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二十八 定中生慧無知入靜正覺
李秉信
探討靜的內容,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議題。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句,從心上去講心和靜,這兩者之間,真的是息息相關嗎?套一句修行人常說的話,從心去談靜,一念不起為靜。有想法則為不淨,乾淨之後為空、為無,就是靜。這樣的說法,真的是到位嗎?筆者可以很挑釁的來問讀者,何為一念?為什麼念頭一起,你的心就不安靜了呢?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活人,都一定會有念頭。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狀態,即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探討一個人的修持,筆者,希望從心上去講心。可是怎麼講,你心裏什麼都不想,不就是靜嗎?真的是這個樣子嗎?而如果你又認為:“念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想法”的時候,你在概念之中還存在著這句話,這本身就又是不靜。
一針見血地說,要使人真正地進入靜的狀態,不可以用這種方法。而不用這種方法就又有矛盾了,那麼,我連這個想法都不要,也不去管靜與不靜,這就對了。因為靜本身不是你管與不管的事,不需要什麼東西對它有所影響。而真正想要進入這種狀態,連這個靜都不懂最好。但我們不是白癡,聽過並認識這個字。在這個時候,你的麻煩就來了。
說來你都不相信,要不是,你曾經知道這個靜,煩惱根本都不會纏上你。在經過挫折之後,你說你需要靜一靜。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你生命的經驗當中,你曾經知道,能夠靜下來對實現生命的修煉,具有無窮的威力,所以我們才去執著於它。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既然不是白癡,就應該有一些別的想法。
不知道這個概念,你連靜的狀態都一無所知,也就不會用它去實現靜,做了也實現不通。但你既然比白癡強,就不會在這種狀態之中,所以我們想實現心靜,就裝一回白癡,讓自然之道去實現靜。筆者可以把這個味道,說的更貼切一點。不靜自靜為真靜。沒有靜的概念,沒有靜的所求,沒有靜的執著而出的靜,才是真正應去追求的靜。
不靜自靜,就是希望對一切念頭都沒有,包括想自己在修煉的念頭,全部都截然無知。這樣一個無知的狀態,或者說是,一個無法了解的意識,才是一個真正靜的狀態。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不追求靜,包括不追求任何狀態,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靜,也包括不執著於一切想法。不執於這個靜,是因為當你知道這個字的時候,你已經不靜了。
這是許多修行人常常有的經驗,幫你平時或盤坐的時候,只要把腿搬上,或是擺成什麼姿式,或連擺都不擺,然後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就把這件事忘了嗎?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想睡覺,你就說“我想睡覺”,當說的時候你並沒有睡,如果真正地睡著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不知道睡覺的概念。
而這種沒有細縫,沒有銜接的介入,才是真正入定的狀態。入靜也如此。按照某種方式去求入靜,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很難實現靜。當不知道靜的概念時,不知道什麼是靜的狀態,但是人卻已經進入了靜的狀態。那麼,當人知道靜的概念時,還按不知道時那麼做,同樣能實現靜。所以,當你執著於自己,為什麼靜不下來時,就別管它,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你就能夠進的去。
比如要走進房子裏,走方步還是走碎步,還是蹦蹦跳跳,這沒什麼關係,只要能走進去就行了,何必還要學什麼具體的固定的方法呢?你並沒有想下一步該怎麼邁,但你的腳卻邁出去了。所以說,想真正實現靜的時候,不需要什麽方法,還是按人原先所走的一切去走,能夠實現就行了。當你還在計較,需要使用什麼方式的時候,那就靜不下來了。
不執著的本身,就是一個順自然的狀態。原先的自然性是屬於以往的;現在這個自然性,可以隨便去幹什麼,也可以想靜,只是不要執著,那就能靜下來,否則就違背了自然。不執著於現在的方式,不執著於任何東西,就會順其自然而入靜。靜能容納一切,心靜了,靜到好的狀態,那就是定,靜本身是一種形式。
可以說,入靜後即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如果用物質方面的概念來說,這個靜對應的不靜即為動。心動就是有,是實實在在的心。平時講入靜都屬於有形而無質的事,就是因為人知道這個靜的狀態。如某人入坐時,兩小時後醒來,在時間概念上,時針卻是兩小時,但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什麼形式,這叫有形無質,這叫靜。
靜沒有質,沒有一切東西,靜也容納一切東西。在如此修為時,當時即能在層次、能量級上,提高很快,因為沒有那個東西,才能容納這一切。當然,並不是在那個時候, 自己連肉體都不存在;而是那種東西轉化到一種狀態,進入一種空無的狀態,跟沒有是一樣的。沒有的存在地就叫無。
以無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能容納一切有,包括無本身,所以人才能進入能量的境界,進入智慧的境界,進入大靜之後的靜;在人身上體現的定,可以說就是這種狀態。定就是入定,靜就是一種狀態。定是無形有質的,先聖大德們所認為的很深,“定中生慧”,定後就是大智大慧,入定一次,就算是見正覺,這就是說的有質。
