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治系統模型博士論文系列之四 天地癘氣致病不分其類
中醫師 李秉信
中醫對於瘟疫致病特點是非常獨特的,不同於傳統中醫對於疾病的看法。中醫所稱的瘟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現在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瘟疫”的範疇,可命名為“肺瘟”。具有傳染性疫病突出的一點就是具有強烈的傳染性。人體一旦感染了某種疫邪可傳染給周圍人群,乃至大面積發病。
周揚俊說“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傳遍,即為疫癘”(《溫熱暑疫全書》)。《諸病源候論》則明確指出“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溫疫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其特點是發病急劇,病情險惡,有強烈的傳染性,易引起大流行或散在流行。
中醫瘟疫的致病特點,有特異病原瘟疫由乖戾之毒引發,元代醫家王履指出,溫疫乃“感天地惡毒異氣”。那是一種天地之氣,和人體的正氣或者是元氣,發生了氣的交互作用,病理狀態的呈現。明代傳染病家吳又可說“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疫氣不同與其他疾病的重點,在於致病毒性強弱不同,中醫對瘟疫之邪有“疫氣”“癘氣”“戾氣”“雜氣”之稱。雜氣是一種極微小的物質,人的感官不能發現,所謂“氣無所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其來無時,其著無方。吳又可把雜氣中致病力強,傳染性大的叫做“疫氣”“癘氣”或“戾氣”。
《溫疫論》指出“疫氣者亦雜氣中之一,但有甚於他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疫氣”,疫氣是來勢兇猛,變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傳染病。不同病原體可產生不同傳染病,疫氣有多種,每種疫氣都可引發一種特定的疫病,其病位、病程經過、臨床表現等各不相同。
故吳又可說“大約病遍於一方,延門合戶,眾人相同者,皆時行之氣,即雜氣為病也,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溫疫論》)。瘟疫通過空氣與接觸傳染,《溫疫論》指出,“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天受”,是指通過自然界空氣傳播。傳染,則指通過患者接觸傳播。這裏所描述的傳染途徑與現代醫學觀點多相吻合,對後世處理傳染病的隔離、預防、空氣消毒有很大意義。我們可以更深入的思考這個重點,天地之氣的氣動方式,和人體生理上的一氣流行,其中的作用模式是什麼?為何會對人體,造成無可避免的傷害呢?
在這裡我們要對大流行和散發性,以及流行規律對大流行的認識,《溫疫論》說“其年疫氣盛行,所患皆重,最能傳染,即童輩皆知言其為疫。”至於散發性傳播,吳又可說“其時村落偶有一、二人所患者, 雖不與眾人等,然考其證,正合某年某處眾人所患之病,纖悉相同”,這些見解有助於對傳染病的診斷。
清代醫家楊栗山還進一步指出,傳染病具有家族聚集特點,他說“一人病氣,足充一室...... 人受之者,親上親下,病從其類”疫病流行多以人口稠密的城市為主,王學權言“疫之流行, 必在都會人煙繁萃之區,若山鄉僻壤、地廣人稀之處,從無大疫”(《重慶堂隨筆》)。
可見天地之氣,和人體內的元氣,會產生氣的交互作用,成為治病的病因。本論文將逐一討論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出入口何在?交互作用的機制是什麼?當對這個模型有了解之後,又當如何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治末病於發生前?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中醫對於瘟疫致病特點是非常獨特的,不同於傳統中醫對於疾病的看法。中醫所稱的瘟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現在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瘟疫”的範疇,可命名為“肺瘟”。具有傳染性疫病突出的一點就是具有強烈的傳染性。人體一旦感染了某種疫邪可傳染給周圍人群,乃至大面積發病。
周揚俊說“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傳遍,即為疫癘”(《溫熱暑疫全書》)。《諸病源候論》則明確指出“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溫疫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其特點是發病急劇,病情險惡,有強烈的傳染性,易引起大流行或散在流行。
中醫瘟疫的致病特點,有特異病原瘟疫由乖戾之毒引發,元代醫家王履指出,溫疫乃“感天地惡毒異氣”。那是一種天地之氣,和人體的正氣或者是元氣,發生了氣的交互作用,病理狀態的呈現。明代傳染病家吳又可說“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疫氣不同與其他疾病的重點,在於致病毒性強弱不同,中醫對瘟疫之邪有“疫氣”“癘氣”“戾氣”“雜氣”之稱。雜氣是一種極微小的物質,人的感官不能發現,所謂“氣無所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其來無時,其著無方。吳又可把雜氣中致病力強,傳染性大的叫做“疫氣”“癘氣”或“戾氣”。
《溫疫論》指出“疫氣者亦雜氣中之一,但有甚於他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疫氣”,疫氣是來勢兇猛,變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傳染病。不同病原體可產生不同傳染病,疫氣有多種,每種疫氣都可引發一種特定的疫病,其病位、病程經過、臨床表現等各不相同。
故吳又可說“大約病遍於一方,延門合戶,眾人相同者,皆時行之氣,即雜氣為病也,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溫疫論》)。瘟疫通過空氣與接觸傳染,《溫疫論》指出,“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天受”,是指通過自然界空氣傳播。傳染,則指通過患者接觸傳播。這裏所描述的傳染途徑與現代醫學觀點多相吻合,對後世處理傳染病的隔離、預防、空氣消毒有很大意義。我們可以更深入的思考這個重點,天地之氣的氣動方式,和人體生理上的一氣流行,其中的作用模式是什麼?為何會對人體,造成無可避免的傷害呢?
在這裡我們要對大流行和散發性,以及流行規律對大流行的認識,《溫疫論》說“其年疫氣盛行,所患皆重,最能傳染,即童輩皆知言其為疫。”至於散發性傳播,吳又可說“其時村落偶有一、二人所患者, 雖不與眾人等,然考其證,正合某年某處眾人所患之病,纖悉相同”,這些見解有助於對傳染病的診斷。
清代醫家楊栗山還進一步指出,傳染病具有家族聚集特點,他說“一人病氣,足充一室...... 人受之者,親上親下,病從其類”疫病流行多以人口稠密的城市為主,王學權言“疫之流行, 必在都會人煙繁萃之區,若山鄉僻壤、地廣人稀之處,從無大疫”(《重慶堂隨筆》)。
可見天地之氣,和人體內的元氣,會產生氣的交互作用,成為治病的病因。本論文將逐一討論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出入口何在?交互作用的機制是什麼?當對這個模型有了解之後,又當如何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治末病於發生前?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