地本無始 ,無形,無相, 更是不可被知的 。
本來就是無始, 一切的存在都是源自第一因,在天地不相交時, 一切都屬於造物主的主動, 是不可以被創造的。 用繫辭傳裡的文字形容, 那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而此一寂滅的境界,是由意識轉化,捨離了清醒的意識,捨離了夢中的意識,進入了寂滅的意識,經此一意識的轉化,身心世界消失了,修行者進入一個沒有見聞覺知的世界。涅槃打破了二元對立的世界,類似熟睡無夢的意識,涅槃是心靈寂靜的本體。
一個修行者只有出了涅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知覺者」。 這樣的暸解,事實上已經超出了平常我們所熟悉的「存在即被知」的範籌,甚至也超出了修行人在禪定境界中來去自如的「意識轉換」。
我們可以看到,修行人利用漸修的法本,在一次又一次心智的練習中靜心入定。修行者由於自己的心智安住在禪定中,才能使心意清淨、無污染、柔軟、不動,終必得顯現自心的光明、滅除無明黑暗的境界,這種由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才能真正的將煩惱消失,而生出無漏煩惱的智慧。
這是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我們是否會好奇,就算是修行者無法頓入這種,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的寂靜世界。 但是至少他們的心境安定下來了。 我們會不會自己問自己,為什麼修行者能在一次又一次意識轉換的練習中,做到如此無所駐留,又能安靜無痕的心呢?
這是一個不論根器,只要用心去作, 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到的境界。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只要精勤努力,專心不忘於心意的淨化,而將內心的妄念逐一清除。當我們不會喜歡妄念, 不會討厭妄念,不會排斥妄念, 甚至可以接受妄念的時候。
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你竟然可以稍微不再那麼被妄念控制了。 修行者在清除妄念的過程中,用各種的方法將妄念定住,觀察妄念,欣賞妄念,也練習了降低妄念升起的速度,最後才能將妄念收放自如。
這是喜歡清心靜坐修行者,在「漸悟」道路上的最大收穫。然而,就如同禪宗歴代祖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我們是否也曾經如此誠實的問過自己,當心靈回到不可知的本體,在這本體的境界中,沒有知,沒有存在,也沒有非存在的意念。
講得更深入一點,人類最根本的,像是種子一樣「二元」意識。不論是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收妄念和放妄念,甚至心動和不動的想法都被徹底打破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進入到一個心靈「不可知」的境界,
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体會來形容那種一切「寂滅」的感覺?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知道」來形容「熟睡無夢」的心智活動消失呢?當一切文字,語言,我們一切能表達的方式,我們所能知道的作法,我們的核心價值,堅守信念都被打破的時候,我們的「知道」也被瓦解的時候,最後還有誰留在那裡呢?
在一切都不是, 所有都沒到的時候, 除了不是以及沒到以外, 那又還有什麼是那個是以及那個到呢?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