入靜能有十幾分鐘或幾小時,而定都是片刻的。這就是人在入靜後,外在的身體的表現。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探討靜的內容,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議題。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句,從心上去講心和靜,這兩者之間,真的是息息相關嗎?套一句修行人常說的話,從心去談靜,一念不起為靜。有想法則為不淨,乾淨之後為空、為無,就是靜。這樣的說法,真的是到位嗎?筆者可以很挑釁的來問讀者,何為一念?為什麼念頭一起,你的心就不安靜了呢?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活人,都一定會有念頭。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狀態,即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探討一個人的修持,筆者,希望從心上去講心。可是怎麼講,你心裏什麼都不想,不就是靜嗎?真的是這個樣子嗎?而如果你又認為:“念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想法”的時候,你在概念之中還存在著這句話,這本身就又是不靜。
一針見血地說,要使人真正地進入靜的狀態,不可以用這種方法。而不用這種方法就又有矛盾了,那麼,我連這個想法都不要,也不去管靜與不靜,這就對了。因為靜本身不是你管與不管的事,不需要什麼東西對它有所影響。而真正想要進入這種狀態,連這個靜都不懂最好。但我們不是白癡,聽過並認識這個字。在這個時候,你的麻煩就來了。
說來你都不相信,要不是,你曾經知道這個靜,煩惱根本都不會纏上你。在經過挫折之後,你說你需要靜一靜。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你生命的經驗當中,你曾經知道,能夠靜下來對實現生命的修煉,具有無窮的威力,所以我們才去執著於它。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既然不是白癡,就應該有一些別的想法。
不知道這個概念,你連靜的狀態都一無所知,也就不會用它去實現靜,做了也實現不通。但你既然比白癡強,就不會在這種狀態之中,所以我們想實現心靜,就裝一回白癡,讓自然之道去實現靜。筆者可以把這個味道,說的更貼切一點。不靜自靜為真靜。沒有靜的概念,沒有靜的所求,沒有靜的執著而出的靜,才是真正應去追求的靜。
不靜自靜,就是希望對一切念頭都沒有,包括想自己在修煉的念頭,全部都截然無知。這樣一個無知的狀態,或者說是,一個無法了解的意識,才是一個真正靜的狀態。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不追求靜,包括不追求任何狀態,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靜,也包括不執著於一切想法。不執於這個靜,是因為當你知道這個字的時候,你已經不靜了。
這是許多修行人常常有的經驗,幫你平時或盤坐的時候,只要把腿搬上,或是擺成什麼姿式,或連擺都不擺,然後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就把這件事忘了嗎?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想睡覺,你就說“我想睡覺”,當說的時候你並沒有睡,如果真正地睡著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不知道睡覺的概念。
而這種沒有細縫,沒有銜接的介入,才是真正入定的狀態。入靜也如此。按照某種方式去求入靜,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很難實現靜。當不知道靜的概念時,不知道什麼是靜的狀態,但是人卻已經進入了靜的狀態。那麼,當人知道靜的概念時,還按不知道時那麼做,同樣能實現靜。所以,當你執著於自己,為什麼靜不下來時,就別管它,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你就能夠進的去。
比如要走進房子裏,走方步還是走碎步,還是蹦蹦跳跳,這沒什麼關係,只要能走進去就行了,何必還要學什麼具體的固定的方法呢?你並沒有想下一步該怎麼邁,但你的腳卻邁出去了。所以說,想真正實現靜的時候,不需要什麽方法,還是按人原先所走的一切去走,能夠實現就行了。當你還在計較,需要使用什麼方式的時候,那就靜不下來了。
不執著的本身,就是一個順自然的狀態。原先的自然性是屬於以往的;現在這個自然性,可以隨便去幹什麼,也可以想靜,只是不要執著,那就能靜下來,否則就違背了自然。不執著於現在的方式,不執著於任何東西,就會順其自然而入靜。靜能容納一切,心靜了,靜到好的狀態,那就是定,靜本身是一種形式。
可以說,入靜後即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如果用物質方面的概念來說,這個靜對應的不靜即為動。心動就是有,是實實在在的心。平時講入靜都屬於有形而無質的事,就是因為人知道這個靜的狀態。如某人入坐時,兩小時後醒來,在時間概念上,時針卻是兩小時,但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什麼形式,這叫有形無質,這叫靜。
靜沒有質,沒有一切東西,靜也容納一切東西。在如此修為時,當時即能在層次、能量級上,提高很快,因為沒有那個東西,才能容納這一切。當然,並不是在那個時候, 自己連肉體都不存在;而是那種東西轉化到一種狀態,進入一種空無的狀態,跟沒有是一樣的。沒有的存在地就叫無。
以無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能容納一切有,包括無本身,所以人才能進入能量的境界,進入智慧的境界,進入大靜之後的靜;在人身上體現的定,可以說就是這種狀態。定就是入定,靜就是一種狀態。定是無形有質的,先聖大德們所認為的很深,“定中生慧”,定後就是大智大慧,入定一次,就算是見正覺,這就是說的有質。
入靜能有十幾分鐘或幾小時,而定都是片刻的。這就是人在入靜後,外在的身體的表現。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