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自序
李秉信
我是一九六四年生於台灣省屏東市,祖父母是家無長物的貧窮佃農,在我的血液中,是一個道道地地土生土長的屏東鄉下農村子弟。一九九五年,我來到美國洛杉磯創業,轉眼已經十五年了。美國是一個經濟蓬勃,充滿著挑戰的國家。對於這段時間以來在美奮鬥的日子,住事似乎一切都還歷歷在目,彷若昨日舊事。然而每每午夜夢迴,思鄉情切的時候,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台灣的歲月。台灣是我成長、受教育的家鄉,我對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沒有台灣孕育栽培我的過程,就不會有我今日的長成。台灣這塊土地茁壯了我的生命及心智,飲水思源的鄉土之情,使我更加努力及執著地在僑社為台灣鄉親服務,作為我對於故鄉的回報。
在我30歲以前,我從來沒有坐過飛機,更徨論出國遊學。在鄉土味濃厚的屏東就讀國小。祖父是一級貧戶,一日過不了一日。父親天賦聰穎,不甘一輩子窮困耕田,農作放牛的時候仍是努力唸書,初中,農校,一直保送到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爾後在師範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並赴英留學。父親在多年的苦學和自我鞭策下,在陽明大學任職教授。他的「不甘現狀」,努力突破環境的限制,是我們家庭突破貧窮的第一步。
這樣的一個人生鉅烈改變,給予當時年幼的我啟發很大。在那個時代裡,信仰及教會是窮人在內心的唯一寄託。我的家族是五代的基督徒,更是長老教會中虔誠的同工。叔伯嬸姨都是教會中的長執,牧師。他們都在長老教會嚴密的組織中,擔任重要的工作。祖父在我幼年的時候,曾經告訴過我,在我們的家族裡,沒錢無勢,唯一他能夠「傳家」的,就是這個「五代信仰」。然而當時未經世事的我,全然不懂「信仰傳家」的意義。只是覺得,難道除了「信仰」以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可傳嗎?
筆者自從二十來歲進入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求學以來,即對生命的起源,及冥冥自有定數的命運充滿著好奇及追尋。然而,那時候的我們,只能讀讀尼采,齊克果,叔本華,背背易經裡的象數理。真正的體驗,主要是來自於到美創業的過程。讓我深刻的體會,人生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在「一步登天」,或是瞬間「秒殺」就得以完成。所有的結果,都是必須要有「經過」和「發生」的。
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快樂以及在人事上的試煉及磨練,是讓生命能夠突破自己「意識枷鎖」的唯一機會。生命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意志破碎」中,拮取「衝擊意識」的感覺。讓人最深層的意志力能夠接受到嚴酷的操練。唯有如此的千錘百煉,我們的意識才可以像麵團師父一樣,把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自由」的抓取有樣,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在突破「意識殼」釋放出內心最深層的「意識能」以後,自然會有那個決心及能力來「改變命運」,從而入「心想事成」游刃有餘的境界。
本書總共收納了十六篇短文約八萬五千字,是筆者於2008年及2009年陸續於報章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所集結編輯而成的,並在文中附上筆者平日隨手攝影的作品。這十六集心想事成系列,大致可分成四個區塊來作分段式的閱讀。在第一個區塊裡,作者以漸近式敘述的說法,來說明親身經歷意識生成的瞭解。再以所能表達的方式,來解析生命最深層的意識,是如何以「意識殼」的方式成形。
