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四十五 經言動氣也所生病血也
李秉信
氣運行在人體內,運行不順暢,就會引起經絡病機。在臨床上,這是因為氣場不順暢,許多疾病因子被誘發的原因。經絡,是人體臟腑與體表肌膚、四肢、五官九竅相互聯繫的通道,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裡上下內外,調節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等作用。
經絡病機,即是指氣在運行的時候,若是有所阻滯,及不順暢的時候,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經絡系統而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有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經絡的氣血運行逆亂、氣血運行阻滯、經絡的氣血衰竭等方面。
當氣場的運行,太過於強勁的時候,導致經絡的氣血偏盛,可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過亢,破壞各經絡、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而發病。經絡的氣血偏衰,則能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而發病。
正如《靈樞•經脈》在論述足陽明胃經的經氣虛實時所說:“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又說:“足陽明之別……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此即足陽明胃經的經氣或虛或實所引起的病變。因此,經絡的氣血盛衰,可直接影響著與其相絡屬臟腑的氣血盛衰。
氣場的干涉太過於雜亂,就會導致經絡的氣血逆亂。主要是由於經氣的升降逆亂,從而影響及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的上逆或陷下而致病;反之,氣血的運行失常,亦必然導致經氣的逆亂,二者常互為因果。
經絡的氣血逆亂,多引起人體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發為厥逆。如《素問•厥論》說:“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厥,即經氣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厥逆。由於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止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
故足太陽經的經氣逆亂,則氣血循經上湧而致頭重腫脹。足太陽經其下午之脈合膕中,貫腨內,其經氣逆上則下虛,故足不能行走,甚則發為眩暈跌僕,昏不知人。經絡的氣血逆亂,又可導致與其絡屬的臟腑生理功能紊亂。如《靈樞•經脈》在論述足太陰之別的功能逆亂時說:“厥氣上逆則霍亂”,即是說足太陰經的經氣逆亂,可以導致脾胃功能的紊亂,以致清不升,下為泄瀉,濁氣不降,上逆為嘔,清濁混淆,發為霍亂吐瀉。
另外,經氣的逆亂,又是導致出血的原因之一。如氣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實質上也與經氣上逆有關,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實際上即是通過肝經的火熱引發經氣逆亂,上犯於肺所致。熱盛時的鼻衄也是陽明經的經氣逆亂所致。
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由於經氣不利,影響及氣血的運行。常可累及所絡屬之臟腑以及經絡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證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狀,就是由於外邪束表,機體淺表經絡的經氣不暢所致;足厥陰肝經的經氣不利,常是形成脅痛、癭瘤、梅核氣、乳房結塊等的主要原因。
此外,經氣不利,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又是某一經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故《難經•二十二難》說:“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這就是所,在經絡病變中,最早出現的是經氣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然後都會導致血瘀等病變。
當氣場的走勢,行至盡頭尾端,就會影響經絡的氣血衰竭。這樣的生理現象,是指由於經氣的衰敗而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的生命臨終現象。由於各經循行部位不同,所屬臟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的氣血衰竭所出現的證候亦各有特點。
如《素問•診要經絡論》說:“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止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由於十二經脈之經氣是相互銜接的,所以,一經氣絕,十二經之氣亦隨之而絕。臨床上通過觀察經絡氣血衰竭的表現,即可判斷病變的發展和預後。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氣運行在人體內,運行不順暢,就會引起經絡病機。在臨床上,這是因為氣場不順暢,許多疾病因子被誘發的原因。經絡,是人體臟腑與體表肌膚、四肢、五官九竅相互聯繫的通道,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裡上下內外,調節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等作用。
經絡病機,即是指氣在運行的時候,若是有所阻滯,及不順暢的時候,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經絡系統而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有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經絡的氣血運行逆亂、氣血運行阻滯、經絡的氣血衰竭等方面。
當氣場的運行,太過於強勁的時候,導致經絡的氣血偏盛,可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過亢,破壞各經絡、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而發病。經絡的氣血偏衰,則能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而發病。
正如《靈樞•經脈》在論述足陽明胃經的經氣虛實時所說:“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又說:“足陽明之別……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此即足陽明胃經的經氣或虛或實所引起的病變。因此,經絡的氣血盛衰,可直接影響著與其相絡屬臟腑的氣血盛衰。
氣場的干涉太過於雜亂,就會導致經絡的氣血逆亂。主要是由於經氣的升降逆亂,從而影響及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的上逆或陷下而致病;反之,氣血的運行失常,亦必然導致經氣的逆亂,二者常互為因果。
經絡的氣血逆亂,多引起人體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發為厥逆。如《素問•厥論》說:“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厥,即經氣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厥逆。由於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止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
故足太陽經的經氣逆亂,則氣血循經上湧而致頭重腫脹。足太陽經其下午之脈合膕中,貫腨內,其經氣逆上則下虛,故足不能行走,甚則發為眩暈跌僕,昏不知人。經絡的氣血逆亂,又可導致與其絡屬的臟腑生理功能紊亂。如《靈樞•經脈》在論述足太陰之別的功能逆亂時說:“厥氣上逆則霍亂”,即是說足太陰經的經氣逆亂,可以導致脾胃功能的紊亂,以致清不升,下為泄瀉,濁氣不降,上逆為嘔,清濁混淆,發為霍亂吐瀉。
另外,經氣的逆亂,又是導致出血的原因之一。如氣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實質上也與經氣上逆有關,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實際上即是通過肝經的火熱引發經氣逆亂,上犯於肺所致。熱盛時的鼻衄也是陽明經的經氣逆亂所致。
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由於經氣不利,影響及氣血的運行。常可累及所絡屬之臟腑以及經絡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證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狀,就是由於外邪束表,機體淺表經絡的經氣不暢所致;足厥陰肝經的經氣不利,常是形成脅痛、癭瘤、梅核氣、乳房結塊等的主要原因。
此外,經氣不利,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又是某一經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故《難經•二十二難》說:“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這就是所,在經絡病變中,最早出現的是經氣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然後都會導致血瘀等病變。
當氣場的走勢,行至盡頭尾端,就會影響經絡的氣血衰竭。這樣的生理現象,是指由於經氣的衰敗而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的生命臨終現象。由於各經循行部位不同,所屬臟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的氣血衰竭所出現的證候亦各有特點。
如《素問•診要經絡論》說:“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止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由於十二經脈之經氣是相互銜接的,所以,一經氣絕,十二經之氣亦隨之而絕。臨床上通過觀察經絡氣血衰竭的表現,即可判斷病變的發展和預後。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