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系統業力再來人系列之二十三 懸崖撒手自肯絕後再甦
李秉信
許多人把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琅琅上口的掛在嘴邊,當作是勵志的話語。這樣的味道,只是隔靴搔癢的暗示自己,人生際遇走道的盡頭,又有一條新的道路為你開啟。但是,你有沒有平心靜氣地再想下去,是真的外面世界,有一道新的門開了?有一條新的道路被發現?
還是,往內心看下去,生命狀態被轉換,你突然發現,可以選擇的道路多了起來?其實,這個問句可以說得更細緻一點。你的格局,如果只是局限在,既有的性格和習氣中。你所選擇的道路,一定都是,老是這樣挑選的。你碰到問題,所思考解決的方法,一定都是,老狗玩不了新把戲。
這正是我們常常在說的,相同的自己,怎麼可能得到不同的未來?但又很弔詭的是,生命如果一路風平浪靜,太安逸於慣性當中,誰會有那個動力,思考生命的習氣。怎麼可能,在現有的行為模式當中,想要變化?更不要說,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成為一個不同的自己。
很少人知道,在這個變化多端無常的世界裡,不知道改變自己的人,早晚會出問題。但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誰又有那個毅力,下定決心去做改變自己的苦差事。在這裡,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寬廣一點。人生的挫折,只是要攪動你,藏在你潛意識當中,根深蒂固,一成不變的思考方式而已。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更敏銳的眼光,觀察禪宗話頭修行的方式。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宗杲說:你要奪卻竹篦,我且許你奪卻。我說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你又如何奪?從師父翻來覆去的動作當中,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挑釁。無論如何就是要觸動,在你八識田當中,死都不願意改變的原則。
宗杲又說,更饒你道個請和尚放下著,我且放下著,我喚作露柱則觸,不喚作露柱則背,你又如何奪?我喚作山河大地則觸,不喚作山河大地則背,你又如何奪?但是一般修行的人,哪裡有那個慧根,能夠了解,師父用心良苦對於弟子的要求,只是想要攪動弟子一成不變的習氣。
看看這個對話,真的很有意思。時有舟峰長老說:「某甲看和尚竹篦子話,如籍沒卻人家財產了,更要人家納物事。」宗杲說:「你譬喻得極妙,我真要你納物事,你無所從出,便須討死路去也。或投河、或赴火,拼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卻緩緩地再活起來。」
就算是一位自己以為深入,很有功力的修行人。也很難避免,別人喚你作菩薩則歡喜,喚你作賊漢則惡發,依前只是舊時人。所以古人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到這裡始得契竹篦子話。」要「逼拶」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是要將行者逼到死角無路可走,看你怎麼辦?
不論是,人生際遇上的走到絕境,逼得你狗急跳牆。或者是用戒律,把你的習氣,逼到懸崖,前是懸崖,後有追兵,如此一再進逼下去。還是,行者在禪宗話頭修行,一再的苦苦相逼,你想奪卻竹篦我就許你奪吧!那我便改說:「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你又怎麼奪呢?
