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九 丁火小腸受盛泌別清濁
李秉信
小腸,是一個相當長的管道器官,位於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與心有經脈互相絡屬,故與心相為表裡。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說明小腸是接受胃初步消化之飲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於進一步消化和吸收。
小腸的化物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進行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泌別清濁 泌,即分泌;別,即分別。小腸的泌另清濁功能,
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①將經過小腸消化的飲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②將水穀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③小腸在吸收水穀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稱“小腸主液”。
張介賓在註解《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這就進一步指出: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與尿液的量有關。
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如小腸的泌別清濁異常,則大便變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說,小腸內的水液量多寡與尿量有關。臨床上常用的“和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治法,即是這個原理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由此可見,小腸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的功能,在水穀化為精微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實際上這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因此,小腸的功能失調,即可引起濁氣在上的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氣在下的便溏、泄瀉等症。
心與小腸關係非常密切。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二者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了表里關系。表現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實火,可移於小腸,引起尿少、尿熱赤、尿痛等症。反之,如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於心,可見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症。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上肢外側後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後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
分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於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小腸,是一個相當長的管道器官,位於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與心有經脈互相絡屬,故與心相為表裡。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說明小腸是接受胃初步消化之飲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於進一步消化和吸收。
小腸的化物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進行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泌別清濁 泌,即分泌;別,即分別。小腸的泌另清濁功能,
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①將經過小腸消化的飲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②將水穀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③小腸在吸收水穀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稱“小腸主液”。
張介賓在註解《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這就進一步指出: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與尿液的量有關。
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如小腸的泌別清濁異常,則大便變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說,小腸內的水液量多寡與尿量有關。臨床上常用的“和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治法,即是這個原理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由此可見,小腸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的功能,在水穀化為精微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實際上這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因此,小腸的功能失調,即可引起濁氣在上的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氣在下的便溏、泄瀉等症。
心與小腸關係非常密切。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二者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了表里關系。表現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實火,可移於小腸,引起尿少、尿熱赤、尿痛等症。反之,如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於心,可見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症。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上肢外側後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後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
分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於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