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清淨無染覺察力系列之十二 南柯夢醒伏入惟精惟一
清醒就如同看到鏡中影像後的修正,那是自己唯一會好的方法,也是自己能醫療自己的心藥。
李秉信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家諭户曉,人人都會吟唱的一首情歌。這是劉半農先生1920年在倫敦時寫的一首白話詩,1926年趙元任將此詩譜曲。這首歌可以說是在30年代中國青年知識份子中,廣泛流行的一首中國藝術歌曲。
曾經有許多人,一再探討及推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究竟是誰?趙元任先生1981年回到中國時,更有人非常在乎這個詩中的她,到底指的是那一位。很有意思的是,那個能被作者懸念的對象,似乎已經超出了歌詞上的意境,而成為讀者想向趙先生問個究竟的好奇。
趙先生回答說:這是想念祖國。這樣的說法讓許多人失望,其實更多人都是把這首歌,作為情歌來領會的。而且《教我如何不想她》初次發表的原名,就是《情歌》。當然,祖國之情也絕對是情。
而且是本曲作者的創作原意。但是從許多心有同感讀者的體會中,更可以觀察到,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願意將自己的情繫,放在一個有對象的她上。而且最好是有名有姓,能讓人可以品頭論足「有相」的對象。 絕大多數的人, 寧可屈解作者的創作原意。
而將這首詩上的用詞造句,自我合理化去尤衷的表達出,自己內心思念那個有相的她。並將這種感同身受的苦,化作成將自己悽美的思念,懸掛在那個為“情”所困的痛楚上。同時生命也在被折磨中,經歷了那種思念的椎心之痛。
那種椎心的苦楚, 是可以直接碰觸心靈的最深處。 有根器的人就可以瞬間開悟了。絕大多數陷入在感情深淵的人,總是把自己的思念的痛苦,歸究於那個被思念對象,尤其是那個所謂無情的她,或是無心的她上。
但是很少人會尋根究理的自己問自己, 到底你思念的, 真的是那個外境有形的她, 還是那個在自己內心不放過自己的她。 而她到底是誰呢?
坊間的歌曲,總是一句又一句的責怪負心的人。而這樣的歌曲總是最暢銷的。我們看到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這樣悽怨的詞,那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繫情。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哀怨。
字裡行間,更能體會出她那種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用生命裡最深刻的感觸,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李清照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餘生的悲哀。
然而,面對現實的是,生命老是為那些有形有相的外境所困, 那樣的承受度終究是有限的。在在這樣自我折磨下去不是辦法,走投又無路的窘境下,深知再這樣的和自己過不去,是無法掙脱出困境以後。生命來自於本能一定會自己尋找出路。
而最快的道路,生命自我全癒的捷径,就是捫心自問,自己醒過來。但是這麼短的路,這麽簡單的道理,有些人幾輩子都走不出來。生命只有在自我尋求究竟之後,才能夠自己解决,或是自我了斷。清醒是人能治療好自己,或是自己會好的唯一方法。
很耐人尋味的是,人真的是只有在,相思的痛楚到了極致,痛徹心扉以後,才能體會到,在所有的感情和相思後面,還有個「真我」存在。而那個我,才是我們生命最終極的主宰,能教我想或是不想的她, 只是那個「真我」在呼喚你而已。
受傷的靈魂只有在走到這裡,碰到那個「真我」的時候,生命才有可能清醒。在中國民間故事中,用許多的比喻,來啟示我們如何找到「真我」。作者用許多大夢初醒,愰如隔世的悽美故事,來讓我們體會,其實那個真正的自己,就是大夢初醒後的自己。
在南柯一夢,如詩如畫的際遇中,歷經人生高低起伏蒼桑的淳于棼,於返回家途中,看見自己身子睡在樹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才知道一切都是夢。而夢中經歷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夢醒的那一刻,雖然仍對夢中的情境,欷歔不已。
然而無可否認的,一切夢中的煩惱也都如隨風而逝的過去了。夢中人能夠解憂脱苦的關鍵,在於那個,能讓自己突然清醒的覺察力。然而, 你是因為什麼清醒, 在什麽時候清醒, 乃在於個人不同的因緣。
在《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歌詞中,我們也看到,作者因為情繫遠方的她,而開啟了內心的感受,並使用了深藏於內心,極為細緻的覺察力,來觀察這個世界。不論是從微風吹動了他的頭髮,悸動了他內心的傷感,而教作者如何不想她
。或是從蜜也似的銀夜,那份獨處下的寂寞,而讓作者如何不想她。其實,在這份因為睹物思情,而深覺萬物有情,並情繫懸掛相思的情境中。其實正是描述著,生命在相思之苦,可以承受最極限的時候,會用生命的本能,啟發出自己的覺察力,並讓自己清醒過來。
造物主總是用宇宙的萬象, 人生千奇百怪的經歷, 糾纏無解的恩怨情仇, 來告訴我們衪的存在。這樣的心路歷程,其間是含有許多深藏其內的信息。而且是人類探索自己生命所屬的秘密。