你有沒有發現,你習慣所使用的意識,在現在的處境下,已經沒有辦法勝任。太少有根器的人能夠知道,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只有逼到行者的心意識,大死一番,全不起作用,行者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才有辦法被啟動起來。這塊功夫,是修行過程中,最難突破的門檻。
這麼努力的修行,也不過是在求再活過來的味道。同樣用心意識,但已經不起心意識性了。完全無心意識的思量、分別、我執等作用,一切識全轉為智了,一切平等了。禪宗的逼拶,一路來都在逼行者歸而求之,往內愈行愈深,行到無路可走,到達顛撲不破的無明窠臼裡。
在這裡雖然大死一番,卻可以讓你拼得出一條活路來,也就可以大活一番。也就是打死心意識的作用,才能大活一番。所以禪七說打七,即是要打死第七末那識的俱生我執法執。打死了再活過來,就不會執取藏識的流動為實我實法,不再迷真逐妄,因為已悟妄歸真了。
所以禪宗參禪一法,就是一路追殺,讓你不得不往內走,不得不往內愈行愈深。當愈行愈深就愈能穿透幻化表相,而不會去執取它,也不會誤認,幻化表相及藏識種子的流動是真實的。只要不拘執它,知道它是虛幻的,就可以悟妄歸真。
所以,禪宗的參禪法門,都在逼我們直接實踐力行《心經》的第一段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必如悟有十重般地,一再換手術刀。單用一把如尚方寶劍的一個公案,或話頭一路追趕下去,就成了。
也不一定要用公案話頭來逼你,師徒只要在對話中就可以逼了。一直追逼到心意識不動,這時就可開悟。所以禪宗在中土興盛以後,從達摩祖師代代相傳,一脈傳承,都是此法。雖然從初祖到六祖的開悟公案,都沒標明行深或生起疑情。但是,它的味道,就是讓你在習氣下運作的意識,不再有所作用。
其實,每個公案裡,都經歷行深及生起疑情的過程。只是到了大慧宗杲,才把歷代祖師逼拶深行,而展開般若智慧的歷程,加以剖析解說。也就是把這個天大的秘密,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這是他的精髓所在,也是他對禪家的貢獻。行者被逼到走頭無路,看是死路一條了,撞了上去,卻發現一切障礙都不見了。
這就是懸崖撒手,大死一番,絕後再生。逼拶是禪宗一脈傳承下來的法門,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 。不必準備那麼多手術刀,也不必有那麼多招式。單單教你最有效的最後一招,其他蹲馬步的那些招式都不必用了。我們生生世世對習氣最熟悉,對去除習氣的話頭卻很生疏!
所以,在禪宗的修行法門裡,必須先將話頭抱緊,練得熟悉了,習氣自然就因疏遠而生疏了。也就是話頭從生疏轉成熟練,習氣由爛熟轉為生疏。唯有如此舉起話頭,才能又準、又快、又狠往習氣處砍下去。習氣消盡,自然離苦得樂了。
許多人把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琅琅上口的掛在嘴邊,當作是勵志的話語。這樣的味道,只是隔靴搔癢的暗示自己,人生際遇走道的盡頭,又有一條新的道路為你開啟。但是,你有沒有平心靜氣地再想下去,是真的外面世界,有一道新的門開了?有一條新的道路被發現?
還是,往內心看下去,生命狀態被轉換,你突然發現,可以選擇的道路多了起來?其實,這個問句可以說得更細緻一點。你的格局,如果只是局限在,既有的性格和習氣中。你所選擇的道路,一定都是,老是這樣挑選的。你碰到問題,所思考解決的方法,一定都是,老狗玩不了新把戲。
這正是我們常常在說的,相同的自己,怎麼可能得到不同的未來?但又很弔詭的是,生命如果一路風平浪靜,太安逸於慣性當中,誰會有那個動力,思考生命的習氣。怎麼可能,在現有的行為模式當中,想要變化?更不要說,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成為一個不同的自己。
很少人知道,在這個變化多端無常的世界裡,不知道改變自己的人,早晚會出問題。但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誰又有那個毅力,下定決心去做改變自己的苦差事。在這裡,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寬廣一點。人生的挫折,只是要攪動你,藏在你潛意識當中,根深蒂固,一成不變的思考方式而已。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更敏銳的眼光,觀察禪宗話頭修行的方式。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宗杲說:你要奪卻竹篦,我且許你奪卻。我說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你又如何奪?從師父翻來覆去的動作當中,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挑釁。無論如何就是要觸動,在你八識田當中,死都不願意改變的原則。
宗杲又說,更饒你道個請和尚放下著,我且放下著,我喚作露柱則觸,不喚作露柱則背,你又如何奪?我喚作山河大地則觸,不喚作山河大地則背,你又如何奪?但是一般修行的人,哪裡有那個慧根,能夠了解,師父用心良苦對於弟子的要求,只是想要攪動弟子一成不變的習氣。
看看這個對話,真的很有意思。時有舟峰長老說:「某甲看和尚竹篦子話,如籍沒卻人家財產了,更要人家納物事。」宗杲說:「你譬喻得極妙,我真要你納物事,你無所從出,便須討死路去也。或投河、或赴火,拼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卻緩緩地再活起來。」
就算是一位自己以為深入,很有功力的修行人。也很難避免,別人喚你作菩薩則歡喜,喚你作賊漢則惡發,依前只是舊時人。所以古人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到這裡始得契竹篦子話。」要「逼拶」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是要將行者逼到死角無路可走,看你怎麼辦?