在第二個區塊裡,作者更嘗試著以文字來描述,生命在「發生」進入意識層裡,受到感覺後所被激發出的種種衝擊感受,以及這些感受和意識交互作用後,對於意識`所產生的反應。在第三個區塊裡,當衝擊力量強烈的形成,到超越意識能承受「臨界點」的極限以後,會以勢不可擋的瞬間爆發力,將「意識殼」擊破。生命面對感覺的層次己經由在「意識」裡,轉變成在「靈」裡。在最後一個區塊裡,作者結論到,當「意識能量」因為「意識殼」的破裂,而不再為意識所蒙蔽之後,自然會以「水到渠成」的方式,將能量釋放到生命的意識田裡,「改變命運」的契機於焉形成。
本書的一到三集描述「意識殼」逐漸成形型的過程。內容含括了<種子意識的醞釀>,<種子意識的茁壯>,<意識鬥爭的煎熬>。種子意識因著無法說的「緣起」,循著宇宙中的軌道不斷的成長,在生命沒有警覺下,竟然佔據我們的心智空間。第四集勾畫出「意識殼」的長成,是以<意識認定的修改>為主軸,圍繞著生命根深蒂固的「業力」,作為最核心價值的成長動力。第五集<不合理化後合理>,及第六集<意識合一的趨近>,乃是描述生命在不堪痛苦被「意識殼」捆綁以後,開始以「意識層面」下的努力,「試圖」趨近深層的認定,並思考,如何單純以意識操作型的方式,加以轉動「認定」。
這些動作可以暫時的將痛苦緩解,却是沒有辦法作「一勞永逸」「一筆勾銷」式的解決最深層的痛楚。然而,這是「意識轉換」所必須經過的過程。在第七集<裡和外的意識殼>,及第八集<無法處理的意識>的內容中,生命在意識層次下,單純靠著自己不懈努力之後,仍是無法脫離痛苦。痛楚到了最極致,在無奈中,生命突然體會到,原來意識中有一段無法處理的「黑洞」區域,乃是無法進入「深層意識」的原因。
在第九集<破碎後心想事成>及第十集<人的出去與回來>,乃在描述生命的品質已經走到了另外一種層次,不再使用「意識層」下的努力,來解決當下的困境。試著使用「靈」裡的努力來趨近「認定」。第十一集到第十四集的<信是所望的實化>,<主動是苦的解脫>,<走投無路後才走>,<心性自由的大能>,乃是非常具體的闡述,如何將意識層下的感受,轉化成用「靈」裡的體會和感覺。那樣的「覺察」,只有在心性完全的「自由度」下,才有力量來放到最大。
方能有機會趨近至最深層認定,以及打破「意識殼」,並釋放出潛藏的「意識能」。第十五及第十六集<如真的編造命運>,和<無條件空的極致>乃在描述「意識能量」在釋放以後,那才是唯一「如真的」的能力。如何善巧的使用「如真的」的能力,在這「如假」的世界中,才能「隨心所欲」的來「改變命運」及「心想事成」。當我們可以有能力「編造認定」及「創造」條件的時候。筆者想反問自己,如果用無限的「無條件」,自我削去「認定」為手段。當我們一件一件的將所有,在「意識層」及「靈裡」的條件和認定都去除之後,那麼留下來的,除了只有「自己」和「最原始的意識種子」以外,還有什麼呢?
在我30歲以前,我從來沒有坐過飛機,更徨論出國遊學。在鄉土味濃厚的屏東就讀國小。祖父是一級貧戶,一日過不了一日。父親天賦聰穎,不甘一輩子窮困耕田,農作放牛的時候仍是努力唸書,初中,農校,一直保送到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爾後在師範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並赴英留學。父親在多年的苦學和自我鞭策下,在陽明大學任職教授。他的「不甘現狀」,努力突破環境的限制,是我們家庭突破貧窮的第一步。
這樣的一個人生鉅烈改變,給予當時年幼的我啟發很大。在那個時代裡,信仰及教會是窮人在內心的唯一寄託。我的家族是五代的基督徒,更是長老教會中虔誠的同工。叔伯嬸姨都是教會中的長執,牧師。他們都在長老教會嚴密的組織中,擔任重要的工作。祖父在我幼年的時候,曾經告訴過我,在我們的家族裡,沒錢無勢,唯一他能夠「傳家」的,就是這個「五代信仰」。然而當時未經世事的我,全然不懂「信仰傳家」的意義。只是覺得,難道除了「信仰」以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可傳嗎?
