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三十四 痰濁內生咳嗽上幹於肺
李秉信
咳嗽是一個常見的疾病,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那是小病不去注意它。咳嗽若沒有治癒,很容易成為慢性病,成為老年人的致命疾病。絕大多數的咳嗽病症而言,在病理機制上,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或伴咯吐痰液而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
一般多為痰聲並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咳嗽的病因病機,六淫外邪(風夾寒熱燥) 侵襲肺衛宣肅失常,情志失調,肝失條達,氣鬱化火,上逆犯肺。有的時候,飲食不當,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幹於肺,肺失宣肅,都常常是咳嗽的病因。
病人若是反复外感,沒有徹底的根治。常常會導致肺氣上逆,肺疾久延,日久傷肺,肺氣虛弱 肅降無權。在臨床上,更可以看到,他臟病變,肺陰耗傷 肺失濡潤肺體屬金,譬如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 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煿之火,自內攻之則易鳴。
咳嗽的診斷與病證鑑別,診斷依據,臨床表現:咳嗽、咳痰。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常兼肺衛症狀,邪實。內傷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多兼他臟病證,邪實正虛。
筆者用幾個病證鑑別,來說明咳嗽的種類。首先我們要區別,咳嗽與喘證。在病歷上而言,均為肺氣上逆之病證,臨床上也常咳、喘並見。咳嗽與肺癆,咳嗽的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辨外感內傷。從一般的診斷來說,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常兼寒熱、頭痛、鼻塞等肺衛表證,屬邪實。
若是咳嗽沒有痊癒,常常會導致內傷咳嗽,多為久病。發病的特徵是,常反復發作,遷延不已,常兼它臟病證。多屬邪實正虛。辨證候虛實辨咳嗽及咳痰特點 咳嗽一般從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因素鑑別;痰液從色、質、量、味等辨別。治療原則,外感咳嗽,祛邪利肺。順應肺之生理,使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
忌過早用斂澀留邪之品。風寒、風熱、風燥。內傷咳嗽,分清虛實主次。標實為主,祛邪止咳;本虛為主,扶正補虛;本虛標實,祛邪扶正標本兼治。注意他臟病證,治脾、治肝、治腎等。外感咳嗽,風寒襲肺證候主症。
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證機概要:風寒襲肺,肺氣失宣。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外感咳嗽——風熱犯肺,證候主症: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風熱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證機概要:風熱犯肺,肺失清肅。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飲加減。
外感咳嗽——風燥傷肺,證候主症:乾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乾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乾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證機概要:風燥傷肺,肺失清潤。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湯加減。涼燥證——燥證與風寒並見,乾咳少痰或無痰,咽乾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乾——用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杏蘇散。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咳嗽是一個常見的疾病,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那是小病不去注意它。咳嗽若沒有治癒,很容易成為慢性病,成為老年人的致命疾病。絕大多數的咳嗽病症而言,在病理機制上,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或伴咯吐痰液而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
一般多為痰聲並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咳嗽的病因病機,六淫外邪(風夾寒熱燥) 侵襲肺衛宣肅失常,情志失調,肝失條達,氣鬱化火,上逆犯肺。有的時候,飲食不當,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幹於肺,肺失宣肅,都常常是咳嗽的病因。
病人若是反复外感,沒有徹底的根治。常常會導致肺氣上逆,肺疾久延,日久傷肺,肺氣虛弱 肅降無權。在臨床上,更可以看到,他臟病變,肺陰耗傷 肺失濡潤肺體屬金,譬如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 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煿之火,自內攻之則易鳴。
咳嗽的診斷與病證鑑別,診斷依據,臨床表現:咳嗽、咳痰。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常兼肺衛症狀,邪實。內傷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多兼他臟病證,邪實正虛。
筆者用幾個病證鑑別,來說明咳嗽的種類。首先我們要區別,咳嗽與喘證。在病歷上而言,均為肺氣上逆之病證,臨床上也常咳、喘並見。咳嗽與肺癆,咳嗽的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辨外感內傷。從一般的診斷來說,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常兼寒熱、頭痛、鼻塞等肺衛表證,屬邪實。
若是咳嗽沒有痊癒,常常會導致內傷咳嗽,多為久病。發病的特徵是,常反復發作,遷延不已,常兼它臟病證。多屬邪實正虛。辨證候虛實辨咳嗽及咳痰特點 咳嗽一般從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因素鑑別;痰液從色、質、量、味等辨別。治療原則,外感咳嗽,祛邪利肺。順應肺之生理,使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
忌過早用斂澀留邪之品。風寒、風熱、風燥。內傷咳嗽,分清虛實主次。標實為主,祛邪止咳;本虛為主,扶正補虛;本虛標實,祛邪扶正標本兼治。注意他臟病證,治脾、治肝、治腎等。外感咳嗽,風寒襲肺證候主症。
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證機概要:風寒襲肺,肺氣失宣。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外感咳嗽——風熱犯肺,證候主症: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風熱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證機概要:風熱犯肺,肺失清肅。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飲加減。
外感咳嗽——風燥傷肺,證候主症:乾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乾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乾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證機概要:風燥傷肺,肺失清潤。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湯加減。涼燥證——燥證與風寒並見,乾咳少痰或無痰,咽乾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乾——用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杏蘇散。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