李秉信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家諭户曉,人人都會吟唱的一首情歌。這是劉半農先生1920年在倫敦時寫的一首白話詩,1926年趙元任將此詩譜曲。這首歌可以說是在30年代中國青年知識份子中,廣泛流行的一首中國藝術歌曲。
曾經有許多人,一再探討及推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究竟是誰?趙元任先生1981年回到中國時,更有人非常在乎這個詩中的她,到底指的是那一位。很有意思的是,那個能被作者懸念的對象,似乎已經超出了歌詞上的意境,而成為讀者想向趙先生問個究竟的好奇。
趙先生回答說:這是想念祖國。這樣的說法讓許多人失望,其實更多人都是把這首歌,作為情歌來領會的。而且《教我如何不想她》初次發表的原名,就是《情歌》。當然,祖國之情也絕對是情。
而且是本曲作者的創作原意。但是從許多心有同感讀者的體會中,更可以觀察到,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願意將自己的情繫,放在一個有對象的她上。而且最好是有名有姓,能讓人可以品頭論足「有相」的對象。 絕大多數的人, 寧可屈解作者的創作原意。
而將這首詩上的用詞造句,自我合理化去尤衷的表達出,自己內心思念那個有相的她。並將這種感同身受的苦,化作成將自己悽美的思念,懸掛在那個為“情”所困的痛楚上。同時生命也在被折磨中,經歷了那種思念的椎心之痛。
那種椎心的苦楚, 是可以直接碰觸心靈的最深處。 有根器的人就可以瞬間開悟了。絕大多數陷入在感情深淵的人,總是把自己的思念的痛苦,歸究於那個被思念對象,尤其是那個所謂無情的她,或是無心的她上。
但是很少人會尋根究理的自己問自己, 到底你思念的, 真的是那個外境有形的她, 還是那個在自己內心不放過自己的她。 而她到底是誰呢?
坊間的歌曲,總是一句又一句的責怪負心的人。而這樣的歌曲總是最暢銷的。我們看到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這樣悽怨的詞,那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繫情。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哀怨。
字裡行間,更能體會出她那種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用生命裡最深刻的感觸,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李清照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餘生的悲哀。
然而,面對現實的是,生命老是為那些有形有相的外境所困, 那樣的承受度終究是有限的。在在這樣自我折磨下去不是辦法,走投又無路的窘境下,深知再這樣的和自己過不去,是無法掙脱出困境以後。生命來自於本能一定會自己尋找出路。
而最快的道路,生命自我全癒的捷径,就是捫心自問,自己醒過來。但是這麼短的路,這麽簡單的道理,有些人幾輩子都走不出來。生命只有在自我尋求究竟之後,才能夠自己解决,或是自我了斷。清醒是人能治療好自己,或是自己會好的唯一方法。
很耐人尋味的是,人真的是只有在,相思的痛楚到了極致,痛徹心扉以後,才能體會到,在所有的感情和相思後面,還有個「真我」存在。而那個我,才是我們生命最終極的主宰,能教我想或是不想的她, 只是那個「真我」在呼喚你而已。
受傷的靈魂只有在走到這裡,碰到那個「真我」的時候,生命才有可能清醒。在中國民間故事中,用許多的比喻,來啟示我們如何找到「真我」。作者用許多大夢初醒,愰如隔世的悽美故事,來讓我們體會,其實那個真正的自己,就是大夢初醒後的自己。
在南柯一夢,如詩如畫的際遇中,歷經人生高低起伏蒼桑的淳于棼,於返回家途中,看見自己身子睡在樹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才知道一切都是夢。而夢中經歷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夢醒的那一刻,雖然仍對夢中的情境,欷歔不已。
然而無可否認的,一切夢中的煩惱也都如隨風而逝的過去了。夢中人能夠解憂脱苦的關鍵,在於那個,能讓自己突然清醒的覺察力。然而, 你是因為什麼清醒, 在什麽時候清醒, 乃在於個人不同的因緣。
在《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歌詞中,我們也看到,作者因為情繫遠方的她,而開啟了內心的感受,並使用了深藏於內心,極為細緻的覺察力,來觀察這個世界。不論是從微風吹動了他的頭髮,悸動了他內心的傷感,而教作者如何不想她
。或是從蜜也似的銀夜,那份獨處下的寂寞,而讓作者如何不想她。其實,在這份因為睹物思情,而深覺萬物有情,並情繫懸掛相思的情境中。其實正是描述著,生命在相思之苦,可以承受最極限的時候,會用生命的本能,啟發出自己的覺察力,並讓自己清醒過來。
造物主總是用宇宙的萬象, 人生千奇百怪的經歷, 糾纏無解的恩怨情仇, 來告訴我們衪的存在。這樣的心路歷程,其間是含有許多深藏其內的信息。而且是人類探索自己生命所屬的秘密。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