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四十一、解谿
【解剖】此處為足跗關節之環狀韌帶部,有前內踝動脈、大薔薇神經。
【部位】在足腕上繫鞋帶處,去衝陽一寸半,去內庭六寸半。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氣上衝、喘欬、腹脹、癲疾、煩心、悲泣驚瘛、轉筋霍亂、大便下重、股膝胻腫。又:瀉胃熱善饑不食,食即支滿腹脹及療痎瘧寒熱。
【摘要】《神農經》:「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疼,可灸七壯。」《玉龍歌》:「腳背疼起丘墟穴,斜鍼出血即時輕,解谿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鍼要辨明。」《百症賦》:「驚悸忡怔,取陽交解谿弗誤。」《一傳》:「氣發噎將死,灸之效。」又:「腹虛腫、足脛虛腫,灸之效。」《肘後歌》:「傷寒脈洪當瀉解,沉細之時補便瘳。」
【取法】足跗關節之前面正中,以兩中指從後跟正中,左右向前並行,至前面相會處陷中取之。
【鍼灸】鍼三分至五分,灸五壯。
解谿
本穴在足關節當前正中,脛骨距骨扣接之凹隙處,因名以「谿」。又以其處易於脫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谿」。
本穴治骨轉筋之外,又治癲癇、煩心、眉稜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鬱熱下行,而解之也。
【解剖】此處為足跗關節之環狀韌帶部,有前內踝動脈、大薔薇神經。
【部位】在足腕上繫鞋帶處,去衝陽一寸半,去內庭六寸半。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氣上衝、喘欬、腹脹、癲疾、煩心、悲泣驚瘛、轉筋霍亂、大便下重、股膝胻腫。又:瀉胃熱善饑不食,食即支滿腹脹及療痎瘧寒熱。
【摘要】《神農經》:「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疼,可灸七壯。」《玉龍歌》:「腳背疼起丘墟穴,斜鍼出血即時輕,解谿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鍼要辨明。」《百症賦》:「驚悸忡怔,取陽交解谿弗誤。」《一傳》:「氣發噎將死,灸之效。」又:「腹虛腫、足脛虛腫,灸之效。」《肘後歌》:「傷寒脈洪當瀉解,沉細之時補便瘳。」
【取法】足跗關節之前面正中,以兩中指從後跟正中,左右向前並行,至前面相會處陷中取之。
【鍼灸】鍼三分至五分,灸五壯。
解谿
本穴在足關節當前正中,脛骨距骨扣接之凹隙處,因名以「谿」。又以其處易於脫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谿」。
本穴治骨轉筋之外,又治癲癇、煩心、眉稜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鬱熱下行,而解之也。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