不論是,人生際遇上的走到絕境,逼得你狗急跳牆。或者是用戒律,把你的習氣,逼到懸崖,前是懸崖,後有追兵,如此一再進逼下去。還是,行者在禪宗話頭修行,一再的苦苦相逼,你想奪卻竹篦我就許你奪吧!那我便改說:「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你又怎麼奪呢?
你有沒有發現,你習慣所使用的意識,在現在的處境下,已經沒有辦法勝任。太少有根器的人能夠知道,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只有逼到行者的心意識,大死一番,全不起作用,行者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才有辦法被啟動起來。這塊功夫,是修行過程中,最難突破的門檻。
這麼努力的修行,也不過是在求再活過來的味道。同樣用心意識,但已經不起心意識性了。完全無心意識的思量、分別、我執等作用,一切識全轉為智了,一切平等了。禪宗的逼拶,一路來都在逼行者歸而求之,往內愈行愈深,行到無路可走,到達顛撲不破的無明窠臼裡。
在這裡雖然大死一番,卻可以讓你拼得出一條活路來,也就可以大活一番。也就是打死心意識的作用,才能大活一番。所以禪七說打七,即是要打死第七末那識的俱生我執法執。打死了再活過來,就不會執取藏識的流動為實我實法,不再迷真逐妄,因為已悟妄歸真了。
所以禪宗參禪一法,就是一路追殺,讓你不得不往內走,不得不往內愈行愈深。當愈行愈深就愈能穿透幻化表相,而不會去執取它,也不會誤認,幻化表相及藏識種子的流動是真實的。只要不拘執它,知道它是虛幻的,就可以悟妄歸真。
所以,禪宗的參禪法門,都在逼我們直接實踐力行《心經》的第一段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必如悟有十重般地,一再換手術刀。單用一把如尚方寶劍的一個公案,或話頭一路追趕下去,就成了。
也不一定要用公案話頭來逼你,師徒只要在對話中就可以逼了。一直追逼到心意識不動,這時就可開悟。所以禪宗在中土興盛以後,從達摩祖師代代相傳,一脈傳承,都是此法。雖然從初祖到六祖的開悟公案,都沒標明行深或生起疑情。但是,它的味道,就是讓你在習氣下運作的意識,不再有所作用。
其實,每個公案裡,都經歷行深及生起疑情的過程。只是到了大慧宗杲,才把歷代祖師逼拶深行,而展開般若智慧的歷程,加以剖析解說。也就是把這個天大的秘密,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這是他的精髓所在,也是他對禪家的貢獻。行者被逼到走頭無路,看是死路一條了,撞了上去,卻發現一切障礙都不見了。
這就是懸崖撒手,大死一番,絕後再生。逼拶是禪宗一脈傳承下來的法門,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 。不必準備那麼多手術刀,也不必有那麼多招式。單單教你最有效的最後一招,其他蹲馬步的那些招式都不必用了。我們生生世世對習氣最熟悉,對去除習氣的話頭卻很生疏!
所以,在禪宗的修行法門裡,必須先將話頭抱緊,練得熟悉了,習氣自然就因疏遠而生疏了。也就是話頭從生疏轉成熟練,習氣由爛熟轉為生疏。唯有如此舉起話頭,才能又準、又快、又狠往習氣處砍下去。習氣消盡,自然離苦得樂了。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