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句解第二十七講 自求口實頤觀其自養也
李秉信
1.山雷頤,卦圖若大氣環繞大地,形在氣裹,周迴無盡;剛陽者,周行以度,衛外以固;陰柔者,自保不撓,持中不渝。
2.卦象,虛中善納,強外能充;中連四陰,非噬嗑含物,故不為口食之論,反釋為「養」;上九如光明下臨,故頤養重在「觀」,故彖云「觀頤,觀其所養也」。
3.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頣者,養正,故似「中孚」,且養為遂生之道,
正則情性涵容,中和悠蓄;物不于我生自在,物相應而養不匱,故孚能貞吉。
4.以剛養柔,則情性不乖;以陰養陽,則天人不遠;且上九、初九兩陽皆出于乾,居頤之終始,如養物遂生之始終,又震木為萬物之始(帝出乎震),艮土為萬物之成(成言乎艮),故彖云「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故頤之時大矣哉!
5.民以食為天,養身以正,即是養心之正,養不能過,過則傷身,是欲心作祟,故彖云「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6.養,養氣,養身,故象云「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且象曰「山下有雷,頤」,雷在山下,蘊養也,蓄養生發之氣機,天地之氣正也,故頤,養正也,在人必「貞吉」。
7.震下艮上,山下有雷,頤,在大蓄之後,而有頤。頤,物能大蓄,始能頤養。頤為口頰,上下皆陽。二爻、三爻、四爻、五爻皆陰。像亦如唇齒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須慎言語,節飲食。
8.上卦艮山、止,下卦震、雷、動,上不動下動。如咀嚼。內動外不動,故所顯示者為鎮靜。若外動而內不動,必定手忙腳亂。此卦像似放大之離卦,吉之註易者,將八卦與動物類分。
9.離火為龜,艮山為虎,故有龜息、虎視之說。亦為道家修行之秘法,或由本卦附會而成。故本卦初九,有“舍爾靈龜”之語。六四爻有“虎視眈眈”之句。
10.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頤為口腮,象形為口腔,引申為頤養“此事最需好飲食。”借假、修真,苦行非道。守持貞正之道,則吉祥。
12.觀察頤養的現象,應了知自己為了養自身,須“自求”可以“實”際得到“口”中的食物,而不求人養。
13.“錄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本卦之斷辭謂:頤養,守持貞正,則吉。觀察所頤養的規律,須自己得到可以供口中有所食之實物,便為自養。
14,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天地頤養萬物,聖人則養用賢才,使頤養及於萬民。頤養之時宜乃極為重大。四季,因時而行頤。聖人養賢才,以利萬民,亦須顧及頤養之時宜。個人之三餐所食亦應注意時宜。
15.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口頰,五官之中有二孔,唯口僅一,但所司則二,言語與飲食。而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16.故古賢即警言語須謹慎,莫傷人,莫功人心病,留有三分餘地。飲食勿過飽,吃七分飽,最適宜。如此乃真頤養。慎言語以養德,節飲食以養身。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1.山雷頤,卦圖若大氣環繞大地,形在氣裹,周迴無盡;剛陽者,周行以度,衛外以固;陰柔者,自保不撓,持中不渝。
2.卦象,虛中善納,強外能充;中連四陰,非噬嗑含物,故不為口食之論,反釋為「養」;上九如光明下臨,故頤養重在「觀」,故彖云「觀頤,觀其所養也」。
3.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頣者,養正,故似「中孚」,且養為遂生之道,
正則情性涵容,中和悠蓄;物不于我生自在,物相應而養不匱,故孚能貞吉。
4.以剛養柔,則情性不乖;以陰養陽,則天人不遠;且上九、初九兩陽皆出于乾,居頤之終始,如養物遂生之始終,又震木為萬物之始(帝出乎震),艮土為萬物之成(成言乎艮),故彖云「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故頤之時大矣哉!
5.民以食為天,養身以正,即是養心之正,養不能過,過則傷身,是欲心作祟,故彖云「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6.養,養氣,養身,故象云「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且象曰「山下有雷,頤」,雷在山下,蘊養也,蓄養生發之氣機,天地之氣正也,故頤,養正也,在人必「貞吉」。
7.震下艮上,山下有雷,頤,在大蓄之後,而有頤。頤,物能大蓄,始能頤養。頤為口頰,上下皆陽。二爻、三爻、四爻、五爻皆陰。像亦如唇齒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須慎言語,節飲食。
8.上卦艮山、止,下卦震、雷、動,上不動下動。如咀嚼。內動外不動,故所顯示者為鎮靜。若外動而內不動,必定手忙腳亂。此卦像似放大之離卦,吉之註易者,將八卦與動物類分。
9.離火為龜,艮山為虎,故有龜息、虎視之說。亦為道家修行之秘法,或由本卦附會而成。故本卦初九,有“舍爾靈龜”之語。六四爻有“虎視眈眈”之句。
10.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頤為口腮,象形為口腔,引申為頤養“此事最需好飲食。”借假、修真,苦行非道。守持貞正之道,則吉祥。
12.觀察頤養的現象,應了知自己為了養自身,須“自求”可以“實”際得到“口”中的食物,而不求人養。
13.“錄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本卦之斷辭謂:頤養,守持貞正,則吉。觀察所頤養的規律,須自己得到可以供口中有所食之實物,便為自養。
14,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天地頤養萬物,聖人則養用賢才,使頤養及於萬民。頤養之時宜乃極為重大。四季,因時而行頤。聖人養賢才,以利萬民,亦須顧及頤養之時宜。個人之三餐所食亦應注意時宜。
15.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口頰,五官之中有二孔,唯口僅一,但所司則二,言語與飲食。而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16.故古賢即警言語須謹慎,莫傷人,莫功人心病,留有三分餘地。飲食勿過飽,吃七分飽,最適宜。如此乃真頤養。慎言語以養德,節飲食以養身。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