筆者自從二十來歲進入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求學以來,即對生命的起源,及冥冥自有定數的命運充滿著好奇及追尋。然而,那時候的我們,只能讀讀尼采,齊克果,叔本華,背背易經裡的象數理。真正的體驗,主要是來自於到美創業的過程。讓我深刻的體會,人生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在「一步登天」,或是瞬間「秒殺」就得以完成。所有的結果,都是必須要有「經過」和「發生」的。
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快樂以及在人事上的試煉及磨練,是讓生命能夠突破自己「意識枷鎖」的唯一機會。生命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意志破碎」中,拮取「衝擊意識」的感覺。讓人最深層的意志力能夠接受到嚴酷的操練。唯有如此的千錘百煉,我們的意識才可以像麵團師父一樣,把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自由」的抓取有樣,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在突破「意識殼」釋放出內心最深層的「意識能」以後,自然會有那個決心及能力來「改變命運」,從而入「心想事成」游刃有餘的境界。
本書總共收納了十六篇短文約八萬五千字,是筆者於2008年及2009年陸續於報章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所集結編輯而成的,並在文中附上筆者平日隨手攝影的作品。這十六集心想事成系列,大致可分成四個區塊來作分段式的閱讀。在第一個區塊裡,作者以漸近式敘述的說法,來說明親身經歷意識生成的瞭解。再以所能表達的方式,來解析生命最深層的意識,是如何以「意識殼」的方式成形。
在第二個區塊裡,作者更嘗試著以文字來描述,生命在「發生」進入意識層裡,受到感覺後所被激發出的種種衝擊感受,以及這些感受和意識交互作用後,對於意識`所產生的反應。在第三個區塊裡,當衝擊力量強烈的形成,到超越意識能承受「臨界點」的極限以後,會以勢不可擋的瞬間爆發力,將「意識殼」擊破。生命面對感覺的層次己經由在「意識」裡,轉變成在「靈」裡。在最後一個區塊裡,作者結論到,當「意識能量」因為「意識殼」的破裂,而不再為意識所蒙蔽之後,自然會以「水到渠成」的方式,將能量釋放到生命的意識田裡,「改變命運」的契機於焉形成。
本書的一到三集描述「意識殼」逐漸成形型的過程。內容含括了<種子意識的醞釀>,<種子意識的茁壯>,<意識鬥爭的煎熬>。種子意識因著無法說的「緣起」,循著宇宙中的軌道不斷的成長,在生命沒有警覺下,竟然佔據我們的心智空間。第四集勾畫出「意識殼」的長成,是以<意識認定的修改>為主軸,圍繞著生命根深蒂固的「業力」,作為最核心價值的成長動力。第五集<不合理化後合理>,及第六集<意識合一的趨近>,乃是描述生命在不堪痛苦被「意識殼」捆綁以後,開始以「意識層面」下的努力,「試圖」趨近深層的認定,並思考,如何單純以意識操作型的方式,加以轉動「認定」。
這些動作可以暫時的將痛苦緩解,却是沒有辦法作「一勞永逸」「一筆勾銷」式的解決最深層的痛楚。然而,這是「意識轉換」所必須經過的過程。在第七集<裡和外的意識殼>,及第八集<無法處理的意識>的內容中,生命在意識層次下,單純靠著自己不懈努力之後,仍是無法脫離痛苦。痛楚到了最極致,在無奈中,生命突然體會到,原來意識中有一段無法處理的「黑洞」區域,乃是無法進入「深層意識」的原因。
在第九集<破碎後心想事成>及第十集<人的出去與回來>,乃在描述生命的品質已經走到了另外一種層次,不再使用「意識層」下的努力,來解決當下的困境。試著使用「靈」裡的努力來趨近「認定」。第十一集到第十四集的<信是所望的實化>,<主動是苦的解脫>,<走投無路後才走>,<心性自由的大能>,乃是非常具體的闡述,如何將意識層下的感受,轉化成用「靈」裡的體會和感覺。那樣的「覺察」,只有在心性完全的「自由度」下,才有力量來放到最大。
方能有機會趨近至最深層認定,以及打破「意識殼」,並釋放出潛藏的「意識能」。第十五及第十六集<如真的編造命運>,和<無條件空的極致>乃在描述「意識能量」在釋放以後,那才是唯一「如真的」的能力。如何善巧的使用「如真的」的能力,在這「如假」的世界中,才能「隨心所欲」的來「改變命運」及「心想事成」。當我們可以有能力「編造認定」及「創造」條件的時候。筆者想反問自己,如果用無限的「無條件」,自我削去「認定」為手段。當我們一件一件的將所有,在「意識層」及「靈裡」的條件和認定都去除之後,那麼留下來的,除了只有「自己」和「最原始的意識種子」以外,還有什麼呢?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